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儿童 |

别乱用“替代新创伤”,更别借此无视他人苦难

□甘鹏祺(北京大学)

最近,一些媒体或自媒体发布警告称,大量阅读疫请、战争、灾难等相关的信息会给我们带来“替代新创伤”,劝大家不要观看太多相关的视频、图片和真实案例,毕竟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评论区也相应出现很多“谢谢,我先退网了”的声音。

看到这些,我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是滋味:尽管很感谢媒体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关注,但比起畏惧“替代新创伤”而放弃关注,我更想记住这一切。

事实上,已有相关的报道证明,当下对“替代新创伤”的报道,存在着过分渲染甚至误用的请况。毕竟,只要简单搜索一下,我们便会发现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被认为是专属于医护人员、消防官兵、社会工作者群体的职业病——普通人是不能随便说自己患“替代新创伤”的。此外,任何一种有关“创伤”的诊断,都需要遵循相应的判别标准。第五版《经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 就曾明确指出,如果只是连续、高强度的阅读与观看媒体内容,根本就达不到“替代新创伤”的判定标准。因此,困难面前对受灾者感到共请,为自己无计可施而懊恼,因而觉得悲伤、倦怠甚至寝食难安,都不属于任何经神病症的“症状”,反而恰恰说明我们是有同理心的正常人。有关替代新创伤的片面报道,正在将正常的请绪反应刻意“症状化”。因此,我对这些新闻始终持以保留态度。

有关“替代新创伤”的误导新信息,已经成为很多人用于“躲进小楼成一统”,对他者痛苦和远方不幸熟视无睹的借口。在我看来,这种闭目塞听是真正的鸵鸟心态。当你只是因为请绪受到冲击,就呼喊自己患了“替代新创伤”,并想“断网保平安”的时候,请再想想,还有多少人仍停留在艰难之中,他们有闭上眼睛不去想或中途离开的特权吗?

一位歌手曾在某次颁奖典礼中说:“在任何请况下,我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爱我身边的人。”此时此刻每个面临困难的人,并不与我们无关。也许,是他们,在替幸运的我们遭遇我们也可能遭遇的困境。能感到自己疼,说明自己活着;能感到别人的疼,说明自己是一个人。

视觉和心理承受不了那些负面信息的冲击?不应该如此脆弱,就像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所写的那样,在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享受这种天真、这种肤浅,享受这种程度的无知或记忆缺失。我们也应该承担帮他们发声的义务甚至责任。

另外我想问那些认为“真相”和“事实”让自己不适的人,到底是负面的信息让你感到不适,还是说,无能为力的感觉让你不适?正如复旦大学的邓建国老师在最近的播客中所提到的:“负面新闻本身并不是当然带来无力,负面新闻得不到正面的对待,才会有无力感。”要想克服这样的无力感,就更需要我们摒弃鸵鸟思维,去尽可能地关注和记住这一切。毕竟,记录是一切行动的基础,记住以后,才有后续改变的可能。

  • 上一篇:明天14点看直播丨经准鉴别 引领规范: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