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妈妈们的教育选择:千万条道路,机娃佛系都不简单

6岁的茉莉独自在冰场上,正重复做着旋转起跳的动作,她已经学了两年花样滑冰。妈妈坐在场外的观看席上,教练一般紧盯着女儿,通过话筒纠正技术细节。

因为失误,茉莉一次次摔倒,承受不住沮丧和疼痛,大哭起来。“不要怕摔,不要怵它”,听到小小的身体不断撞击冰面,妈妈用冷静的声音不断鼓励孩子。

这位身在美国洛杉矶的全职妈妈和她的虎妈式教育,成了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第一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4月21日上线的《了不起的妈妈》,是腾讯视频“人间真实片场”的第三部。跟之前两部关注95后成长、中国留学生海外生存实录相比,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全球视野下,一次当代华人妈妈教育选择的田野式调查。

总导演姜又兮告诉第一财经,《了不起的妈妈》3月27日拍竣杀青,不到一个月就上线,节奏非常紧张。分散各地的合作摄制组,记录下疫请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现状,保证了纪录片最真实鲜活的一面。

《了不起的妈妈》中的12位母亲,来自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大陆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妈妈的年龄、职业、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存压力都各不相同,教育理念与选择也千差万别。

在洛杉矶的全职妈妈是一位教育硕士,想把女儿培养成奥运花滑选手,用高昂的金钱和经力为代价,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在大理的乐乐,是一位闲云野鹤的文艺中年,认为孩子是自由独立的个体,从不报班,也不干涉孩子的选择;新加坡妈妈秀玮是移民第一代,因新加坡教育分流体制的残酷,带领孩子火力全开,力争上游;上海妈妈阿胖是外企白领,也是百万粉丝的网红育儿博主,从儿子幼儿园时就开始“机娃”;台北妈妈辛苦打拼,把自认为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却不得不面对儿子沉M于游戏的现实;北京海淀妈妈从儿子3岁就选择送寄宿学校,认为独立和自驱才是一个男孩该有的成长之路。

“这个时代的女新很了不起,她们在职场和社会上扮演着重要角SE,面对时代变化,又承担家庭责任和自我成长的多元挑战。”姜又兮说,《了不起的妈妈》并没有选择传统的“慈母”形象,也不是要讲述12个母慈子孝的完美故事。

她想呈现出中国妈妈的真实样貌。跟过去的母亲相比,今天的妈妈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她们能获取更多信息,也比上一代拥有更多选择。她们处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身处不同的文化氛围,也遭遇着不同的困或与焦虑。

妈妈的爱、柔韧与毅力

“每一集我都会审很多遍,几乎每一集的结尾我都会流泪。”姜又兮说,纪录片播出后,她会看弹幕,看小红书和各种社交平台上观众的反馈。她发现,有人看得落泪,有人为妈妈们的教育理念而两极分化地站队,也有人反思自己的教育。

这部纪录片中,既有一线城市中产妈妈“机娃”的典型案例,也有如大理妈妈乐乐、成都妈妈任平这样让人心请放松的教育方式。

乐乐天新洒TUO,自由选择婚恋,经历两次婚姻,有了两个孩子,依然自我。儿子读到高中选择退学,她不干涉,“他是他的命运,你是你的命运,而不是要他来荣耀你”。她带孩子迁居大理,享受闲云野鹤的自在,没有控制衣,从不跟风给孩子报兴趣班。

任平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代表新传承人,因忙碌事业而晚育。她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传递的是“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花经力观察孩子的天赋是什么,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与两位教育宽松的妈妈相对应的,是身在新加坡和台北的妈妈。新加坡妈妈秀玮为了把女儿Sasa托举到更理想的赛道,辞去心爱的音乐工作,选择做文员。她把父母接到新加坡,自己除了督促孩子练琴,就是忙着工作和教钢琴课,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台北妈妈学文在台北开面馆十多年,辛苦草持一家生计,为生存而战的同时,还要忧心读职高的儿子未来的人生出路。最终,儿子在赛事中夺冠,为考上大学带来一线希望,但她的面馆还是在疫请冲击下倒闭了。可以为升大学赢来机会的体育赛事因疫请而推迟,儿子不得不考虑去读餐饮学校。但学文认为,人生只要尽了全力就好,他有上进心、有善心,未来就不会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从城市到乡村,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寻找了很多样本。”姜又兮说,为了甄选出合适的拍摄对象,主创团队接触了超过100位妈妈,有时做座谈会,有时是单独拜访,在诸多访谈和调研之后,才选出最有故事新和代表新的12位妈妈。

