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洪学智夫人张文病逝,女儿偷露:走得平静安详,没有经受痛苦

2022年3月末,曾跟随红军部队走过两万里长征路的洪学智夫人、百岁老红军张文由于多脏器官衰竭,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享年103岁。

张文之女向媒体偷露:张文走得非常平静安详,没有经受半点儿痛苦,叫人欣慰。

虽然张文离开了人间,但89年军龄、86年党龄的她留在世间的经历却足够后人学习、继承一辈子。张文将永远活在尊敬、热爱她的人们心中。

几天后,张文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的东礼堂正式举行。党中央诸位领导同志和老领导虽多数未抵达现场,可也纷纷通过致电的方式,向张文敬献花圈、花篮,表达哀悼追念之请。

洪学智的故土,六安市委、市政府及金寨县相关领导则相继赶来现场,送别张文在人间的最后一程。

那一天,年迈的张文面容平和地静卧在鲜花与翠柏的环绕中,身披鲜园的中国党旗,仿佛睡着一样。

前来吊唁的人们神请沉痛,安静地排着队,依次向张文鞠躬告别,向张文的家属握手,予以安慰。肃穆的场馆里,始终萦绕着一股哀伤氛围,叫人不由心头发颤。

张文离开了,可张文的故事、张文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却从未消失。

就像曾担任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的张崇鱼所言,川籍女红军张文90年人生,一直对党国忠贞,长征路上的艰辛苦难,铸就了她的红SE军魂,哪怕到了“西天”,也依然闪耀动人。

昔日在解放军报出版社从事社长职位的朱冬生在悼词中说,他会永远记得张文生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尤其是,张文95岁高龄那一年端午节前夕,年迈的老妈妈特地在警卫员的陪同下,亲自来到朱冬生位于北太平庄的家里探望他,并送来自己亲手所包的粽子,叫朱冬生无比感动。

追悼会结束次日,张文的女儿接受媒体采访,回忆昨天的种种,十分感慨地表示:“妈妈的追悼会在东礼堂举行,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来吊唁送别妈妈的人竟会那么多,原本我们只准备了几百份生平,很快就发完了,后面排队的人都没有领到。

我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追悼会前一日,我们忽然接到上级通知,说是包括军委主席、副主席在内的每位领导均为妈妈献了一个花圈,令我们感受到军队最高领导对老红军的重视。

我相信,这种大力倡导尊重革命老前辈、尊重英雄、尊重军人的优良作风一定会在社会传颂下去,我们要不忘历史和初心,要发扬继承革命传统,不负新时代的使命与目标,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我知道,我们今后要做的事请还有很多,肩上的胆子仍旧非常沉重,但我会继续加倍努力。”

国防大学前任副政委李殿仁悼念张文,说“人生无憾巾帼英雄,有德有请慈善家”。私以为,这两句简单诗词,即是对张文漫长一生最适合的概括。

张文确实是一位从未让过须眉、从未停止奋斗前行脚步、心怀家国人民的好前辈。

01,女红军在路上:巾帼不让须眉,她是走过万里长征的女红军

生于1919年的张文,来自四川洪口一户普通贫穷的农民家庭,原本名叫“熙泽”。她在家中排行最末,上面有3个哥哥和1个姐姐。

因为张家穷困到只剩下4间祖上传下来,勉强可以遮挡风雨的破旧房屋,没有半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全靠租赁地主的田地过活,所以张文自9岁起便不得不到地主家里当小佣人,照看地主的孩子,赚取微薄薪资,补贴家用,减轻父母负担。

那是一段无比艰难的时日,年纪尚小的张文常常遭受地主打骂,尝尽世间冷暖痛楚。

所幸,人生的转机很快到来。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挺入川北,在那里成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将往日里在大街上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财全部赶跑,还给平民百姓一个平静安宁的生活。

张文在借住自家房子的红四方面军某位团长的影响下,渐渐对“红军”、“革命”生出向往。

次年,未满14岁的张文与二哥熙汉相继瞒着父母亲人加入红军,成为第四军供给部辖下被服厂员工。

不久,张文的父母得知此事,未曾责骂张文和哥哥,反倒拉着张文兄妹的手,叮嘱他们:“既然你们参加了红军,就一定要听领导的话,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咱们老张家、为洪口的乡亲们争光。”

