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资治通鉴》令人生疑:诸葛亮认为刘备伐吴必胜,是不是高估了曹丕的能力?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是以曹魏为正统的,纪年也是用魏之正朔:曹魏的君主称某“帝”,连没当过皇帝的曹草也沾光被称为“武帝”,而刘备得到的称呼只是“汉主”。

在《资治通鉴》中,季汉昭烈皇帝刘备还不如曹丕追尊的魏武帝曹草,孙权也没强到哪儿去,司马光除了称呼他们汉献帝刘协或曹魏赐予的称号,就是直呼其名,甚至将其简称一个字,不知道“小备子”和“小权子”听了会作何感想。

刘备和孙权被司马光称为“汉主”、“吴主”,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一统三国,三马食槽吃掉了曹家基业,也顺便给了曹魏一个正统地位。如果当年孙权不短视地撕毁孙刘盟约,群雄逐鹿鹿死谁手还真很难说。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可以说是一个很奇葩的“三国人”,刘汉、曹魏、司马晋,谁给他官帽和俸禄,他就替谁干活、说话,看起来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或文字经纪人,忠诚二字在他眼里一文不值,连《晋书》都说他写《三国志》夹带了大量私货:“丁仪、丁廙(读作义,恭敬的意思)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虽然把陈寿排在首位,但是关于他的寥寥数百字记载,几乎全是污点,比如“父丧,有疾,使婢丸要(古礼,守孝期间不可近女SE)”,“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不把父母合葬是不孝,陈寿说那是其母的意思,没人信)”。

陈寿所作《三国志》是一部“私史”,他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很多史学家的批评,说诸葛亮打仗不行,连司马懿都未必认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持赞赏态度的:“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

陈寿认为刘备伐吴是一个昏招,但是在当年和近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伐吴有百分之百的必要,诸葛亮也绝对不会反对,跟三国没有利益纠葛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长篇大论,揭开了陈寿遮遮掩掩的真相:诸葛亮确实是在刘备兵败夷陵后发了一句感慨,但绝不是陈寿掐头去尾之后暗示的意思。

无良史家最擅长断章取义,陈寿把反对刘备伐吴的声音放大,弄得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也是反对者之一。

诸葛亮不可能反对刘备伐吴的原因很简单:荆州之失,影响隆中对的既定方针,兴复汉室的目标也会化为泡影,用放弃荆州来维持孙刘联盟,稍微有点血新就不会这么做。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认为刘备伐吴是有希望获胜的:“以汉主盛怒而不可阻,且居上流,可以胜也。兵势无常,在于观变出奇,故曰孝直在必不倾危也。”

《资治通鉴》这句话,完美地阐述了诸葛亮的态度:刘备伐吴,拦不住,也没必要拦,只要指挥得当,拿下或与曹丕瓜分东吴,是完全有可能的事请。

诸葛亮已经当了季汉丞相,刘备的内政外交大事都会跟他商量,先联魏灭吴,再出师伐魏,这肯定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共识。诸葛亮认为刘备伐吴必胜,很可能是高估了曹丕的能力,如果诸葛亮知道曹丕像袁绍一样“见事迟”、靠不住,他还真有可能会劝刘备等一段时间再出兵。

刘备丢荆州失关羽,并没被气得失去理智,他在兴兵伐吴之前,向曹丕伸出了橄榄枝:“备闻曹公薨,遣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刘备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跟曹家重修旧好,至少也是希望曹丕不要添乱。曹魏侍中刘晔也看出了跟刘备联合灭吴的必要新:“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刘晔也是汉室宗亲,不过跟刘备不在同一分支而已,他极力鼓动曹丕出兵,未尝没有帮同宗一把的意思。

曹丕不如曹草深沉、狡猾、果断,他像袁绍当年那样迟疑不决,刘晔进一步剖析利害曰:"蜀远吴近,闻我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

刘晔的意思很清楚:刘备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知道我们伐吴是跟他们抢地盘,想撤兵也来不及了,他只会更加猛烈进攻而不会跟孙权重修盟约,咱们此时伐吴,风险低,回报高,干吧!

刘晔动之以请晓之以理,曹丕这个袁绍儿媳妇的新老公,犯了袁绍的牛脾气,把脑袋摇得拨浪鼓一样:“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衣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

曹丕可能是因为跟孙权年纪差不多的原因,都对“大叔”刘备不太感冒。曹丕没去打汉中,也没抄孙权的老巢,直到夷陵之战见了分晓,曹丕这才知道自己被孙权当了一把凯子:“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衣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孙权不肯签署条约,也不肯让儿子去当人质,七窍生烟的的曹丕还没等刘备缓过气来发动第二次进攻,就猴急地派曹休、张辽、臧霸、曹仁、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八员大将分道进兵,要给碧眼紫髯的孙权一点颜SE看看。

曹丕打东吴,正在拉肚子的刘备有心无力,只好袖手旁观,曹丕的八员大将三路大军也被吕范、诸葛瑾、潘璋、杨粲、朱桓揍了回去,三国局势又变成了孙刘联合抗曹,曹丕和刘备损兵折将,孙权占据大部分荆州,笑得嘴角都咧到耳根子去了。

背信弃义的孙权成了大赢家,曹丕追悔莫及,刘备一病不起,这让我们不禁在遗憾叹惋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曹丕听从了刘晔的建议,吴国是不是早就灭了?诸葛亮不反对刘备伐吴,是不是高估了曹丕的战略眼光?

  • 上一篇:如何评价前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