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更新时间:2022-06-03
只要看到“刘禅”两个字,诸位脑海中便浮现出“扶不起的阿斗”、“懦夫”等字眼。 笔者对此不作过多定论,毕竟蜀汉政权亡在了他的手中。若是在先前还曾战死于社稷,人们的骂声可能还没有那么机烈,但刘禅选择了投降,这…… 无能,真的是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说他是历史中的“过客”都有点抬举。 当然,人们对刘禅的了解,无非都是基于影视剧或者小说之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乱世的三国才是众多人的脑洞大开之处。 若是正史,根本不用去做过多修饰,但它毕竟是迎合观众口味的东西。 反过来去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刘禅并没有任何所想的那样懦弱不堪? 在部分文史研究者看来,刘禅投降其实是在下一盘大棋,如何体现?正是他在投降后写下的三个大字。 在落得司马昭之手后,群臣们纷纷谏言杀掉刘禅,但司马昭始终没有动手。 正在臣妾们疑或之际,司马昭给出了答案,将“三个字”倒着读,最终为自己换得了“安度余生”的结局。 蜀汉皇帝 虎父无犬子,但刘禅真的是个例外。 父亲刘备作为纵横家辉煌一生,后来在神明诸葛亮的辅佐下,联合孙权抗击曹草,上演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好戏,直到现在这些故事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弟”关羽被杀后,刘备集结所有兵马执意发动战争,尽管这个过程中多人劝阻,但还是没能阻挡住刘备的报仇之心。 不得志的刘备开始病重,这也有了后来“白帝城托孤”的请景。 本以为刘禅会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人们所想的美好也只是化为了泡影。 本人不但没能继承父亲刘备的才能,后来更是把天下让给了“司马昭”,即便诸葛亮付出了众多努力,可结局都是那般无力。 既然做不了天下之主,那咱总得守好得来的社稷,但他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 平心而论,他确实有点头脑,深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随后天下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后者承担大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刘备的面子。 若是没有刘备,便不会有诸葛亮匡扶汉室的相助之力,更不会有《出师表》一文诞生。 神明还在,蜀汉还能勉勉强强维持着,神明一走,蜀汉也彻底进入了倒计时。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后者似乎是必然,巨大的年龄差距摆在那里,按照人生老病死的规律,刘禅终有一天要挑起大任。 这个过程中,如果刘禅能变得越来越出SE,蜀汉或许还有一线可能,可这终究只是假设。 魏国趁着机会,将蜀汉的城池围了起来。 曾经拥有江山社稷,如今却落得这般结局,刘禅的内心实有不甘,你以为他不想奋力一搏去抵抗吗? 考虑到城池内百姓的安全,避免他们落得被屠戮的下场,刘禅决定带领群臣们投降。 事已至此,蜀汉政权宣告结束,刘禅也成为了蜀汉的“末代皇帝”。 留得一命 在常人看来,刘禅既然是亡国之君,下场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但刘禅却换来了善终。 被魏军虏到洛阳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换任何一个人,或许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屈辱,毕竟自己曾经是一朝之主,刘禅却乐在其中。 当时有群臣建议尽快处理掉刘禅,好进行接下来的计划,避免夜长梦多,影响到进程,但司马昭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次日,司马昭得知刘禅为自己写了一块匾,上面提了三个字:山中寨。 刘禅知道他们内心在想什么,所以祭出了这道“保命符”,正在群臣们疑或不解之际,司马昭进行了释疑:将三个字倒过来念。 山中寨即寨中山,二者有何特殊之意? 出于不同时代文字发音和表述的原因,“寨”又同“在”,即“在山中”。看似随意之举,其实是在告诉司马昭自己十分享受这种惬意的生活,至于政权之事,自己无心争夺。 封建时代下缺乏科学依据,风水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生活,更何况是对于当朝的天子司马昭。 不杀他自己只需要花费一些银两,杀了他却给自己带来了杀孽,一时之事看似得到了解决,内心上的不平和恐惧才是最难克服的,为何要让自己成为其中一者? 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昭的疑虑也彻底打消,刘禅则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直到泰始七年离世。 笑侃人世间 看到这里,不知诸位对刘禅的看法会不会发生改变。 从亡国之君的角度出发,刘禅已将结局演绎到极致。不仅为天下百姓换来安宁,同时还让自己安度晚年,若是出征抵抗,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受到连累,这是他权衡利弊后的最佳选择。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道和其事,彼自出之。 刘禅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了生不逢时,若是出生在一个大一统的环境下,他或许又是另一番名声。可即便如此,他却将高请商展现到淋漓尽致,这和当下的“大智若愚”又有何区别? 人生的大智慧,在于看偷,在于听从己心,刘禅看似“愚”,但这样的“愚”确实走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其中一者,懂得糊涂和装傻,人生这辆车才能越来越快,越开越稳。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