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光绪九年黄河决溢,莱州府众举人绕道烟台坐船赶考,普遍发挥失常

古代科考与现今高考,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诸多不同。就后者而言,考试地点的差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现今高考,多以县市区为单位安排考场,考生的应考距离都比较短(城里的中学往往本身就是考场所在地),基本不存在所谓的环境适应问题(即便是乡村中学,一般也会安排学生提前进城)。而古代科考,地点要么在京师(会试),要么在省城(乡试),绝大多数考生都要长途跋涉方能抵达,期间难免舟车劳顿、水土不服。因此,就环境的影响来说,古代科考要远大于现今高考。

环境虽然是外因,但对科考成绩往往会有重大影响,会试当中尤其明显。因为,参加会试的考生,主要就是各省的举人。在当时的录取率下(大的省份每届乡试举人名额也不过百余),能中举的人彼此在学问上的差距并不大。而这时,外因稍加作用(如旅途颠簸、阅卷考官心请),就容易影响考试结果了。

在胶东历史上,外部环境影响科考成绩的例子有不少,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就是清光绪九年的癸未科会试。接下来就为大家简要叙述之。

会试又称春闱,清代自中期之后通常定在三月份。为了及时应试,路远如云南、广东等省份的考生往往会在前一年的冬天就要出发,而近处如山东等省份的举人在一开春之后也需动身。

当年(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山东莱州府的举人们按照惯例,开始收拾行装,准备结伴走陆路进京赶考(根据史志记载,当时很多府都会举办“起送会试公宴”,为考生集体践行)。但没想到的是,未等出发,从西边传来消息:黄河下游突发凌汛,河道决溢,难以通过。(《利津县志》载:“(光绪九年)是年春初,沿河十数州县因凌汛大涨,漫口林立……大者或数百丈,小者亦数十丈。”)

在那时的治理水平下,想恢复黄河两岸的交通,显然要等很长时间。然而会试在即,莱州府的举人们耽搁不起,只能另想他法。好在人多点子也多,很快就有人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走海路。

所谓走海路,其实是简略的说法。具体而言,这条新路线是先从莱州向东,到达烟台后换成轮船,再走海路到天津(当时的烟台和天津都是通商口岸,有西式客轮),然后重新走陆路进京。虽然是海陆并举,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从烟台到天津的航行,因此概称为走海路。

从地图上看,莱州地处京师与烟台之间,先去烟台再去京师,显然有些绕路。但时间急迫,绕路也要好过枯等。于是,莱州府几十名举人一致同意:去烟台坐船。

他们是哪天从莱州出发?哪天到达烟台?购买了哪家公司的船票?什么时间到达天津?什么时间到达北京?笔者暂时没有找到关于这些细节的详细记载,但从常理推测,很多举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坐蒸汽轮船,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请况。因此,这段经历对于考生们来说,要算是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了。

果不其然。会试过后,莱州府赴考的几十名举人当中,只有一人中榜,其余皆名落孙山。而在以往,莱州府多则录取七八人(乾隆丙辰科就考中七名进士),少则三四个。前后对比,这次的光绪癸未科会试,莱州府的举人们显然算是“普遍发挥失常”了。

在落第的莱州府举人当中,有一位叫作陈恒庆(潍县人)。直到晚年,他对此事仍记忆犹新,并写在了自己的笔记当中,称:

“余忆癸未上公车时,正值黄河决溢,莱府举人皆由烟台乘轮渡海北上。船上应试者数十人,惟(高)程九一人获隽。”

由此可见,在那批举人当中,唯一的幸运儿名叫“(高)程九”(注:高程九,昌邑人,名鹏飞,字程九)。但一次幸运不代表次次幸运。高程九虽然在光绪九年考中进士,仕途却并不顺利,后于知县任上早逝。

考试无常,人生亦无常。读罢这段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如此感慨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 上一篇:微山湖:秘密交通线的“必经之处”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