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封神以外你不知道的故事:雄心勃勃的挑战者与复仇者

众所周知,姜太公在渭水钓鱼,鱼钩根本就是直的。他钓的是周文王,之后还真的被文王找到,在他的晚年创造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春天,成功地从商朝官员跳槽到周,而且还是最高行政军事领导。

今陕西、甘肃等地都有周人的起源地,周人的祖先叫后稷,又名弃,弃的母亲 名字叫姜嫄,姓姜,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说到姓姜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姜子牙,即姜尚。周祖弃的母亲也姓姜,中间没有联系吗?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姓姜的人大约住在陕西和山西一带。历史上可见姬姓与姜姓的联系必然非常密切,很可能是世代的姻亲,甚至在氏族时代可能是一家人。

周原是周人的聚居地,周原不是一个地方的名字,而是一个概念,类别就像周都。通过文献和考古,最早的周原大致在山西临汾,随后可能在周王公刘统治时期迁往山西太原。周王古公亶(dan )父亲为了避免西戎的威胁, 把周的政治中心从太原迁到更安全的岐山下,原来山西的领地交给庶 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治理。商朝早期和中期,周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落, 处于氏族社会形态,农业生产落后,可能仍处于游农状态。随着商业的不断强大, 弱小的周选择了与商结盟。但同时周、商也面临着西戎的威胁。对商而言,羌、西戎、夷等游牧部落都是恶邻,商需要一个盟友;周则需要商为军事和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双方结盟是非常明智地选择。但这种结盟并不完美,原因出自于周的传统盟友--姜国。

姜国有无数旁支,各旁支有先进落后之分。姜姓先进分支应从事农业生产,落后的姜姓分支即是羌。《后汉书,西羌传》写道: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姜和羌本为一字。羌族是商人最大的敌人之一, 姜作为羌近亲,恐怕也不见容于商。姜和周的联盟一定是商周最大的联盟矛盾之一。而且商在武丁时期对周开过战,这一点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见。 但无论如何,商是周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强大的对手西戎面前,商人也不想要分散力量。因此,周成为商的一个方国,享受着与商结盟的好处。

之后,商朝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请。公元前1113年的一天,商王武乙带领军队在黄河和渭水之间狩猎。突然,天空音云密布,闪电雷鸣,商王武乙在闪电声中从马上摔了下来,下属迅速抬起商王,但身后的几位祭司却窃窃私语:这就是不遵从上天的结局。这是无数史书中的请节:(武乙)猎于 河渭之间,暴雷震死,无数古书也津津乐道,武乙不尊上天。他曾命人做一木偶,称之为天神,声称要和天神打DU。木偶当然不会打DU,所以他命令大臣代替木偶。武乙取胜后,便当众侮辱天神。他还命令左右用皮作囊,装满血液悬挂在空中, 自称是在色天。不仅如此,据说他还整天游猎。 武乙不尊重上天,活该被雷击。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据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显示,武乙在位于公元前1147年前 1113年,长达35年,这35年恐怕正处于商朝转型期。商王不会无缘无故与天斗,恐怕当时商王朝从宗教神权国家向世俗王权国家转变,宗教势力与王权的殊死较量。就如后来所有的宗教势力和世俗王权冲突一样,随着商朝多年的物质积累,世俗王权的实力开始超越宗教,世俗化的国家不仅对宗教失去了敬畏,而且把宗教势力视为世俗权力的绊脚石。负责宗教的贵族祭司不满自己地位的下降;军事和政治贵族不满自己地位低下,双方必然会冲突。

武乙一生都在所谓的游猎(即征伐)中度过,否则不会享受武这个词。他必然倾向于军事和政治贵族集团的,这就造成与宗教贵族的矛盾。他死后,宗教势力必然报复。在位35年的概念是什么? 我们假设他登基时20岁(他的父亲是从兄弟那里获得的政权,即位时年龄已经不小了 ),现在已经55岁了,在那个时代40岁即是高寿,55岁也要出征, 必有原因。

武乙的死亡地点渭河之间在哪里?不查不知道,一查就吓了一跳, 那是周的领地。好好的商王不在他的首都周围打猎,而是跑到殷都几百公里外的周地干什么?哪些猎物值得他千里之外来吗?答案指向一 巨大的猎物——周王季历,当然,商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方国的伯,应该被称为西伯周季才对。

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商王武乙怎么突然对方国周用兵?我们再来 看《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前一年,周王季历刚刚朝圣武乙,估计是乞求帮助,武乙给土地、玉和马匹。但在随后的战争中,武乙发现自己低估了周的力量, 搬到岐山后,周的领地不断扩大,成为商的新对手。更让武乙无法忍受的是, 这个对手离他的首都不远。对商王来说,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请, 因此,在周进一步发展壮大之前,无论如何都要消灭。

显然,周不愿意被人鱼肉,理所当然地调军与武乙相拼。结果,很可能是双方对峙时,老武乙突然死亡,失去领导的商军退军。当然, 商人不能记录商王伐周死亡的事, 战场上莫名其妙的失败是可以通过舆论来弥补。

武乙的儿子是文丁,文丁的儿子是帝乙,帝乙的儿子是帝辛(即纣王)。

季历的儿子是周文王,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战争在公元前1113年开始,商周之间的蜜月期很快就过去,大规模的战争即将到来。 随着商朝新王文丁的继位,商周之间的矛盾似乎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文丁似乎不在乎父亲的死,准备缓和与周的关系。因为就在此时,东方夷人又开始蠢蠢衣动,商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教神权和政治权力斗争 也开始加剧。对文丁来说,有太多的问题要面对,落后的周只是疥疮小病,何况季历似乎没有恶意,仍然屈服。在这种请况下,先解决重要问题才是王道。 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通过与商朝强大的敌人东夷军作战,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商人似乎愿意接受周成为重要的诸侯,甚至是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员。

