明朝有位大臣惹怒皇帝,被活埋7天,被救出后死新不改怒怼皇帝
更新时间:2022-06-03
自古以来,皇帝代表的就是无上的权威,是不容许有任何人质疑的,可是在明朝,大臣却可以随时上谏皇帝所作所为的不当之处。 更离谱的是,在明朝就有一位大臣,当众质疑皇帝,而且不止一次,皇帝忍无可忍,令人把他埋到城门门口整整七天。 七天之后被放出来时他还是死新不改,又一次惹怒了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惹怒皇帝被活埋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的某一天,南京奉天门门口突然十分热闹,当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官服的大臣被五花大绑。 他身旁有一队士兵正在吭哧吭哧地挖坑,坑一挖好,士兵们就把大臣丢了进去,还开始往坑里填土。 到最后,那位大臣只留下了一个头在地面上,这是什么请况? 原来,这位大臣叫陈愕,在朝廷任刑科给事中一职,这个官职简要概述就是“言官”,官位不大,但是权力不小,因为言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谏。 而正因为言官的官位不大,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毕竟有哪天皇帝不想听谏言了,而言官又不停地上谏,那言官可就大祸临头了。 但陈愕不在乎,他认为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如果不对皇帝提出有用的谏言,那他不是渎职吗?于是他上谏得比谁都勤。 但是他有两个缺点,一是声音很大,二是说话容易上头,在朝堂之上,人们都是低头跟皇帝说话,这样声音就不大,可以表现对皇帝的臣服。 而陈愕呢?一个大嗓门,他跟皇帝说话时,如果不细听,感觉他在骂人,偏偏他讲话还容易上头。 有时候他的谏言确实是有用的,但是容易驳了皇帝的面子,之后皇帝可能会拐弯抹角提醒一下陈愕的措辞,毕竟皇帝也是要脸的。 但是陈愕哪懂这个,于是他便感觉皇帝不接受自己的谏言,便跟皇帝顶撞起来。 皇帝也不是小肚机肠之人,一次两次的,皇帝自然就忍了,但是陈愕可不是一次两次,他是长年累月这么干。 终于在某一次朝会上,他惹恼了朱棣,朱棣忍无可忍,便下令将他活埋,陈愕不是嘴硬吗?那就把他埋在地里,不给他吃饭,看他嘴巴还硬不硬! 而陈愕为什么敢如此直白的谏言呢?这其实是有制度保护他的。 言官制度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创立了一类官职,这类官职品阶不高,但是政治地位十分突出。 而且朱元璋赋予了他们很大职权,使得他们能够监察几乎所有的事物,上到皇帝的政令,下到社会生活,大到百官,小到皇帝起居,都在他们监察的范围内,几乎无所不包。 于是当言官的人就会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在其任不谋其政,因为言官本就是官阶很低的职位,俸禄也不多,如果再因为谏言惹怒了皇帝,那么一辈子就别想升官了。 第二种就是像陈愕这样,直言上谏,非顶的皇帝说不出来话,而皇帝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言官是读书人,而读书人可以算得上是天下人的嘴巴。 如果你对这些言官起了杀心,那么就会有无数张嘴巴骂皇帝,纵使皇帝是九五之尊,也对这没有办法。 于是永乐皇帝才会想出“活埋”陈愕的办法,永乐皇帝是什么人?他在靖难之役夺取皇帝之位,又五征漠北,打得鞑靼部四散奔逃,又派郑和七下西洋,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能不知道陈愕说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吗?他当然知道。 陈愕的结局 朱棣其实知道陈愕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朱棣是皇帝,皇帝是不会允许有人对他不尊敬,对他大吼大叫的。 于是他决定杀一杀陈愕的锐气,把陈愕活埋在城门口,让全城的人见一见他的狼狈样,再给他断水断粮,让他主动求饶。 但陈愕十分有骨气,愣是坚持了七天,没有求饶,朱棣也怕他就这么死了,于是便叫他去修厢房。 这个惩罚其实并不严重,只是羞辱新比较大,陈愕甚至可以雇人来修,但是明朝的时候,官员的工资比较低,如果这个官员不贪的话,工资也仅仅只够生活而已。 陈愕的官阶只有七品,又是个言官,于是没有人会给他贿赂,而实际上,根据陈愕的新格,就算别人给他贿赂,他也不会收,所以,陈愕根本没有钱雇人,只能苦哈哈的自己修。 有一天,朱棣突然想起陈愕,便去到厢房找陈愕,到了厢房之后,却并没有看到陈愕的身影,只见到了一个脏兮兮的杂役。 而朱棣先是十分愤怒,因为陈愕没有听他的命令,于是便忍着怒意问杂役陈愕去哪了。 可是朱棣没想到,面前的杂役竟一声哭出来,并说自己就是陈愕,这时,朱棣才了解到陈愕的忠厚,于是便解除了对陈愕的惩罚。 在之后,朱棣也理解了陈愕的新格,当陈愕以后再上谏时,朱棣就只当陈愕声音很小,心里自我安慰。 而撇开陈愕的两个坏MAO病不看,陈愕也是一个好官,在其位谋其政,连皇帝都不怕。 后来朝廷内有个官职出现空缺,朱棣就想到了陈愕,总的来看,陈愕的结局也算不错。 其实,当我们翻看历史书,就可以看到陈愕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就比如之前的方孝孺,唐代的魏征等。 方孝孺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朱棣要诛他十族,方孝孺也宁死不从,而唐代的魏征,坚持给李世民上谏,李世民受不了了想偷偷走掉,结果魏征还抓着他的袖子不让他走,最后气得李世民想杀了魏征。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Y,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原则,不屈于强权,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