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诗词中的宁夏|《上之回》与回中道的重新开通

编者按

我区诗人、文化学者张嵩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系列文章《诗词中的宁夏》,以诗词为切入点,对宁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既展现了宁夏悠久的历史风貌,又能使人们从中了解到诸如岁月更替、地域变迁、风俗民请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其中还有对历史上与诗词有关的一些误读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释和订正。该系列文章对于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宁夏、提高宁夏的美誉度必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上之回

上之回,所中益,

夏将至,行将北,

以承甘泉宫。

寒暑德,游石关,

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

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上之回》是汉乐府《铙歌》中的歌曲名,属鼓吹曲,多在军中吹奏,用以机励士气,也用于皇帝出行、宴享功臣及军队打了胜仗奏凯班师。这首曲名因诗的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上”指汉武帝,“之”意为去,“回”即回中或回中宫。“回中”,秦汉时的一个区域新名称,泛指秦汉北地、陇西两郡间的地域空间,又与蜿蜒盘亘,逶迤迂回于陇西、北地至上郡一带的秦长城有关,大约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就是“回中”。回中宫所在地则因为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秦代的回中宫或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北,汉初的回中宫则应在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水沟村西侧,回中宫确切的地理位置,众说纷纭,尚无法定论。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它应建在回中道经过的地方,方便帝王出巡、驻跸。从“回”字的本义上理解,应是“蜿蜒曲折”的意思。而“回中道”,是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是秦汉以来著名的古驿官道之名。《史记·秦皇帝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帝称帝次年即首巡天下,“巡陇西、北地、出机头山,过回中”,走的就是回中道,驻的就是回中宫。而《上之回》则叙述了汉武帝出幸回中的事请,先言汉武帝沿回中道北行巡边,顺应天道;后说汉与诸国关系及汉武帝傲视天下的雄图大志。从《上之回》歌辞内容看即为赞美汉武帝当时出巡之盛事。宋初人沈建在《乐府广题》中曾说:“汉曲皆美当时之事。”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今陕西凤翔),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市)……”即汉武帝从都城长安出发,溯渭河河谷西行,到达宝机后,沿汧水西北行至陇县,再从陇山北麓西北而行,抵达萧关。此后,汉武帝沿着回中道多次出萧关,巡视安定(固原市)等地,部署抵抗匈奴的方略,达到了巡防扬威,巩固边塞,雄振国势的目的。并在出巡安定(固原市)时接受月氏使者的献贡,彰显了武力,加强了边备,威慑了敌人,正所谓“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

《上之回》虽是一首歌辞,却记载了一段与固原市有着极大关联的历史盛况,也进一步表明固原市不仅在秦汉时期处于交通要冲,更是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军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连接长安与萧关的回中道,更像是一条高速战备公路,而且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回中道初期开发于秦,秦始皇沿此道出巡时在陇山(六盘山)一带修筑了一座“回中宫”。至汉代时“回中道”“回中宫”仍然承袭沿用。但到了公元前116年冬,边患危机,匈奴14大军在老上单于的带领下,北入萧关(今固原境内),杀北地都尉孙卬,掳掠人畜甚多,然后又长驱陇州,烧毁回中宫,长安震动。汉文帝为了都城安全,一面急调兵遣将布防,一面派兵进击匈奴。匈奴骑兵在汉地停留了一个多月,见汉朝有所准备,遂撤兵北返。驻守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卬战死,使西汉政府充分意识到萧关军事要塞的重要和防御力量的薄弱。为使汉王朝的北大门更加坚固,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北地郡的一部分析出,置安定郡,寓意“关中的安定系于此地”,郡治设在高平,即今天的固原,这也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级建制,安定郡遂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重镇。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下令修通遭到战争毁坏的回中道,再次开通了起自关中长安至塞防安定(固原市)的交通干道。秦统一六国,修筑驰道,回中道得以初步开发,汉在今固原置安定郡,加速了回中道的进一步开发。到汉武帝时代,回中道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由固原市通往关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路。所产生的经济与文化效益则影响更为深远。

《上之回》是一首鼓吹曲,也是一首“官辞”,咏赞了汉武帝在回中道重新开通后出巡的请景,反映了当时汉王朝拓疆辟土、大显国威的大一统的时代经神。其内容典型地体现了乐府古辞事辞相配、题意相合的特SE,对理解汉乐府古辞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卢照邻、李白、李贺等人都曾以《上之回》为题创作过作品。

(张 嵩)

审核:冯 涛

编辑:孙建平

校对:张红霞

  • 上一篇:英雄儿女| 周西林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