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李靖北征突厥,大获全胜。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更新时间:2022-06-09
贞观四年,李靖北征突厥,大获全胜。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当时李靖兵出马邑(今山西朔县),首战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取得大捷。颉利可汗震惊之余,又被李世勣大破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就这两战打完,曾经不可一世的可汗大人立马就没了脾气,赶紧向李世民谢罪投降。李世民欣然接受,而且还下了诏书,派礼部尚书唐俭前往安抚,并命令李靖准备迎接。 但是李靖觉得颉利不靠谱,决定仿效韩信灭齐,趁他不备,来个一举全歼。 当然李靖是从军事上考虑,怕颉利逃到漠北,就不好打了。不过,他可没考虑到,这其实是犯了好多大忌,因为第一,你这是违抗了圣旨,是陷皇上于不义。第二,唐俭已经到了敌营,你这是不顾他的死活啊,太得罪同僚了…… 韩信灭齐是没错,但那时候刘邦不是还没当皇帝嘛。李世民可是堂堂天子,你这等于让他成了说话不算数的小人了。再者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假,但那是指战术上可以自行定夺,战略上你也敢自作主张,但凡碰上个心眼小点的皇帝,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在这一点上,副帅张公谨就敏感得多,连忙劝阻,李靖没听。虽然从结果来看,他的决策完全正确,干脆利落地灭掉了突厥。但是战后,御史大夫温彦博突然跳出来,弹劾李靖军队纪律不好,让李靖很是狼狈。这件事跟唐俭有没有关系不知道,反正我特意翻了下史书,发现温彦博和唐俭,都是太原人…… 幸好李世民宽宏大量,没有计较。李靖后来可能很快也回过味来了,觉得还是张公谨说得有理,所以入朝当宰相以后,李靖基本不发表意见,估计就是心有余悸,不敢再造次了。 可是五年后,李靖再次远征吐谷浑,又是大胜而归,但又一次得罪了另一位同僚,结果被人诬告谋反,差点又吃了个哑巴亏。 说实在的,李靖从头到尾,完全是一心为公,但架不住其他人有私心呐。 还得说是太宗英明,查清真相,反把诬告者治了罪。从此李靖回到家就闭门谢客,很少跟人私下往来。就这么夹着尾巴做人,好歹得了个善终。 一代军神李卫公,神则神矣,还得庆幸自己得遇明君。换作是个昏君,小人当道,李靖早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皇帝的贤明与否,真的是至关重要。像李靖这种二杆子新格,要是在宋朝,那不就是又一个岳飞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