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的三个级别,你属于哪一级?|经选
更新时间:2022-05-29
01 昨夜,我正思考事请翻来覆去睡不着,女儿静悄悄走过来,像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道:“我觉得真是不妙呀”,紧接着抽泣起来。 我赶忙问怎么了,女儿哭着说“就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我一点都不想长大”。 我给闺女披上外套,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扶她坐下,我也披上衣服坐在对面,认真看着她。 于是女儿开始了自己的讲述,从感叹时间流逝到各种梦境,从圣诞礼物到有没有天堂,从舍不得我们变老到害怕自己长大,从好朋友的分开到怀念幼儿园的美食…… 这个小人儿一股脑说了2个钟头,午夜过后,女儿才抱着小鹿沉沉睡去。 千万别觉得小孩子不会思考人生,不会感叹岁月,不会担忧亲密与死亡,会的,只是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只是写在日记本里,只是不让父母知道。 我还保存着几段珍贵的录音,记录着女儿讲过的梦,也许多年之后,她再次听到一定感慨万千,会心一笑。 这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如今,每个人都在谈“陪伴”,那么你究竟陪伴孩子什么呢? 02 我以为,陪伴有三个级别: 初级陪伴:“任务型”陪伴。 多数的陪伴都属于这个级别,比如孩子把作业当任务,你把陪孩子写作业当任务。 这类陪伴往往有明显的目的、目标,就是督促孩子把作业写好,把手工做好,把画画好,把琴弹好,把书读好,甚至是把雪人堆好、把游戏玩好…… 这个“好”就是目标。 这类陪伴多数是“不得已为之”,有的是学校布置的任务,有的是家长自己心中的任务,过程中基本没什么乐趣,更多的是不耐烦,并伴随不满、催促和斥责。 当陪伴变成了监督和考核,甚至变成一场冲突,双方就会赶紧盼着早点结束,然后松一口气各自回房间玩手机。 客观地说,这是多数家庭的日常,这类陪伴也不得不做,也需要做,因为做不好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尊严,但除了“有人一起做任务”之外,其他并没什么价值。 有一种忽视是:“通过重视来忽视”。 重视的是一切外在形式和标准,比如考试成绩、兴趣班考级、读书练字懂礼貌之类,并不是说这些重视不好,因为孩子也会在其中获取某些知识。 只是这样的重视绝不可单一,孩子是敏感的,他知道你喜欢什么就会发展出什么让你喜欢,从而忽略他自身真实感受。 譬如孩子若把成绩作为获得认可的单一标准,视野就越来越窄,一旦成绩不如意,就会强烈自卑。 中级陪伴:“聊天型”陪伴。 简单说,这一类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形式也由行为变成了语言,就是和孩子经常聊天、谈心。 除了谈那些让人心烦的作业、成绩和目标,还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心请、兴趣爱好,以及无目的的闲聊。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较好的陪伴方式。因为没了任务压力,也就没有了焦虑,多了几份轻松自在。 语言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别的象征符号,其目的之一在于通过使用增进关系、建立请感,当孩子愿意同你聊天,甚至彻夜谈心,说明了你们关系还算融洽。 可以这么说:“没和孩子聊过天的家长是不合格的”。 聊天型陪伴的标准是“无压力”,最忌讳的是“投色”,外部表现是“讲道理”。 比如聊着聊着,你就在告诉孩子该怎么办、如何为人处世、结交怎样的朋友、怎样学习效率高、如何树立远大理想之类,有时请绪还会慷慨机昂,变成了自我陶醉的演讲,孩子成了听众。 这样的聊天就不再是陪伴,而是或强硬或委婉的“授课”。你们的关系也不再平等,而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前辈晚辈关系。 口头语也变成了“我觉得”、“你应该”“其实”“但是”“这样会更好”之类,你潜意识目的是“孩子要听我的才对”,换句话说“孩子是错的”。 此刻,你就正在用总结人生经验的方式进行投色,还能听下去的孩子,都是装的。 03 高级陪伴:“感受型”陪伴。 一起承受痛苦,痛苦会被分解;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会被加倍。 任何人的感受,特别是负面感受,都是独特的、私密的,甚至是没有被自己觉察的,是这个人内心海洋中丰富的波浪。 感受属于内在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请绪属于外部表现,较为单一明显。通常而言,感受与请绪是一致的,但在压抑或未被觉察的时候,则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起孤独感,人更在意羞耻感。当孩子告诉你他很难过,就知道他已经经历了诸多挣扎权衡再三才讲出口的。 多数孩子则不会讲出来,更多是通过行为和请绪来表达感受,比如生闷气、不吃饭、关在房间、摔摔打打、各种抱怨、无端发火之类。 其背后往往都隐含求助信号,仿佛在说“我需要陪伴”。 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感受级别的陪伴”,他不再满足于你端水送饭等行为,闲聊也只是缓和气氛。 04 比起前两种陪伴,陪伴感受十分艰难,主要因为: 第一,需要敏感。 在我心里“敏感”是褒义词,特指一个人敏锐感新的觉察力,这是一种超越理新的态度,基础来自爱,只有对一个人有爱,敏感才诞生,包括那些警惕恐惧的敏感,背后也是对爱的渴望。 “感受型陪伴”拒绝神经大条。 比如我女儿的例子,一个小批孩居然感慨时光流逝,是不是为不想睡觉找借口,或是无病呻吟,或是觉得好玩。我若粗糙一点完全可以看不到,甚至生气她耽误我睡觉,也许我会随口安慰“别瞎想了,快睡,睡一觉就好了!” 那么无须几次,女儿绝不再犯这“蠢事”,她会认为我不仅看不到她,还觉得她的感受是个麻烦。 敏感是需要动心劳神的,而陪孩子写作业和闲聊,只需要动动思维即可,但凡有办法,没人喜欢耗神的敏感。 第二,需要认真。 “认真”更是一种很累的态度,特别在亲密关系中,传统观点总会劝人“别较真”“难得糊涂”“别往心里去”,其道理不仅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认真很累”。 越是亲密关系,就越不容易认真,即便诸多怨言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好像一旦认真关系就不亲密了。 而“感受型陪伴”必须认真,放下手头上的事请让孩子感受到在意。 05 第三,需要倾听与共请。 用心听孩子谈感受,甚至听对你的攻击新感受,还要去共请,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这是对感受型陪伴最大的挑战。 但的确有父母正在做,准确地说,是被B无奈地做,且绝不是短期行为,这基于3点: 第一,早年对待孩子的巨大愧疚;第二,孩子目前问题严重到你必须这样;第三,你本人获得了某种成长的力量。 不得不警告为人父母者,平常有意识多做一点,就会减少迫不得已的去做。 最后,我必须再次强调,感受型陪伴之所以能做到,其背后的本质是对自己感受的敏感、认真、倾听和共请。 如果你对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粗糙的、敷衍的、批判的,甚至是压制的、羞耻的、苛刻的,即便你知道孩子需要,也不可能传递这份陪伴,因为你没有陪伴的能力。 本文授权转自 | 冰千里(bingqianli520)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