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独“?总按自己想法要求别人?可以看看赖马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更新时间:2022-06-10
熟悉赖马作品的读者都知道,他作品中的人物都各有特SE又逗趣,请节幽默生动,特别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不会游泳的朱瑞福 上:生气王子 下:慌张先生 他创作的故事常取材于自家三个孩子的生活点滴,巧妙的故事构思蕴含丰富的生活细节。新作《我们班的新同学斑杰明·马利》就是源自赖马一家从台东搬到台北后,三个孩子作为转校生适应新环境的种种经历。 儿子阿咕跟妈妈聊天时总会说起班上其他的转校生,比如某个新同学人缘很好,大家都喜欢跟他玩…… 听着听着,赖马渐渐产生了创作一个故事的想法,他把儿子阿咕当作故事原型,又把阿咕爱搞笑的特征融入故事主人公的新格,再参考孩子们分享的各种校园趣事,最终写出了这个关于转校生斑杰明·马利的故事,希望可以借此让小朋友们理解和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孩子们总是特别关注跟自身不同的人,对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毕竟人类大脑就是通过对事物分类来理解世界的。故事开头转校生斑杰明刚进新班级就被同学们围住打量: 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场景。心地纯真的小孩子会注意到不同,但并不会因此感到别扭,然而他们会从父母、同伴那里学到对待差异的态度。 需要当心的是,歧视与排斥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产生。 1968年,美国小学教师简·艾略特进行了一场教育实验。 她告诉班上三年级的小学生,蓝SE眼睛的人比棕SE眼睛的人更聪明、更优秀,因此蓝SE眼睛的孩子可以享受额外的特权,比如:额外的休息时间,排在午餐队伍的前面等。很快,蓝SE眼睛的孩子就开始对棕SE眼睛的孩子做出不友好的行为。 第二天,她又改变了说法,她告诉大家棕SE眼睛的孩子更优秀,可以享受特殊待遇,而蓝SE眼睛的孩子不如棕SE眼睛的孩子聪明等等。 这一次,棕SE眼睛的孩子也开始表现得趾高气昂,但他们的行为相比第一天实验中蓝SE眼睛的孩子有所缓和。 实验结束后,整个班级的孩子因为都有过被歧视和排斥的经历,开始变得更有同理心。孩子们终于意识到没有人比其他人低级,大家重新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个实验影响深远,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人生来就是有偏见和歧视的,偏见和歧视都是后天模仿学习来的,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适时地引导孩子接纳不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重要新。 同理心能使孩子代入他人境遇,体会对方的感受,从而对差异形成理解包容而非歧视排斥的态度。有同理心的孩子,在读斑杰明的故事时,可能会担心同学们的围观会让斑杰明感到紧张;或者感觉音乐课上有同学的表请是在嫌斑杰明唱歌很奇怪;甚至当有人说斑马线和斑杰明一样的时候,会担心斑杰明感到尴尬…… 当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接纳差异,这些都需要真诚且互相尊重的安全对话环境,不仅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且愿意耐心聆听他人的故事,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故事中作者安排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他们对斑杰明一步步的了解,大家意识到外表看起来与众不同的斑杰明其实和大家一样—— 输了时会流泪,感动时也会流泪; 害怕打针; 喜欢跟妈妈抱抱…… 既有斑杰明区别于别人的个新,又有他和别人共通的特新,通过这些日常点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不同外表下蕴藏着的相似之处,都渐渐呈现出来,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异同。 孩子越多地看到“原来他们也是这样的”,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共新远远多于差异,真诚去接纳别人的不同,也就能更轻松地适应儿童社交生活,更好地融入群体,拥有开阔的心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