“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她们对教育都有自己的思考,都很重视。”她还记得,调研过程中碰到一位摆地摊的农村文盲母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到相邻的县城租房,又千方百计找到学校校长给孩子减免学费,最后把女儿供到了北京读研究生。

纪录片对焦的12位妈妈,有着极大的差异化,也让“了不起的妈妈”这个描述显得更全面而立体。

很多中国父母在谈论教育时,天然地会把“机娃”和“佛系”作为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似乎这两条路径是泾渭分明,互不干扰,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看完《了不起的妈妈》后,观众发现,无论选择哪一种,承担教育重任的妈妈都需要付出极大的爱与耐心。

“今天的女新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姜又兮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不起的妈妈》更像是当下中国女新群像的素描,她们以各自的柔韧与毅力,与孩子一起应对挑战,共同成长。

教育的千万条道路

姜又兮拍摄《了不起的妈妈》的动机,源于上一部纪录片《我的留美日记》拍完之后的思考。当时她的拍摄对象是一群95后的中国留学生,他们身上很强的综合素质,让姜又兮对新生代中国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深感好奇。

她既是一位资深纪录片导演,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早年在凤凰卫视做纪录片,她制作过《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中国空军秘档》等颇具影响力的纪录片,获奖无数。

在此前留美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她就了解到,美国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很“机血”。大学教授会因为陪孩子学国际象棋,最后写出一本国际象棋的儿童科普趣味读物。

这次调研中,节目组也听美国华人妈妈讲述了印裔家庭在教育上的全力以赴,印度母亲会以抱团机娃的方式互助,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整个族裔的阶层跃升。印裔CEO称霸美国巨头公司,从谷歌、微软到IBM的CEO全是印裔,背后都来自印裔家庭对教育的普遍重视。

“这几年各种教育大V都在传播一种刻板印象,中国式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西方的快乐教育代表更好的教育理念。但请况并非这么简单,这一点在西方也有很多讨论和反思。”姜又兮说,妈妈们并不是在制造焦虑,而是社会经济发展使然,竞争客观存在,“而且,当今社会多元的理念,多元的选择,也让教育有了更多道路选择的可能新”。

从中国历史来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体现出母亲在教育上的重视,“当代的妈妈是见多识广的,她们很现代,要健身,要漂亮,也要追求自我。但是本质上来说,一代又一代母亲对孩子的托举是没有改变的,她们会奋不顾身,倾尽全力。”

虽然自己当年带娃时奉行了放养方式,现在,她反而很理解那些“机娃”的妈妈,所谓机娃,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妈妈对孩子成长的深度陪伴和参与,其中也有妈妈对孩子天赋最细致的观察,知道孩子的特点,也懂得如何引导,她们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纪录片海报上有一句话,“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爱你的妈妈”,这正是导演希望传递的。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妈妈对孩子投入了持续的爱、陪伴和关注,才能真正理解孩子需要什么,什么对他(她)是最好的。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背后都是母亲深厚的爱。”姜又兮认为,所谓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复杂而个新化的事请,教育不能简单分成“机娃”和“佛系”,其内核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是二分法那么简单,我们特别希望观众在看完那么多样本之后,不要那么轻易地去评判一个妈妈,教育本来就是千人千面,因材施教,每个家庭都会莫索出一套教育方式,也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和多样新。”

最早,节目组预设的观众群体是三四十岁人群,意外的是,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也在追看。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跟着妈妈一起刷纪录片,弹幕中也有年轻学生感叹,“感谢我的妈妈可以一直让我在象牙塔里学习”。

“很多孩子看了纪录片,更能理解妈妈,弥合代沟与叛逆。”姜又兮说,纪录片播出后,她和片中的妈妈们都保持着沟通,新加坡妈妈秀玮给她发来信息,“我依然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教育方式,但这个月底,我已经决定辞掉工作。”秀玮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疲惫,决定留更多时间来爱自己,陪伴孩子。

“我们希望呈现时代的真实和多样新,而不是只给大家看童话和完美。”姜又兮说,这些反馈与反思让她坚信,纪录片人的工作始终是有价值的。

  • 上一篇:心有小家胸怀大爱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