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交一一“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更新时间:2022-06-10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确是至理名言。他指出:春秋以前“其富者必为贵者”,惟独贵者才能富有,等到郡县制度逐渐推广,富贵的请况就发生重大变化。 不唯贵者可富,平头百姓亦可致富。读其书至此时,我想,这才是草民们最喜欢的。 春秋、战国之交确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从此废去了自古以来贵族统治的礼制,开始了走向秦汉以后“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这期间各国统治者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改革,无非是为了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谋求富国强兵,从而取得兼并战争的不断胜利。 但是,从实际效果说,的确社会各阶层人士也从中得到了福祉。 大变革和新发展如下: 1 .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得以提高,农民耕作“百亩之田”可以养活五到九人(《孟子。万章上篇》),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春秋实行的是井田制,由于农民不肯尽力耕作井田制中的“公田”,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废除“公田”上的“助法”,而改为按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都是推行按田亩征取租税的制度。于是田亩的租税成为君主政权的主要财源,小农经济成为君主政权的立国基础。这种“初税田”制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新,除了上交税外,其余都是自己的了。这正如我们上世纪农村改革为分田到户责任承包制一样,使广大农民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热请,奠定了经济改革的坚实基础。 2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的推广,手工业经济大大进步。既有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家内手工业,又有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更有豪民所经营的盐铁大手工业,还有各种官营手工业。随之,四方物产的交流,铸造货币的流通,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城市兴起,富商大贾因而出现,于是统治者征收各种工商业税收增多,成为君主政权另一个重要财源。 3 .随着经济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政权机构也相应发生变革。原来贵族使用家臣来统治的体制逐渐废弃,开始出现推行俸禄制度和年终考校的制度的官僚组织。大体上,俸禄制度是从工商业的雇佣制度中发展出来的,年终考核的制度是从买卖交易和借贷“合契券”的办法中发展出来的。从此国君可以任意选拔和雇佣合适人选充任官僚,管理政治,这样就便于集中权力,创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政体。 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立国的基础,农民成为作战主力,实行按年龄征兵的制度。郡县不仅是地方行政组织,而且成为征兵的地区单位,“郡守”成为一郡行政兼武官之长。从此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改变,由“车战”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开始讲究兵法,产生了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军和军事家。君主政权既设有相国作为“百官之长”,又设有统军作战的将军,国家管理和军事防务的基本架构逐渐成熟。 而当今,我国政治改革正在缓缓拉开序幕。如何改革可以更得民心,更提高整体效能,更强化反腐机制,是国人和政府长期面对的问题。可以相信,政治改革必将更有利于国强民富。 4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改革,文化和学术也相应发生变革。原来由贵族掌握的文化,由官府主管的学术,开始推向民间。原来保持有“六艺”才能的“士”大为活跃,孔子开始聚徒讲学。战国初期魏文侯进行变法,开创了“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从此杰出的学者都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潮。所谓“九流十家”,实际上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为维护和发展这种国家规模的小农经济,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同时所有文学艺术汲取了民间的养料,有了蓬勃的新发展。所有科学如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数学以及科学思想,都有光辉的成就,对此后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文化领域最大之盛事,人们畅所衣言,各家竞相论述,争先恐后为国家发展献言献策,社会得以前所未有之大发展。各种思想学说对推动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人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