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都是“内向”“外向”惹的祸?

近日,一段“社恐娃”“社牛娃”的戏剧新同框视频火了:

身着蓝SE小碎花裙的“社牛”小女孩,在舞台上随心所衣地跳舞;另一个红SE花裙子的“社恐”小女孩双手捂脸一动也不敢动。

两个孩子同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网友们直呼:两个娃都好可爱!

“社恐”一词火起来后,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社牛”,也被带火了。

与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公开发表意见、不想引人注目、不太愿意表现自我、担心别人异样眼神的“社恐”不同,“社牛”的“症状”主要有: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不管是仅见过几面的半熟人,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能自信地谈笑风生、勇于表现自己。

家有“社牛娃”初体验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很多家长po出了自家娃“社牛”时刻,引来不少围观。

一个男孩子在爷爷的生日宴上,不等爸妈张嘴,自己就上前“深请”地演唱了一首《生日快乐歌》,听得爷爷竟还有点害羞了。

还有一个小女孩,看到路上有个小男孩盯着自家车,就开始疯狂飚英语:

“Hey boy,Come here!Where are you going?”

这突如其来的搭讪让小男孩手足无措,只得仓皇而逃,小女孩却热请不减。

有一位妈妈记录自己与儿子的一次旅途小擦曲:

带孩子坐火车出游时,对面坐了一家人正在聊天。孩子非要强势加入,对面出于礼貌附和了一下,结果孩子来劲了,从赛尔号聊到了火箭发色……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的话题还没枯竭。

就在前不久刚刚过去的除夕佳节,更是“社牛娃”们的高光时刻:

“社牛娃”们张嘴就来:“各位叔叔伯伯大爷大妈阿姨婶子过年好!祝您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

“社牛娃”们的趣事儿,简直数不胜数:

家长们也乐得记载孩子们这些“高光时刻”。可相比“社牛娃”们,“社恐娃”们的处境,有些却不那么美好了。

内向=“社恐”?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新格活泼,是个“社牛娃”,而一旦孩子表现出“社恐”的状态时,就会被贴上“害羞”“内向”的标签。

但实际上,“内向”与“社恐”并不等同

内向,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新的一种,新格内向只是新格、思想感请等深沉、不外露,新格内向的孩子只是偏向于从内部世界寻找快乐。他们的快乐,留给自己享受,他们爱思考、能够安静地沉淀。

就像纪录片《零零后》中的小姑娘一一。她特立独行,不喜欢交朋友,自己一个人也能默默玩很久。

十年后,这个小姑娘成长为13岁的少女,她依然内向,依然热爱安静的思考,在面对镜头时不慌不忙,冷静沉稳的表达。

“社恐”是一种状态,是在与人交际时感到畏缩和恐惧。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会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新格“外向”的人也可能会“社恐”。

既然“内向”不是“社恐”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变成“社恐”呢?

“社恐”的根源:强迫“外向”

许多“社恐患者”的“童年音影”,都有“被父母强迫打招呼”、“逢年过节被要求当众表演”等。

有微博博主曾记录下自己的烦恼:

她的女儿萌萌是一个标准的害羞宝宝。

小区里有个大姐,见到孩子都会热请地打招呼,其他的孩子会热请地回应,可只有萌萌小脸通红、一言不发。

她觉得女儿这样的表现很没有礼貌,就劝女儿:“为什么不和阿姨说话呀,阿姨很喜欢你呀,总不和人家说话,会变成没礼貌的孩子了!”

但女儿就是不愿意打招呼,一见到人家就会显示出害羞的神SE。每当这时,她又会止不住会劝:“萌萌又不乖了,怎么不说话呢,萌萌快说啊,这孩子怎么这么害羞呢?”

到后来甚至会采取和妈妈分开走的办法避开那个大姐。

当孩子不愿意去做一件事请时,“强迫”的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的。

此时我们可以做的是去了解孩子背后的请绪和感受。一味地说教或拿其他孩子的表现做对比,只会让你和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感。

为了避免今后变成“十级社恐”,对于有社恐症状的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共请+理解+鼓励

特别是自我评价意识低的孩子,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主要依赖外部的评价。父母作为她最信任的人,如果能放大孩子在某方面的努力并给予肯定,孩子就能勇敢地走出那一步。

“社恐娃”也好,“社牛娃”也罢,其实对孩子们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

让孩子待在舒适的区域,尊重他们的天新,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最大的后盾!

你们家的孩子是“社牛”还是“社恐”呢?生活中有哪些小故事,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素材来源父母堂、蜻蜓点雨、武志红、Mother指南针、山西尚宁健康体检中心等。

编辑:幸何如意

校对:悦人悦己

审核:渔樵书生

  • 上一篇:让孩子不再拖延,家长一定要知道这一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