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更新时间:2022-06-16
“自古英雄皆寂寞,是非留给后人评。”人生如逆旅,总会有终点,会有死亡的时刻,但是他做的一切事请却不会随着他们身体的消亡而消亡,而是继续在尘世被人们津津乐道,并大加评说。但是人死如灯灭,功过是非任凭后人去说,尤其是当个人做的事请觉得问心无愧的时候,更是不会怕世人的议论纷纷。因为干过大事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会受是非影响的。 清朝的历史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康熙皇帝时期,在政治上,他个人能力突出,而且他的儿子们那时候在政治权力的倾轧中,无形的刀光剑影历史更是很多人感兴趣的历史。 其中,他死后雍正继位的纷争议论最多,很多人都说雍正是正统继位,但是随着遗诏的公开,“传位于四子”的言论几乎成为了不可能。那么,究竟是哪些信息偷露出了雍正的得位不正呢? 山雨衣来风满楼 一部《步步惊心》影视剧让很多人知道了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嫡”历史,一部《甄嬛传》让人们知道了雍正王朝那不安宁的后宫。在这两部影视剧中都贯穿着一个主要的人物,那就是开始的四阿哥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早些年间是九子夺嫡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在前期的争夺历史中,他隐藏的十分深,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各位皇子们都还不曾注意到他会觊觎皇位,只觉得他是太子党的人物。 历史上的太子是康熙皇帝的二儿子,是他最喜欢的赫舍里皇后所生的。赫舍里皇后差不多是康熙皇帝的白月光,加之出身名门世家,温良又贤淑,康熙自然很喜欢。但是好景不长,赫舍里皇后去世了,只有一个儿子留在世上。 虽然古有母凭子贵的传统,但是在赫舍里皇后这里,完全就是反的,是子凭母贵。赫舍里深受宠爱,但是却早死,康熙皇帝十分痛心,于是把他们的儿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养,并早早就立他为皇太子。 开始的时候,皇太子还认真听话,认真学习,不辜负康熙的期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皇太子就变了,加之又其他皇子萦萦绕绕的,偶然添油加醋的说一番不中听的话给康熙,康熙自然就对二皇子心生厌恶了。历史上,康熙曾两次废太子。 但在第一次废除之后,一直心属皇位的四皇子都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偏向太子党,让众人以为他只是太子党的一个僚羽。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四皇子内心真正的打算。而太子在第二次废了之后,就没再爬起来,并且当时也没有立皇太子。 机关算尽不如君 康熙没有立皇太子,更加加剧了下面众皇子们夺嫡的斗争。既然谁都有机会成为皇位上的那个人,自然都希望自己是那个人。不过当时朝堂上虽然是九子夺嫡,但实际上是分为了三党,一个是大皇子党,一个是雍亲王党,一个是廉亲王党。 仔细分析这三党的局势,就会发现,大皇子党是不足为据的,四皇子党虽然有实力,但是是小有实力,最壮大的莫过于八皇子党羽,加上他温文尔雅,所以很多朝臣都喜欢他,称他为“八贤王”。 但是树大就容易招风,赞誉满身的“八贤王”很快就翻车了。他谋划太子之位的请况最明显,所以慢慢的,康熙就不喜欢他了。康熙相反,更看重的是跟四皇子一母同胞的十四皇子。但是当时要评定西北动乱,只能派十四皇子出征,并被封为以天子规格出征的“大将军王”。 然而,这时康熙皇帝的身体也不行了,等十四皇子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四皇子成为了皇帝,并且留下了著名的继位遗诏,满汉蒙三份。其中,汉文很多人都可以看懂,那就是写的是“传位于四子”,而不是“传位于十四子”。所以,这么一看,雍正皇帝是名正言顺继位的。 而八阿哥党羽算尽一切,却落了空,最后不如雍亲王。 继位疑或同剖析 遗诏满汉蒙三份,都没有端倪,那么雍正的皇位一定就是名正言顺的,没有丝毫可疑之处吗?肯定还是有疑点的。 当时的康熙是在皇家畅春园,想要去祭天,但是因为身体不行,康熙命雍亲王代替自己去祭天。事请发生变化非常快,当时的康熙皇帝却没有熬到四皇子祭天回来,在中午的时候就驾崩了。 一时之间,皇帝驾崩,皇城中只有四皇子主事,于是周边的人都急急忙忙派人请雍亲王回来,但是请的人迟迟没有回来,雍亲王也迟迟不现身,待再次现身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手上还拿着所谓的遗诏。 中间一下午消失的时间里,雍亲王都去干什么了呢?很多人都怀疑,他是不是去处理遗诏问题了。毕竟即便是当时康熙不想 立他为帝王,那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他在身边,自然能胁迫写遗诏的人,写三份遗诏出来。 所以,遗诏上面的字确实是能证明雍亲王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帝位的,但是不名正言顺也是出在遗诏问题上的。毕竟,他当时是怎么拿到遗诏的,中间又消失干什么去了,一概说不清。因此,就有很多人说雍正得位不正。 结语 从公开的遗诏来看,发现雍正就是正位继承大统,他能力本身就出众,在一众皇子中,他懂得隐忍蛰伏,能力与手段并不缺,所以康熙瞩目他也是有很大可能的。而且当时的传位遗诏中,是分为满汉蒙三种语言的,不可能每一种语言都更改,所以他是正常继位的。 但问题就在于立遗诏前,他是可以左右立遗诏的人的,所以若是中途他勉强了康熙立他为皇帝,那么他这皇位可能就是得来不正的。但是这都是过往的历史,一切的说法都是后世的猜测,何况当时还有他的政敌廉亲王党羽散步言论,所以不好评说。 “成王败寇”,历史都是有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后人来看待的时候,需要斟酌着看,再说,那些在历史中已经是胜利者的人,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后世的是非功过评论,毕竟后世的评论已经影响不到他们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