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直接传位给孙子的皇帝,各个都有苦衷,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更新时间:2022-06-26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有无数人为了争夺皇位费尽心机,甚至能做出弑父杀兄这种违背人轮的事来。但大多数皇帝的皇位都是通过继承得来的,有父死子继的方式,也有兄终弟及的方式,这都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一种特殊的继承方式,那就是皇帝跳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这种请况在历史上非常少,只有五次。毕竟皇帝直接传位给孙子会造成儿子的不满,不利于政权稳定。 南越赵佗传位给孙子赵胡 赵佗原为秦朝将领,秦始皇在位期间派赵佗和任嚣南下攻打百越,汉元年(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就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并换上自己的亲信。汉三年(前204年)赵佗起兵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刘邦称帝后没几年就派人去劝降赵佗,赵佗也接受了刘邦赐给的南越王印绶,从此南越国成为汉朝藩属国。等到吕后当政时,汉朝与南越国开始交恶,吕后七年(前181年)汉朝发布了对南越的禁令,赵佗也顺势称帝。 赵佗生于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崩于汉武帝建元4年(公元前137年),享年103岁,统治了南越81年,他之所以传位给孙子完全是因为自己太长寿了,历经九朝,分别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汉太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皇帝都熬死了八个,自己的九个儿子也早就被熬死了。最后只能传位给已故太子赵仲始的儿子赵胡。史书没有记载赵胡的生年,但其在位15年就去世了,加上又是赵佗的长孙,继位时年纪应该也不小了。可以说赵佗传位给孙子实在是无奈之举,毕竟已经没得选了。 齐武帝萧赜传位给孙子萧昭业 萧赜是南齐的第二位皇帝,生于公元440年,公元479年被齐高帝萧道成立为太子,三年后继位。萧赜称的上是一位英明刚断的君主,在位期间延续了父亲齐高帝的作风,生活节俭,关心百姓,不爱奢靡,以教育为重,对外与北魏通好,保证边境安定。南齐在萧赜清明的统治下国力不断上升,实力越来越强。然而萧赜在选择接班人上却犯了糊涂,萧赜本来早早就立长子萧长懋为太子了,萧长懋也没令百官失望,处理政务时得心应手,可惜他是个短命的主,仅仅三十六岁就去世了,此时齐武帝萧赜也已经52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不顾朝臣反对立了长孙萧昭业为皇太孙,同年萧赜就驾崩了。 萧赜不会知道他的孙子是个残暴不仁、挥霍无度的皇帝,也不会知道南齐在萧昭业手上开始走向了灭亡。真可谓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辽道宗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耶律延禧 耶律洪基是辽朝的第八位皇帝,23岁就登基为帝,在位46年,仅次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49年,占据了辽国五分之一的历史。然而在位时间久不代表治国水平高,耶律洪基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昏君,在位期间先有重元之乱、后有耶律乙辛擅权乱政,自己也是忠间难分,竟然听信间相耶律乙辛等人的谗言将太子耶律浚废为庶人,幽禁于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没多久耶律浚就被间相耶律乙辛害死了。晚年的耶律洪基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儿子耶律浚平冤昭雪,并追谥为昭怀太子,按天子之仪改葬玉峰山。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留下遗诏让耶律浚的儿子耶律延禧继承皇位。可惜这爷孙俩治国水平都差不多,甚至耶律延禧比他爷爷还差,辽国就是在他手上灭亡的。 元世祖忽必烈传位给孙子铁穆耳 元世祖忽必烈大家应该都十分熟悉,这也是元朝为数不多能让人记住的皇帝,是元朝的开国之君。忽必烈十分喜爱汉文化,受汉文化的熏陶,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于1273年封嫡长子孛儿只斤·真金为太子。然而忽必烈也是十分长寿,太子真金先于自己去世了。 真金去世后皇位继承人有三个选择,分别是真金的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按道理甘麻剌作为忽必烈的嫡长孙是最应该被立为接班人的,可惜他长期不被父母疼爱,忽必烈也不太喜欢这个孙子。嫡次孙答剌麻八剌在政治上又没有什么作为。反而是老三铁穆耳十分受母亲的疼爱,忽必烈受儿媳妇的影响也开始注意到他这个小孙子,加上1292年29岁的答剌麻八剌突然生病去世了,铁穆耳就成了忽必烈的唯一选择。 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选孙子传位与忽必烈选孙子传位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自己都是开国皇帝,其次立的太子都早亡,而且两人都十分看重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可以说是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了,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马就立朱标为太子,给他选的班底也是十分强悍的,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太子府右詹事冯胜等等,都是开国功勋。 可惜朱标早亡,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朱元璋又不想立其他儿子为太子,只能大杀功臣为孙子朱允炆铺路,这也间接造成了朱允炆一朝几乎无将可用,让孙子丢了皇位。 总的来看,皇帝传位给孙子都是因为自己太长寿了,要么就是把儿子都熬死了,要么就是把太子熬死了,都经历了晚年丧子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