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孩子哭够、闹够自然就睡了:“崩溃式入睡”的危害,可不能小觑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哄娃入睡绝对是新手父母面临的首要难题,父母就算有神仙的法术,面对一个油盐不进、怎么哄都不睡的孩子,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虽然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主入睡的能力,但也是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入睡。

这要求的环境和氛围就非常重要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让你在灯红酒绿、劲爆动感的夜场美美地睡上一觉,你能做到吗?

同样的道理,宝宝们虽然具备了自主入睡的能力,但也需要引导和环境氛围,家长哄娃睡觉,自己却把房间的灯都打开,宝宝即使想睡,也不见得能睡着。

当宝宝长到3岁以后,自我意识萌芽,迎来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向父母说“不”,父母越是让娃睡觉,他却偏偏要喝水、听故事、上厕所、换衣服……

一旦父母对孩子“无理要求”,进而表现出不耐烦,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就会遭到破坏,而接下来就是“打死”也不睡的闹觉环节。

因此,孩子不睡觉可能并不是不困,而是睡眠环境和心理上的原因,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睡不着。而家长一贯奉行的“不睡就是不困,熬到困自然就睡了”的道理,反而会害了娃。

“崩溃式入睡”害娃不浅,家长需重视起来

什么是“崩溃式入睡”?从字面上理解为孩子在睡前大哭、请绪没有得到平复,但却因为哭累了、没了力气睡着了,这是其中一种。

另一种“崩溃式入睡”的解释则是不尊重生物钟,等到孩子累了、熬不动了再自动入睡,这两种让孩子因过度疲劳而入睡的方式都是“崩溃式入睡”。

《婴幼儿睡眠全书》中提到,婴幼儿的睡眠模式和成年人不同,“崩溃式入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睡眠模式。

幼儿还在发育阶段,越不睡就越困、脑部越是得不到休息就越不踏实,时间久了就会陷入“恶新循环”难以调整。

而且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你想等孩子再折腾1小时,累了就睡了,可偏偏孩子越来越兴奋,这和我们大人熬夜熬着熬着就通宵了一样。

宝宝们错过了最佳入睡的时间,身体因疲劳过度做出一种自我保护,但这种自我保护却会导致孩子哭闹不停、哄睡困难,降低睡眠质量、阻碍大脑发育、影响请绪行为新格等等,对孩子的伤害深刻又长远。

知识拓展:捕捉宝宝犯困信号,及时哄睡

想要避免“崩溃式入睡”,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在宝宝困意袭来的时候营造好睡眠环境,并将宝宝及时哄睡,以下表现就是宝宝犯困的信号:

无缘无故发呆;

突然变得安静、肢体动作也少了;

对周围的人和事没什么兴趣;

反应变慢……

这些表现都是宝宝犯困的信号,需要父母仔细观察才能捕捉到。

不要以为宝宝哭闹就是困了,总是乃睡、抱睡,反而不利于宝宝养成自主入睡的习惯,睡眠规律也会形成得较晚。

此外,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比较长,作息跟父母也很难同步,其实这是因为婴儿养成睡眠规律需要时间。

从第4个月开始,才能慢慢形成规律,在此之前,偶尔出现“到点不睡觉”也不一定是在闹觉,而是还没形成固定的睡眠规律,还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陪伴。

  • 上一篇:班主任提醒:孩子的“毒友谊”,比早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