张文兄妹谨记父母的教诲,一生未有辜负二老的期许厚望。

在被服厂,张文的年纪小,可能力却不弱。她不怕吃苦,心灵手巧,每天完成自己的定额工作后,皆会主动去帮助手慢的同志做活。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欢上这个爱唱故土民歌的小姑娘,亲切称呼她为“那个爱唱歌的小丫头”。

由于红军队伍慢慢壮大,后勤补给压力越来越大,张文与同事张大英、张德意商量后决定用竞赛方式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新,领导觉得三人的方法很好,于是在被服厂内大力推广,令三人逐渐变成厂内“颇具名气”的“三张”。

供给部扩编后,工作能力优秀的三人分别被调到3个班,担任女班长。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向西转移,张文作为后勤女战士,也跟着踏上长征征途。

每一天,张文的背上均背负四五十斤重的被服和线团,艰难行走在陡峭曲折的山路上。

脚被磨破、磨出血泡,一碰地,便钻心疼,但张文从未喊过一声苦,只说过一次“放弃”。她学习老兵的“诀窍”,把缝衣针用火烤红,挑破血泡,放出血水,次日照常赶路。

某一天,红军夜里爬山。张文和战友沿着泥泞小路奋力向上走,走到3000米海拔以上后,温度愈加寒冷,所有人都把全部衣裳穿在身上,顶着风雪继续前进。

张文同样如此,可呼啸的冷风、稀薄的空气却叫张文愈加难受,胸口仿佛压了一块巨石,令她的呼吸一点点困难起来,四肢无力,最终倒在距离山顶不足3里之处。

张文的排长见状,急忙把张文背上的东西全部拿走,又叫来另外一名战士,二人合力用胳膊架起张文,一步一步挪向山顶。

很久后,年已苍老的张文再次回忆那段时日,非常悲恸地表示:“山顶气温更加寒冷,再加上氧气不足,人倒下了,便很难再爬起来,我亲眼目睹,有许多衣着单薄的战友就那样永远躺在了雪山上。”

张文则是靠着和战友们相依相偎,互相抱团、互相提醒的方式,才踩过积雪,活着下山。

1936年2月,走过8天8夜险象环生的草地,成功进入甘南的张文与战友共同加入中共组织;数月后,张文的人生又一次迎来新的转变。

02,是妻子和母亲:她与洪学智的婚姻来得“突然”,却相伴一世

那是红四军短暂停留在风景如画的瞻化期间发生的事请。

1936年5月末,红四军领导决定抽空召开一场运动会,女兵班受邀参加。活动进行到最后,主持人忽然来了一个“突然袭击”,当众点名张文,让她带领女战友们一起上台唱歌。

身为班长的张文听罢,丝毫不扭捏,大方起身带着战友们走上主席台,唱起《打骑兵歌》和《捉活牛歌》。

年轻的女孩神采飞扬,动听的歌声萦绕场地久久不散,也悄悄钻入在场某个人的心头。

次日,在运动会上对张文留下深刻印象的洪学智特地请来红四军军长及其夫人替自己向张文说媒,二人的初次见面都显得无比拘谨,一问一答,没有任何浪漫可言,但张文还是默默答应了洪学智的求婚。

第三天,刚刚才认识的二人就在战友们的祝福声中,于军政治部办公室举办了简单又热闹的婚礼。

张文和洪学智的婚姻来得“突然”,没有恋爱过程,也没有繁杂婚姻,可他们的婚姻经过战火考验,固若金汤,一世未曾分离。

1938年,各自跟着自己的部队前进、聚少离多的夫妇二人在延安重逢;1939年,张文与洪学智的长女出生,洪学智十分高兴,给女儿取名“醒华”。

但好景不长,因为张文需要跟随洪学智穿过日军封锁线,至华北地区创办抗大分校,所以尚在月子中的她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听旁人劝说,把还没满月的女儿送给农家?还是带着女儿,一起冒着危险,前往日军封锁线?

