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关于雍正继位,历来有多种说法。有说雍正给康熙进参汤时,给老皇帝暗下毒要,康熙察觉后,将一串佛珠砸向他,之后七窍流血而死。而雍正则以佛珠为信物,对外声称康熙将大位传给了他。有说诏书是隆科多篡改的,他把“皇位传十四子”中的“十”字加了一横,下面再挂一钩,就是成了“皇位传于四子”了。还有说十四阿哥原名叫胤祯,隆科多将“胤祯”改成了“胤禛”。

然而仔细推敲,以上三种说法,一条也站不住脚。首先,第一条,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在世时最反对喝人参汤。而且他那次所生之病是重感冒,感冒发烧,怎么能以火益火,更不可能喝人参汤。至于说雍正下毒,那就更不可能了。

再说第二、三条,在清代称呼或书写皇子次序时,必先在写次序前加上一个“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如果说隆科多篡改遗诏,将十字改为于字容易,但读起来就尴尬了,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所以,这一条谣言违背了清代对皇子的称呼方式。

更何况在清朝的正式文件中,“于”和“於”并不通用,传统诏书中只能使用“於”。再者而言,清朝的传位诏书,除了汉文,还有满文,不管谁来改诏书,即使改了汉文,那满文要不要改呢?

因此,以上几种说法都是说不通的。那么雍正为何会受到这样的质疑呢?这都是因为雍正的确是“两面派”造成的。

康熙末年诸皇子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争储夺嫡的斗争,当时在世人心中,有望继位的有四位人选,分别是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而对于皇四子胤禛,普遍印象比较淡漠。

那么这位默默无闻的皇四子胤禛,是如何作为一匹黑马杀出重围的呢?实际上,他所玩弄的手腕与其它皇子相比,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一朝胜出都是多年苦心经营的合理结果。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子,在出生前后有七个兄长皆早夭,因此按照后来的排位,他就成了皇四子。她的母亲地位也不高,不过受康熙宠幸倒是真,一路从宫人晋升为妃。

但是胤禛却不是由生母养育大的,而是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抚育成伦的。由于佟佳氏无子,所以将胤禛视如己出,母子关系很好。

佟佳氏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也是康熙帝生母的侄女,还是隆科多的姐姐。可以想象,这段经历和关系对胤禛之后几十年的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康熙一向很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胤禛也不例外。在青年时期,他便学习了满、汉、蒙文字,经史和骑色等科目。在十九岁时便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经受过军旅生活的锻炼,同时,康熙还时不时给他派一些行政方面的临时差事。

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实践,为雍正日后积累了足够的文化、历史知识,不论是争储还是夺位,他都能游刃有余。

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被封为贝勒,从而在皇室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废掉了皇太子,这一事件令胤禔、胤禩欣喜若狂,他们都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向储位冲去,结果却受到了康熙的严厉打击而声名大损。

胤禛在这件事上就表现得非常智慧,他深知皇太子与康熙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康熙是念及父子亲请的人,虽然一时生气,但之后态度必然会有所转变。于是,胤禛在此次事件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

他一面劝康熙保重身体,而另一面对于胤礽也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在有机会时就为胤礽说上几句好话,以缓和父子之间的矛盾,比如胤礽说绝无谋害康熙之心,就是胤禛代为转达的。同时,他还要极力避免触怒胤禔、胤禩等人,以免被视为太子党。对于胤禔、胤禩等人所干的坏事,他也没有揭发。

可见,胤禛考虑问题非常具有全局观,更为关键的是,他自己一再表示无意营求储位。因此,在废太子的事件中,胤禛成为获取实惠最多的一个皇子。康熙四十八年,他便被封为亲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再度颁旨废皇太子。同时为了防止诸皇子争储斗争再度发生,康熙明谕不立储君,并禁止臣下就此建言。

而此时的胤禛,由于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野心也随之膨胀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 争储的斗争中去。但他又深知康熙对此深恶痛绝,因此,他的活动十分隐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他的新信戴铎给他写了一封密信。大致意思就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在这个关键时刻,哪位皇子的策略得当、活动积极,谁就最有可能胜出。

此外,还要他注意策略,对上要想尽一切办法取得康熙的信任。对下还要处理好兄弟关系,不能闹僵。

但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大力联络百官,大力扶持自己嫡系,将他们安擦到各级要职,为夺取天下做好充足的准备。

戴铎的这封密信不简单,等于是给胤禛参加争储斗争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草作指南。胤禛对此也十分重视,将其视为“金石”之言。

胤禛工作的首要重点对象就是康熙,康熙晚年儿子争储闹得心境不宁。胤禛便在康熙诞辰或闲暇之日,邀其临幸圆明园或热河避暑山庄狮子园,举行一场小型的家庭聚会,让康熙感受一下天轮之乐,乾隆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康熙眼中的,为雍正也是加分不少。

这样一来,即使康熙不建储君,但在虑及身后事时,至少会将胤禛作为一个候选人。

对于与胤禛一起竞争的对手,比如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皇十四子等人,他虽然内心对他们恨之入骨,但在表面上能做到绝不拆台。

同时,为了M或对手,他信佛甚笃,并自我标榜“天下第一闲人”,以示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

而在背地里,他的动作却大得出奇。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千方百计地招揽官员,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形成了一个小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有:川陕总督年羹尧、湖广总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四川布政使戴铎、河南开归道戴锦、兰州府同知沈廷正、清江理事同知马尔齐哈、内阁中书博尔多、步兵统领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等。

虽然看上去人数不多,但这些人的活动能量却很大。在胤禛的指挥下,他们经常出入大学士、九卿和六部官员之门,不断地进行游说,甚至将李光地也拉到了他们的阵营。

由此看来,雍正能在康熙末年的争储斗争中胜出,顺利继位绝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

由于胤禛在即位之前,与他的几个对手胤禩等人进行过机励的明争暗斗,在他继位之后,失败的对手为了平复内心的不忿,往往会散布诸多不利于胤禛的谣言,说胤禛争储篡位的传言,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流传到民间去的。

这些宫庭传闻到了民间之后,又不断地被发酵,文人把它演绎成小说,史学家在说正史的时候,也爱把野史逗趣。人们对小道消息的兴趣似乎永远都大于“大道”,这大概古今之人的通病,无要可解。因此,雍正篡位的流言便不断地流传,一直流到了我们的耳朵里。

不论康熙的遗诏究竟如何,历史的现实是,皇四子胤禛坐上了龙椅。而且从帝王逐鹿说的角度来看,九子夺谪斗得本来就是实力,即便其中有音谋,那也是胆识与智慧的较量,最后胜出者也必定是凭着自己的能力胜出的。

事实上,在雍正为帝的十三年中,他的确用自己的实力向历史证明,他完全胜任皇帝一职。相比之下,那些篡位传言并不足为虑。

  • 上一篇: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还让他跟刘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