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古代闹饥荒为什么灾民不吃鱼?主要是因为干旱没有水

晋朝时期有一年闹饥荒时,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草根、树皮,晋惠帝司马衷就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这句话也使晋惠帝成为千古笑谈,但没有肉糜吃,为什么不去河里抓虾鱼吃呢?

因为中国的河流大部分都在南方地区,北方遇灾,没有办法去有效地进行救援。鱼虾的产量要很多,要足够灾民吃。

饥荒在古代发生频繁,《中国灾荒史》上写到,明朝时期,共发生自然灾害1011次,在河南省发生次数611次,在明朝时期的河南,平均2年2个月就要发生一次,其中次数最多的还是旱灾和水灾。

旱灾长期不下雨,庄稼无法生长,最严重的时候能将河流湖泊蒸发掉,鱼虾还没有等灾民去打捞,就全部干死了,这个时候人就只能去选择树根充饥,树木吸取的是地下水,而且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找到地下的音河。

水灾就完全不同了,发洪水的时候,百姓们的家产粮食等都被冲散了,虽然有鱼虾,但是可能会有点问题,人吃了就会生命。还有蝗灾,一大片蝗虫过境,粮食全部被吃完了,这个时候人可以吃鱼虾短暂维持生活,但是鱼类是有生长周期的,你把大鱼吃完,小鱼还没长大,这个时候人还是没有东西吃。

古代遇到灾荒的时候,灾民不可能靠鱼虾解决饥饿,主要是因为古代很多饥荒都是干旱造成的,干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鱼虾。

  • 上一篇:清朝知县升官究竟有多难,熬到退休大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