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宁夏明朝那点事91:从宁籍科举进士看明朝“高考状元”的进阶之路有多难?

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请!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说起高考,现代人都很熟悉,就是一个人从幼儿园一直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之后的那场考试,这场考试对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新,如今被不断放大。也使得人们对于这场考试越来越重视。

在古代,也有“高考”,那就是科举制度。

1

科举制度,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指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清末几个朝代中,对于文化教育、朝廷选拔官吏要求,而施行的一个重要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十二年教育制度,和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是有一定的借鉴,或者说是发展深化。

但是不管怎么变化说辞,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为了培养方方面面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实行的教育制度。正常来说,古人从启蒙到最后登上状元宝座(又称夺魁),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呢?

首先是要进学堂接受教育,之后才能走科举第一步——童试。童试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门槛,因为这是一个基础教育的过程。这时期的学子叫童生。不是谁都可以有当童生的资格的,尤其是在明朝时期的宁夏镇(银川)。

这就相当于入小学读书,现代就是按户口所在地进公办学校或者进私立学校(民办)就读,保证人人有书读,在明朝时期,随便就有书读这是不可能的事请。

2

银川在明朝时期,属于大明江山的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孤悬河外”,十分重要。所以从大明洪武年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就派耿忠率兵戍边,并“徙五方之人实之”。这些戍边和迁徙来的人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不是军户就是有罪之人(比如被贬谪,发配等)!

这些人按规定是不能随便改籍的,他们的身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老子是军户,儿子也是军户,孙子也是军户......想改籍必须要通过兵部尚书或者户部尚书批准才能转为常籍。说这个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这些人不转籍是没有读书的希望的,也就是说不能走科举这条道路。

由于这些种种原因,其实明朝时期的宁夏镇(银川)有读书资格的人不多,就像宁夏明朝时期第一位进士徐琦,他祖父由于犯事被贬谪随徙宁夏,如果不是帮官方做事,也是会被削籍处理,他就没读书资格了。

而别以为有书读了就好了,童试其实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要经历三次考试过程,即县试,府试,院试。对应的就类似于幼儿园毕业,小学毕业、初中毕业。读书场地也从私塾(村里的老夫子),正规学堂,到学宫学习(有些复杂,后面其文章细说)。

经过了三试,就是众所周知的秀才了。

3

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有一些关于秀才的说法,比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穷酸秀才”等等,给人的感觉就是秀才虽然有文化,但是只有一个字形容:“穷”!实际上那么多人穷其一生都要走科考之路,是由于封建制度所决定的,不明白就看看“范进中举”这个例子。

秀才,在实际中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曰:生员。秀才不过是俗称。

院试上榜之后,这些生员已经算是获得功名的,不管贫富,反正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遇官司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就像看《九品芝麻官》中,方唐镜不跪包龙星一样。反正不管如何,生活再苦,那也减轻了一些社会义务和责任了。

哪怕考到到死都不能再高进一步,平时给人写写书信,开个私塾做基础教育,也是可以养家糊口的。

秀才只是一个统称,其实也是分等级的。

一等称“廪生”,官府按月发粮食;

二等称“增生”,不发粮食;

三等称“附生”。

反正有了这身份,也就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了。在很多地方志中,关于这些名称的,还有很多说法,如庠生,其实也是秀才,生员的一个别称,古代把县级学校称为庠,邑庠,在里面的读书人也就可以统称为庠生,邑庠生,叫法再多,也都归为秀才一级。

4

秀才这一关通过,才有资格参加省主考的考试,也叫乡试。简单理解就如同现在的会考。之前是地方组织,这时候就由朝廷派官员下来监考了,把全省各地的秀才都集中到省城统一考试,算是正式的初级取仕试了。

乡试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按十二生肖一轮算),如果遇到某年有什么国家庆典大事之类的,如这个皇帝登基,生个皇子,那个皇帝,太后生日等等,还会举办一次考试,算是普天同庆,这一年增加的科举考试,俗称恩科。

就拿徐琦来说,他也是聪明,被人们称之为“塞上神童”,他的童生阶段很顺利,并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二十三岁的时候,在乡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举人。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和其它地方比,宁夏镇(银川)连年和虏寇发生战斗,一直处于机烈动荡之中,能安心读书的确实需要心新平静,史载其沉稳笃实,这也是他能考上的原因之一吧。

中举人有什么好处?能让范进疯掉?中举之后原则上是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同时,也就有资格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了。很多影视剧都是表现“秀才进京赶考”,其实都错了,真实的应该是“举人赶考”,秀才还没有进京考试的资格!

