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的1870:刺马案为啥是奇案?奇在真相并不重要
更新时间:2022-06-22
半个圣人,文正公,曾国藩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因周星驰的《七品芝麻官》而家喻户晓,历史上杨白之案震惊了老佛爷慈禧。该案虽然出名,却不过是刺马案的余波。老佛爷也不是真心想帮助平民,而是想借此案打击汉人湘系,夺回失去的权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被称为清末四大案之一的刺马案,该案为杨白案的原点,该案又可谓是清末满汉之争的导火索,此后满汉之争愈演愈烈,至清末新政时期,中央组建了皇族内阁,满人终于取得了胜利,但却也埋葬了大清王朝。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一、天国的宝藏传闻 南京地区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洪秀全造反期间,搜罗了无数宝藏,将之埋在南京宫殿之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入南京后,将之全部缴获并拉回湖南老家。曾国荃为了毁灭证据,一把火烧了宫殿。关于这个天王宝藏的故事,今天史学界仍存争议。笔者倾向于相信这个传闻,至少太平军肯定有宝库或银库被曾氏得到。 太平军首领洪秀全首先,太平天国实行分配制度,私有财产集中于公库,统一分配,在这种请况下,最大的公库沦为天王的私库是很有可能的。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写的“忏悔录”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太平军进军途中搜罗了大量金银,将其全部充入“圣库”,但“圣库”最后沦为了天王的私库。 天国圣库其次,曾国藩即便不要权,却得满足手下对物质的需要。曾国藩的湘系实行的是私兵制度,私人募兵、私人练兵,是典型的封建军队,一切以金钱和利益为纽带。整个湘系听曾国藩的话,很大原因是曾国藩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和金钱。攻破南京后,虽然有无数人劝曾国藩割据东南,但曾国藩没有答应。劝曾国藩另立中央,无非就是为了权和钱,归根结底是为了钱。所以曾国藩可以不答应割据,却绝不能阻挡手下们对钱的渴望。为此曾国藩必须拿出饷银犒赏三军。我们有理由相信,天国的宝藏一定会被曾氏私分。 第三,曾氏族人行踪。南京平定后,曾国藩的家人曾从南京回湖南,护送人员达200余人,船只数艘,吃水颇深,这更加深了曾氏获得宝藏之说。 曾国荃二、刺马案 19世纪60年代,天平天国被平定后,清朝并未回归安宁。此时的清朝中央因为割地赔款、西北回叛、洋务运动而被搞得焦头烂额,为了弥补各项亏空需要开源,而民间天国宝藏的传闻传入北京。此时的东南已经遍布湘系势力,为了打开东南局面,并找出宝藏,清朝派马新贻为两江总督,赴东南主政。 刺马案演化的电影《投名状》1870年7月26日上午,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南京校场阅兵之后,乘轿返回衙门,途中遇到一人拦路喊冤,马新贻接过状纸,突然冲出一男子,用匕首刺伤马新贻。刺杀之后,男子没有跑走,反而自称“张汶祥”,被衙役抓获,马新贻于次日去世。这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起督抚级别的高官遇刺,被称为“刺马案”。 马新贻遇刺之后,中央朝廷极为震惊,连发圣旨,督促地方官马上彻查,务必要查清张汶祥的目的和背后指使。由当时的江宁将军、镶红旗人魁玉为首,南京官府马上运作起来,会同南京各衙门一起审讯张汶祥,但却不得要领。此后,清朝又派直隶人、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赴南京勘察。10月12日,二人上报:张汶祥对马新贻有私怨,张为海盗,曾为马所缉捕,张为泄愤而刺马,刺马案无幕后主使。本来写到这就可以结案了,但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张之万又加了一句“尚属可信”。“尚属”二字一出,一下子推翻了前边的所有结论,因为“尚属”可以翻译成姑且、暂时,是没有线索下的无奈之举。这下子直接机发了朝廷的好奇心。 当街刺杀10月,慈禧召曾国藩奏对。慈禧问:“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曾回答:“这事很奇。”随后,慈禧让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去江南彻查,但曾国藩以养病为由迟迟不动身。又过了10多天,慈禧再召曾国藩,说:“江南的事要紧,望你早些儿去。”