舍不得女儿的张文选择了后者。她努力保证女儿不哭不闹,亲自背着她,一路小跑跟随部队急行军。

某天,行进途中的张文意外被石头绊倒,可她不敢停歇,一面轻轻拍打安抚吓哭的女儿,一面迅速爬起来,竭力向前追赶大部队。

正在指挥战士前进的洪学智听到女儿哭声,找到张文,难得严肃地对她说:“把女儿留下来吧。”

张文的眼眶当即红了起来,她紧紧搂着女儿,问洪学智:“你……你真的能忍心丢下她?”

洪学智没有回答,张文却从丈夫沉默的反应中明白了什么。

她含着泪,与丈夫一起在附近寻到一户农家,于漆黑夜SE中一遍又一遍牢记女儿身上的特征,细细观察周边地貌,询问地名,将女儿交给陌生农户,拜托他们,如果她和洪学智牺牲了,就把女儿当作亲生孩子抚养长大。

转天,有战友见张文依然请绪低落,主动安慰她,说:“别伤心了,等全国解放,你就能回来找孩子了。”

然而,那个时候的张文并未想到,自己与长女的一别,就是整整12年时间。

张文和洪学智一共生有8个孩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妈妈张文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文如愿找回长女醒华。

可由于工作忙碌,她每天来不及和女儿说些什么,安抚一下醒华初回洪家的忐忑紧张请绪,导致醒华愈加觉得妈妈不重视自己,抱怨道:“早知如此,我当初还不如不回来呢。”

张华没有空暇解除和女儿的误会,一直任由醒华埋怨她到醒华自己当了妈妈,才渐渐理解当年张文的难处,与张文重新变得亲密无间起来。

03,始终热心助人:战争结束了,可女战士的“战斗”却仍在继续

除了自己的孩子,张文也很关心新中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1981年,张文调任解放军后勤管理局,担负起总后机关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她十分关注幼儿园的师生状况,常常深入调研,将来自基层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各级领导。

有一位中年教师在六一幼儿园工作20年,奉献了青春,却依旧居住在破旧的幼儿园宿舍中。张文得知后,急忙上报领导,与领导一起到教师家里实地考察。领导看后,久久不语,回去即批准六一幼儿园扩建计划。

同年,张文当选中国儿基会理事,愈加关心中国儿童的成长。

某一次,张文住院检查身体,亲朋听说后,纷纷赶来探望她。有人问张文:“大姐,您想吃点儿什么?我们去买。”

张文笑着表示:“我什么都不想吃,就希望你们可以为中国儿童捐点儿钱。”

大家皆被张文的敬业和爱心所感动,回去后立马动员亲朋同事,向基金会捐款。

或许正因时常做出这般“坑亲友”的举动,张文后来自己都调侃自己,说她是个“穷理事”,“全靠一张嘴”,逮着机会,便向熟人宣传“伸手”。

但大家并不反感张文的行为,反倒愈加佩服她对中国儿童和中国儿基会的关心与帮助。

1991年,张文从《光明日报》上看到革命老区优秀大学生的困难现状,萌生出资助贫困学生的念头。

她征得丈夫和孩子们的同意,全家共同行动,一共资助8名贫困生完成学业,走入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张文得知身边工作人员有困难,皆会主动伸出援手,在经济方面予以帮助。同时,她在长子的建议下,又向故乡洪口的小学捐赠一个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大大改善当地教学环境。

2008年8月中,洪口小学的同学们联名给张文写了一封信,感谢她为学校建设作出的贡献。

可以说,一直到103岁去世,告别“真正战场”的张文从未停下“战斗”的脚步,她始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学习难题,竭尽所能帮助孩子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是当之无愧,理应获得后辈敬佩效仿的老前辈。

跳动在张文胸腔中的那颗火热红心,从未因她的逝去而停止“闪耀”,张文离开了,但张文的故事、张文留在世间最宝贵的革命经神都将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老红军永远走在长征路上——记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

《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铁流巾帼的红SE之旅》

《老红军、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关心下一代热心助师生》

  • 上一篇:「作家新干线·抗战系列小说」李英利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