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连袁世凯母亲死后都不能入祖坟,古代嫡庶子,差别有多大?

袁世凯就是庶子,当初他已是直隶总督位高权重,谁料他母亲去世时,却因为只是个妾室,袁家嫡长子袁世敦便以妾室不能入祖坟正B、不能与其父同葬一B为由,只允许袁世凯将其母安葬在陵园的边缘,哪怕袁世凯再三说好话,袁世敦也没有允许。最后,万不得已,袁世凯只得单独给母亲挑了个坟地,此后他也再不肯回老家。

袁家兄弟六人,除了大哥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余兄弟五人都是袁世凯母亲刘氏所生,此前兄弟几人的关系也算得上融洽,加上袁世凯当时大权在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母亲去世后,自己会遭遇如此冷落。

即便在官场上,袁世凯一言就可以决定大哥袁世敦的命运,但在这种理法问题上,袁世凯最后却选择了妥协,足可见得封建时期的嫡庶之别,影响究竟有多大,连袁世凯尚且要受这样的气,更何况别人呢?

接下来,咱们就从法律、财产分配、古代嫡庶子政治地位的变化来详细介绍一下,古代的嫡庶之别。

一、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嫡庶之别一直是非常突出的现象,甚至于庶子的母亲都随时有可能成为被自己父亲随意送人的礼物;

古代嫡庶之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直到民国时期,正妻依然却妾室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翻遍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不乏有赠妾、卖妾的记录,例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就曾做过将厨娘赠给朋友做妾的事请。

袁枚在随园隐居期间,经常邀请当世有名的才俊名人来家中作客,他有一个习惯:喜欢让自己的妻妾们在宴席上和文人们吟诗作对。

其中,有一位叫做刘霞赏的人因为喜欢袁枚家的饭菜口味(袁枚是著名的美食家),便在酒宴中夸赞了几句。

当时袁枚酒足饭饱正在兴头上,当场便做主将年轻貌美的厨娘娘招姐赠给了刘霞赏,后来,袁枚还曾开玩笑地夸耀道:“鄙人口服,被夫已氏平分强半去矣。”

古人赠美女,除了袁枚这类被古代文人视为“风雅”的行为外,还有诸如田戚畹将陈圆圆赠给吴三桂换取利益联合的行为。

可以说,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下,绝大多数妾在古代的地位都极低,在家中她们的地位和奴婢相差无几,连基本的人生自由都没有,只是传宗接代、取悦丈夫的工具罢了。

可悲的是,如果没有雄厚的娘家做支撑,作为妾室,生下来的孩子也只能称呼正妻为“娘”,哪怕在族谱上也只是以某某氏的只言片语一笔带过。

虽然同为家主的女人,嫡庶之别的差距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大,体现在其子女的规矩上来讲,包括但不限于:

1,庶母死后,其亲生子女不得将其供奉在祖祠祭祀,并且服丧只有一年,穿齐衰,而主母去世,庶子必须要穿斩衰,服丧三年(清朝时有调整);

2,嫡妻若在,正妻享有妾室子女的养育、教导和财产管理权,可以说,在封建制度下,妾室和子女的关系是处于分割状态的;

3,家主去世之后,妾室不享有财产分割权,只有使用权,但同时主母又有权将其驱逐,如果其子女偏向主家,妾室的晚年待遇往往比较凄惨

传统的儒家礼教将嫡庶之分规划得明明白白,在一些家族的家训中宠妾一事,甚至上升到了家族兴衰的程度,实在讽刺至极。

与礼教文化相对的是,古代的律法在保护嫡庶利益均分这块却是在不断进步的。

二、财产分配方面,受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影响,长久以来,古人都推行嫡长子继承大部分家产的做法,到了唐宋时期,这一观念有所改变,法律开始淡化嫡庶之分,推行均分制;

咱们知道,嫡庶之分,最大的根源在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只要用这种方式确立了长幼尊卑,就能保障内部稳定、权力有序传承。

在这套模式下,嫡长子自动升任为大宗的宗主,其余次子分化出去成为依附主宗的小宗宗主,以此不断扩大主宗的势力范围、影响力。

嫡长子继承制配合分封制,在最初的几百年里,确实非常有效地扩大了周朝的势力范围,但伴随着小宗实力的扩张,等到原本的主宗无法约束小宗时,共守形式立刻发生了变化。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便是利用主宗和小宗的矛盾,解决了诸侯强大的问题。

但即便是周王朝早已化作了历史,这种嫡庶之别却很顽强的传承了下来,尤其是在世家贵族之中。

嫡庶之别,这种不合理的区分,往往存在于大家世族中,寻常百姓家即便有这样的现象,也会因为古代强制分家的命令被淡化,远没有世家大族中那么复杂的纷争。

世家大族内部的财产分割,作为嫡长子往往能比庶子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包括爵位、家产、人脉的继承,而庶子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钱财。

到了唐宋时期,这一现象出现了变化,原本不受重视的庶子也因为科举制的兴起开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与之前嫡子通吃的请况不同,唐宋时期的法律出现了这样一种规定:兄弟均分应分财物与田宅者

即在法律层面,法律承认庶子和嫡子在瓜分财产时,拥有了均分的资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唐天复三年,敦煌就遇到了这样一起财产瓜分的典型案件,当时董加盈兄弟三人因为财产分割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在其舅父、村中长老的调解下,其族中长者对他们的家产进行了均分:

“今对亲姻行巷,所有些些贫资,田水家业,各自别居,分割如后。”

这次分割案例虽然是出现在兄弟三人都是同一个母亲的请况下发生的,但唐宋时期的律法将这一策略推行到嫡子和庶子之间,确实也是维护了庶子的权益,提升了庶子的社会地位。

三、政治地位方面:魏晋南北朝以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上升渠道的垄断,伴随着重才学轻门第的观念逐渐兴起,唯才是举的社会氛围下庶子的政治待遇也与嫡子相差无几;

上文我们提过,嫡庶之别,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保证家族财产的传承,这里面家族财产包含的范围主要就是权力和金钱。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世家掌握着士族的晋升渠道,普通人想要晋升难如登天。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旦某个家族掌握了社会的上升渠道,那么整个社会都会沦为他们随意草控的工具,普通人毕生追求的改变命运也只是他们取乐的玩具。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士族垄断社会各阶层的局面,所以历朝历代的既得利益者都会排斥试图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他们将这种行为视作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侵占。

而这种唯血统论,在科举制度的“唯才是举”观念下,显得格格不入,腐朽的士族挡不住成千上万不甘心被压榨的读书人。

读书这种事,最有意思的是它不嫌弃你的长相、年纪、贫富,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机会实现逆袭,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之后,他们才猛然发现原本制度告诉他们的嫡庶之别,宛如一个笑话:谁会因为母亲是正妻还是侧室,就该一辈子低人一等?

当第一个人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一场耗时悠久的启蒙运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 上一篇:关羽拒绝孙权的提亲,引来了东吴的报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