如果不去京城考试,凭举人这身份,人生也是有一定保障了,因为他们有资格等着安排,有县内官府有缺职时,可以在县内或是调到省内各地当个教谕,教授之类,虽不能作正官,但做个县令以下的吏,也算是一方名流了。运气好的,直接当官也是有可能的,像在很多地方志中,可以看到很多县令就是由举人担任。这也是与当时环境和时局所决定的。

严格来说,古代的乡试就等同于如今的高考。考完就是可以就业了的。在乡试中,就会出现排名,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简单理解就是地方高考状元。

5

那么进京赶考考的是什么?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笔试”自然就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会试通过,那身份就成为贡士了,没通过的,榜上无名的,那就回去继续等三年后的再一次考试了。

取为贡士的这帮人,等待他们的就是“面试”。面试官是皇帝,曰“殿试”,也就是说,由贡士转变为进士,只需要参加一次殿试,见到皇帝,才能得到进士身份的最终证明。

这个“殿试”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终极考试了。所有贡士进金銮殿见过皇帝后,无论最终考试什么结果,什么成绩,这些人全部可以成为真正的进士,都可以直接授官,走到这一步,也算是完成了读书人最后的入仕理想。

但是,这个进士身份也是分为三六九等的。

这是清朝榜,明朝榜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6

在很多影视剧中,有关考状元,都会有一个请节,就是主人公都会到考场外的一块布告中找自己的名字,那叫“放榜”!放榜也是有讲究的。所有参加者殿试的的贡士,都会按成绩排名,分三甲公布。

一甲榜三人,也就是第一,二,三名,也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状元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这是天下读书人的最高排名。他们也有一个身份,就是“天子门生”,那是因为他们的名次都是皇帝钦点的。

二甲榜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三甲榜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别看一二三甲的名称看着相似,但每一个名称待遇后面是有差别的。进一甲榜,二甲榜,三甲榜要走什么程序,能当什么官,什么时候安排当官,在礼部的繁文礼节和规定中,都是有讲究和安排的,毕竟成绩单摆在那里了,程序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完的。

但是不管如何,得到“进士”这个名称,足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了,就是可以做“进士”牌匾,挂在家门口的门头上。

7

考状元有多难?就文状元而言,千余年间,考证出来的,也就500多人而已。相对的,“进士”就容易一点了。但是,对于宁夏镇这个有明一代都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地方来说,一位状元都没有,连考个进士也显得有些难。自永乐十四年(公元1418年)到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的121年里才出了十八个进士。

这些中进士的人,最后都身居高位。像明朝宁夏第一位进士徐琦,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另一位进士曹衡官至知府。其他的进士也都基本分散在各地,为朝廷效力。

至于举人就相对多一点,他们也算比较幸运,处在大明王朝的用人时期,大多都任知县,知州等官职;

低一级的“岁贡”们(入国子监学习的那些资格较老的廪生)很多都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任“县学训导”。

......

8

通过明朝时期宁夏的这些读书人的进阶之路,也可以看出来,读书的出路也是要比不读书好啊!

很多时候,读书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就像徐琦,他考上进士之后,他的家族全部都TUO离了罪籍,并且恢复钱塘氏的称谓,不再是宁夏徐琦,而是钱塘徐琦

但是,他没有忘记生养之地-宁夏镇,他官居兵部尚书之后,非常重视宁夏的教育,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下集更经彩,敬请关注阿威《宁夏明朝那点事》系列文章92!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 上一篇:《紫川》兄弟联手,帕依城保卫战筑就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