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些,太极的身法才算合格!
更新时间:2022-07-25
关注: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不把周身各个部位摆正,就打不出好拳。 一、先从头顶说起。要“顶头悬”,就是把头发系好后往上拉。往上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虚灵顶劲”,从下往上顶。这个顶应该是虚虚地把头顶上去,而不是实顶。 如果是实顶、硬顶,身体就会发僵。拳谱说:“经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如果头顶能悬起来,人的整个经神就都能提起来,就没有滞笨的MAO病了。 头顶悬起来,下颔就会往里收,脖颈就会稍稍向上挺,有人把这叫做“强项”。什么是“强项”?就是脖颈那里稍稍有点强硬,有一点劲。如果脖子一点劲没有,疲疲塌塌,头就悬不起来了。 但“强”不能过分,打太极拳一定要明白,老前辈在这个地方说脖颈那里要有点强硬,但在其它地方他已经告诉你,打拳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不是让你一个动作就达到极限。说强,你可别真正地去强,只能是头向上顶、下颔微收,脖项那儿稍稍有一点强的意思,不要僵硬。 二、肩:肩要往下垂,不能往上端。外形与内气有关,如果肩向上端,气就会随之上浮;肩往下一沉,气也就会随之下沉。但所谓的垂肩不是把肩死乞白赖地往下拽,只是有点下垂的意思,不往上端就行了。不要死拽硬拽,如果硬拽就过了。 这里涉及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取中”,学太极拳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取中”。 过去太极拳叫“十三势”。指的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前)、退(后)、顾(左)、盼(右)、定(中)十三种劲。其中掤、捋、挤、按,就是坎、离、震、兑四正方,採、挒、肘、靠,就是乾、坤、艮、巽四斜角,这也就是太极图中的八卦;进、退、顾、盼、定,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合起来称为“十三势”。 前八个劲中,最难掌握的是“掤”,五行中最难掌握的就是“中”。什么叫“中”?“中”就是“无过而无不及”,过或不及都不行,“过”了,拳就是僵或是散的;“不及”,拳就是懈或是懒的。所以我说肩要垂,你要掌握火候,要掌握这个“中”字,过了、不及都不行。 当然对一些喜欢“端肩”的人来说,学拳时我们强调肩要垂;但肩膀端起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不端肩的人来说,只要平常肩的状态稍稍有点下垂的意思就够了。 垂肩还有个问题要解决。两个肩垂下去以后,要微微向里合。如果肩不往里合,胳膊就正好夹着身体,为了让大臂离开你的肋,肩头就必须稍微向里合。只要两个肩头往里一合,腋窝就空了,空多少呢?一般讲要在腋窝处空出可以放一个拳头的地位。 三、肘要往下坠。坠,也要取中,也不要死乞白赖。练拳的人很容易出的一个MAO病就是把两个肘子架起来。肘一“飞”,胳膊就僵了。肘为什么要坠?就是为了让你的肘子往下去,防止胳膊“飞”起来。当然坠肘和沉肩有连带关系,肩垂,肘自然就坠下去了。 四、前胸、后背,要含胸拔背。太极拳和长拳不一样,练长拳要挺胸,练太极拳则要含胸。含胸拔背也要注意“中”。含胸只要有点内含就可以了,不允许你把胸挺出去。只要不挺出去,向内含一点就可以了,不要过分,过分了就变成大猫腰了。 拔背也是这种请况,背为什么会拔?胸如果有点内含,脊背就必然稍微有点往后的意思;相反,如果胸挺了,脊背肯定会往前。其实,所谓拔背是四面受力的结果:头顶往上悬,对脊背就有一个往上拉的力;两肩一沉,又有两个从左右拉背的力;下面还要讲腰,腰一松,对脊背又有一个向下的力,这样四面一拉背就拔起来了,不是硬往上拔。 五、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拳谱说:“主宰于腰”。又说:“千变万化,单凭腰一转”,即身体各种姿势完全靠腰一转,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好好理解。 六、打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则叫放松。所谓放松,就是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僵硬的地方。当然对练拳有一定水平的人来说,应当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即松也不是全然不用力,否则就懈了;但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则应当强调打拳要放松,浑身上下都不要有力,因为“虚非全然无力”所讲的“力”指的是长期练太极拳过程中培养出的太极拳的劲,而初学者只要一用力,就是人身上原有的笨劲、拙劲,因此,这时宁可软一点,等拳练到一定程度,再告诉他在松的同时还要有点劲。 全身都要放松,腰尤其必须放松,因为腰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发源地,腰如果不放松,转得不灵活,对其他地方的干扰就很大。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就是看腰。练不好拳就是因为不是腰在动而是耍胳膊耍腿。只耍胳膊耍腿,那是练草,与太极拳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把腰的问题解决了,你的拳就前进了好大一步。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