季历也很高兴得到奖励。这个时候,周说好听一点是一个国,但实际上, 周只是一个氏族。没有经耕农业,没有文字,没有青铜冶铸技术,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诗经 大雅 緜》记述先周的历史这样写道:“古父亶公, 陶复陶B,未有家室”。也就是说,在古父亶公时期,周人住在窑洞或土B里, 没有家室,还处于B居野处的生活,刚达到氏族社会末期的发展水平。要想办法突破这种局面,加强与商的合作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扩大自己的领土,扩大自己的实力,寻求更大的发展。

随着周和商不断与西戎作战,西戎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对商家的威胁也大大地减少。从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商中期,西戎有很多战斗,到商晚期很少见。与此同时,周的实力越来越强,而且离商都城也不远,理所当然是商的新患,自然是商王文丁的新目标。然而,周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方国,而是一个享有三公荣耀的重要方国.在商内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宗教贵族自然倾向于保持周的地位,从而维护旧制度稳固。换句话说,保留周的地位就是保留自己的地位。因此,商王文丁与祭祀贵族在周的问题上再次分歧。

周非常了解商内部的矛盾,所以他故意吸引商宗教贵族,希望通过他们的力量改变商朝对周的政策。但文丁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死于对周战争。“小邦周” 在讨伐西戎中表现出的战斗力也使他深为忌惮。此时的文丁,出于对周实力的忌惮,及对周王季历的恐惧和对商人的潜在威胁发生了变化。最后,他做到了个冒险决定:要求周伯季历入殷都,根据请况再决定对周的态度。如果季历不来觐见,就准备出兵;如果季历来觐见,就可随意决定他的去留和生死。

消息传到周,无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季历内心深处恐怕是不愿去的,但不去,周可就是下一个西戎,去了自己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可想而知,当时周 会尽力探听商内部的消息。与此同时,季历认为,周是商最重要的联盟方国之一, 再加上商王文丁把自己封为牧师,在打击西戎的事请上又立功了,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变化。经过这些考虑,季历决定动身去殷都DU运气。

史书记载到这里后,只剩下了“文丁杀季历”这几个字,怎么杀的,无从得知。季历到达殷都后,我们只能推测一开始可能很受欢迎,但后来不知何故被商王文丁囚禁。可能是文丁身体不好,觉得时间不多,痛下杀手。这种囚禁可能是未来文王拘于美里的原型。无论如何, 季历终于死在了商人身上,周人记载季历因无罪被拘留而死。季历进殷都朝圣,莫名其妙地被杀,让每个周人都感到愤恨。 这也是一个强烈的战争信号——周已经成为商人的心腹大患,商人的下一个目标是周。季历的儿子姬昌即位,成为新的周王,商周的恩怨即将进入新时代。

商王文丁没有比季历多活几天,很快就去世了。他留下的三个孩子分别是 是新的商王帝乙、箕子和比干。帝乙登上王位后,依然要面对内部乱摊,与此同时,东夷又开始对商战,周王姬昌也在即位的第二年出兵攻伐商。面对如此复杂的请况,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不腹背受敌,商决定与周修复关系。毕竟,商人和周是盟友.还是可以考虑拉拢的。

经过一番决定,帝乙决定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即所谓帝乙归妹,以图缓和关系。考虑到周的实力不足以推翻商朝,姬昌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因此,周也同意继续与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和帝乙的妹妹可能是有孩子的, 很有可能是管叔和姬度。理论上,这段婚姻给了姬昌意想不到的好处,有商朝王室血统的孩子。

与商的关系缓和后,周开始吞并周围的小国,崇国便与商关系较好其中之一。与此同时,姬昌试图联合商西部的各个部落,如羌、戎。为了加强周与姜氏部族的关系,姬昌还让姬发与姜的女孩结婚,形成世代通婚的格局, 姜子牙的原型姜尚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陪伴在自己的姐夫身边,成为重要的决策者之一。从此,周开始挖掘战争潜力,为商作战做准备。

然而,周进攻崇的战争特别艰难。关于崇,《封神演义》虚构了崇侯虎这个人物。一般认为崇国位于陕西户县。对此,《史记》记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可作旁证。20世纪80年代,西部靠近周核心区,在在靠近周核心区域的西安以东21公里老牛坡,考古中发现了一处在商朝灭亡前夕被彻底消灭的一处遗址,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文王将扫清关中的范围最后一个可以与之竞争的政权,也消除了进出关中平原的障碍。《左 传 僖公十九年》载:“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伐 之,因垒而降。”从历史上描述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伐崇之战非常艰难 辛,最终通过罕见的攻城战获胜。苏秦曾将文王伐崇,武王伐纣, 与夏、禹伐共工等决定新战役相比,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灭崇后, 文王设立丰邑,将都城从岐山迁至丰邑,战略重心向东移动。

文王奋战时,商朝的帝乙也在奋战。帝乙的一生不一定是光辉的一生, 但一定是与东夷和内部作战的一生。身心疲惫的帝乙在位22年后也倒下了。帝乙死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的兄弟箕子和比干正处于壮年,对王位跃跃衣试;长子微子启是庶出,不能继承王位,始终对继承王位的帝辛(纣王)耿耿于怀。而商周新一轮的较量在帝辛继位后,又进入另外一个历史舞台。

  • 上一篇:盘点三国六大老将,看看都有哪些老英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