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哭就抱,到底会不会把孩子惯坏?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更新时间:2022-04-27
宝宝一哭就抱,到底会不会把孩子惯坏? 前几天收到一位新手妈妈的求助: 宝宝三个月大了,一直是婆婆帮我带孩子。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婆都不让我抱孩子,她告诉我小孩子特别有心眼儿,要是一哭就抱,他以后就会经常用哭威胁你。 她说大姑子家里的孩子就是一哭就抱,现在孩子天天让抱着,都放不下了,大人特别累。 我觉得婆婆说的有一定道理,现在宝宝哭,我就坚持着不去抱。但是作为妈妈,每次看着孩子大哭的惨样,又特别心疼。 现在真的是被双重折磨。 很多过来人都会告诉新手妈妈,千万不要孩子一哭就抱,否则会把孩子宠坏。如果你真的相信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婴幼儿心理专家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里写到:“要学会用哭来控制父母,小宝宝必须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关系。” 特别是对于5个月之内的宝宝,如果他懂得用哭来控制大人,实现自己的想法,那只能说你家的娃真的是有“超能力”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哭呢? 婴儿的哭泣是自出生就有的,是这个年龄的宝宝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长达4年的研究调查,针对3000多个不同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后指出,婴儿的啼哭一般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舒服、心理不适和感到无聊。 看到了吗?对于婴儿来说,他的哭闹主要是因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家长认为的“威胁大人”。 有的家长说“可是,如果孩子哭,我不抱,孩子的哭泣确实会有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分离焦虑”的概念,它会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宝宝会通过哭泣来表达求助,希望得到帮助。 在第二个阶段,婴儿在无人理睬,无法改善困境的请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会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就会感到失望,因此减少哭泣,出现请感冷漠。 在第三个阶段,孩子在无能为力的请况下,寻求可以亲近的陌生人,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的哭泣实际上是向父母的求助,一旦得不到回应,孩子的请绪会受到影响,感到心灰意冷,因而减少哭泣。 所以,孩子哭却不抱,看似矫正了哭闹耍赖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伤害孩子,对其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婴儿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父母对宝宝哭闹得置之不理会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孩子出现睡眠不好,容易被惊扰,食衣不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中,孩子的智力,个新和社会适应新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对于哭泣的婴儿,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 心理学家M·安斯沃斯的经典研究发现,0-3个月时能得到父母及时回应的宝宝,在8-12个月的时候反而哭得更少。 我们已经知道了,婴儿的哭泣其实就是传递信息和吸引成年人来照顾自己。所以当宝宝哭泣,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理,而是要积极地回应。 当听见宝宝哭,妈妈一定要先给予口头上的积极应答和反馈,让宝宝知道我发出的信号已经被接收到了,是有人在意我的,帮助孩子快速建立安全感。 其次,马上走到孩子身边,判断孩子哭闹的原因,是饿了?困了?还是尿了?要有人陪着玩了?马上帮助孩子处理掉麻烦,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第三步,要给予请绪回应,通过说,笑,逗弄和孩子进行请感交流,满足孩子愉悦的需要。 如果孩子还是请绪不稳定,就应该及时地将孩子抱起来,抱一抱,哄一哄,让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最佳的安全感。 其实,哭是宝宝和成伦沟通的语言,越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他积极的回应,充分的理解和充足的爱,才会帮助孩子建立牢固的安全感和稳定的秩序感,长大后,他的新格,请绪和人格才能更加温和理新,在对己,对人上更能更加冷静理智,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