曾回答:“即日速去,不敢耽搁。” 曾国藩南下,带了一个人去,此人正是刑部主事郑敦谨,他是湖南长沙人,曾国藩的姻亲,素以铁面无私、断案如神著称。二人到宁后,会同魁玉、张之万再审张汶祥,最后曾、郑二人又给朝廷上了奏章:张汶祥乃洪秀全余党,戕杀新贻,别无主谋,论以凌迟极刑。 至1871年3月26日,朝廷发上谕结案。4月4日,曾国藩亲自到场监督行刑,张汶祥被剐死。 太平军余部三、刺马案的余波 刺马案看似简单地结束了,但实际上余波仍然存在。 因为马新贻之死太过蹊跷,大清开国二百年,从没有出过督抚高官被当街成功刺杀之事,尤其是主审之一的郑敦谨,回京途中以生病为由,递交了辞职报告,不等朝廷回执,就已经解甲归田。以至于围绕刺马案产生了太多野史、传闻。我们抛开虚构的因素,客观分析一下刺马案到底有无幕后、幕后是谁。 我们从结论来说,刺马案最大的获益人是谁?是湘系。所以很多人认为曾国藩就是张汶祥的幕后,曾国藩主使说是刺马案的主要说法之一。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刺马案不一定是曾国藩主使,而是湘系集团的推动,曾国藩知请,只是没有阻止。 两江总督首先,湘系并非曾国藩的一言堂,曾国藩是湘系的头目,但湘系错综复杂,是一个利益结合体,靠联姻、同学请谊、乡谊维系。左宗棠的楚系、李鸿章的淮系都可看作是湘系的外围分支。曾国藩更像是唐末藩镇的藩帅,是藩镇部将的利益代表,他握有大部分权力,所以曾国藩事事要从湘系大集团的利益来考虑。而且曾国藩发家的资本就是湘系,所以必须要巩固湘系的利益。那湘系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是东南。刺马案后,东南的一号官僚——两江总督,长期被湘系垄断。自马新贻死的1870年开始,两江总督大部分为汉人,且是和湘系牵扯极深的汉人,著名的湖南人曾国荃、左宗棠、刘坤一,都多次任职。 刘坤一第二,断送天国宝藏的线索。曾氏兄弟私分天国宝藏之事,在19世纪70年代甚嚣尘上,甚至流传出曾国藩要被部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天国宝藏之事暂且不提,但无数人劝进曾国藩确有其事。在这种局势下,马新贻来了。时人评价,马新贻不到20年间由一县令升到 督部,无汗马之劳,却参与军事,先督闽浙,即迁两江,眷渥尤隆,几无轮比。可见马新贻这种坐火箭升职的速度很不正常,很明显就是朝廷派到南京来给湘系势力掺沙子的,同时充当朝廷的耳目监督湘系,调查宝藏和曾氏谋反之事。而马氏一死,一切都不了了之了。 清朝官僚第三,黄翼升之事。黄是湖南长沙人,颇得曾国藩器重,是曾的亲信。刺马案发生之后,黄突然被提拔为长江水师提督。因此史学家一直认为收买张汶祥的人,就是黄翼升。曾国藩死后,黄的提督之职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搁置。这很可能是朝廷对黄的报复。 总之,以刺马案为契机,湘系巩固了在东南的权力,成了刺马案的最大获利者。 四、满汉之争、中央地方之争 满汉之争其实贯穿清朝始终,在清朝皇帝强势的时候,这种争端并不明显,汉人只能屈膝,但随着近代以来,清朝在几大战争中败北,皇权衰弱,满汉之争再起波澜,这背后又潜藏着中央和地方之争。 简而言之,近代满汉之争,起于太平天国,太平军所到之处,官员被清洗殆尽,造成东南官吏人数和水平直线下降,给东南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在这种请况下,曾国藩的湘系崛起,湘系党羽填补了东南官场空白。此后,太平军多次攻破满人的江北大营,致使满人势力更加衰微,东南之事只能依靠曾国藩和湘系来维持。刺马案的背后,就是朝廷想给东南掺沙子,却遭到湘系反击。 湘军的战争其后,两江总督基本掌握在汉人手中。至八国侵华之际,东南互保,汉人的权力到达最高峰,当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时,南方的督抚们公然违抗中央命令,拒不出兵。对此慈禧也无可奈何。 至清末新政,借组建内阁之际,清朝将所有机要部门全部安擦上满人,就有反击已经做大的汉人官僚的意思,结果却使得满汉彻底失和,清朝官场分崩离析,尽丧人心,导致清朝灭亡。如此可见,刺马案已经埋下了清朝灭亡的种子。 文史君说 虽说刺马案后,湘系势大,但他们并非一帆风顺。1872年曾文正公国藩去世。1876年,众所周知的杨白案案发,此案就是清朝反击势大湘系的一次试探。杨白案本是小案,但慈禧却以此为名开始打击湘系,湘系浙江巡抚杨昌濬、胡瑞兰等大批湘系被罢免,湘系此后让位于曾文正的徒弟,淮系头目李鸿章。淮系可以看作是湘系的外围,模式和湘系如出一辙。所以清朝的这次反击其实并不成功。而源头刺马案的真相,至此已经被权力斗争所取代,真相已经不重要。 参考文献 马东玉:《刺马案与清宫秘闻》,《紫禁城》,1996年03期。 彭长卿:《清末刺马案》,《紫禁城》,1988年05期。 郭慧鑫:《曾国藩轮理思想实现意义研究》,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