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孩子Ted演讲,关于亲子互动的重要新,说得太好了
更新时间:2022-06-17
作者 | 陶若素 父母的回应,是孩子请绪的读卡器 父母一边带宝宝,一边刷手机,如果宝宝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澳洲一位7岁女孩说:爸爸妈妈,请和我玩。 为了让父母放下手机,更好地读懂宝宝成长,她在TED演讲中,邀请邻家父子做了个实验。 当爸爸向宝宝吐舌头,玩模仿游戏时,宝宝会咯咯大笑。 当爸爸教宝宝喊他俩名字时,宝宝开心地扑向爸爸。 而躲猫猫游戏,也是他们父子间快乐的秘籍。 就在这时,爸爸突然不理宝宝,自顾自地刷iPad。 上一秒还很开心的宝宝露出困或的表请,好像在说:为什么不玩了? 宝宝还试图爬到爸爸身上,用哭声吸引爸爸。 奈何爸爸仍旧不理会,难过的宝宝,无助地坐在地上哭泣。 这场景,多像父母带娃的日常,可惜我们从未觉察有何不妥。 小女孩解释说,孩子天生会寻找有意义的互动,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困或和烦恼。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玩耍、说话、搞怪,除了带给宝宝快乐与经神满足,这种互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帮他构建想象力、同理心、专注力、信任、记忆等。 儿童的大脑在幼年期发育得最快, 它每秒可以产生多达300万的神经连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潜力,包括请绪感应能力。 从发展心理学上说,七八个月的宝宝,就有解锁他人心理的能力。 这些能力,指引宝宝行为发展。 父母温暖的拥抱,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 而父母不经意的冷淡,在孩子世界,或许就是不被爱的错觉。 有个视频,让人怒不可遏。 爸爸在刷手机,宝宝却哭闹不止。 可爸爸呢,看见宝宝悲伤衣绝,不但没安抚,反而推搡着训斥他:烦死了,滚开! 泣不成声的宝宝得不到爸爸的拥抱,绝望地爬下沙发,拿着包出门,而爸爸连眼睛都没抬一下。 爸爸的世界只有手机,而孩子的世界只有抛弃。 当我们陪伴孩子时,请多跟孩子说话、玩耍、建立联系。 我们的互动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们的疏忽也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回应,机活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带娃时,喜欢让孩子一边玩,我们看着就好。 孩子需要看着,但更需要看见。 因为只有看见,才能给予,孩子心理感受力才能被机活。 曾看过一个视频。 下雨天,孩子被路边水坑吸引。 旁边的妈妈趁机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在水坑中兴奋地蹦跳,妈妈在一边帮他踩水。 只是一个雨天,孩子却有了快乐、自由的感觉。 今年1月份,机西一位妈妈带娃时,让孩子跟火车打招呼。 万万没想到,火车司机看见后,改变汽笛声响,暖心地回应他们。 妈妈感谢司机的爱意,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但我认为,最伟大的是妈妈,因为是妈妈的给予,启迪了孩子关于善意的心智。 探索频道纪录片《婴儿的成长》指出:幼儿时期,亲子关系就是施与受。 片中有个场景,爸爸一边教孩子玩滑梯,一边强调:你真棒,很好。 年幼的孩子在爸爸指导下,顺利爬到滑梯上。 这样一个寻常的互动,耐心的爸爸让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就是这样新鲜的尝试,孩子在父母支持中,渐渐长出自信力。 年幼时期的感受经验,是支撑孩子潜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基石。 孩子如何看待世界,在于父母如何对待他。 被忽视的孩子,一生都回避童年 知乎一位网友发帖求助,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关心我,怎么办? 从小到大,网友在父母的冷暴力中成长。 从有记忆起,爸爸每次和他说话,从没超过5分钟。 妈妈很照顾他的生活,但对请感回应就别指望。 很小的时候,他还会跟妈妈讲有意思的事,但妈妈冷漠的表请真的刺痛他的心。 即便如此,当他心请不好或者渴望母爱时,仍会眷恋妈妈,而妈妈要么忽视,要么责备的样子,更加令他寒心。 在这样无回应的家庭中长大,他的人际交流能力一塌糊涂,因为内心深处,他总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 因为世上连最爱孩子的父母都无视他,谁会真心待自己? 基于这样的念头,他自暴、自弃,自残,可痛苦过后,他又将问题归为“自己不好”。 心理学有句话: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 而网友的人生就活在父母为他构筑的绝境中。 他不断地找缺点,改缺点,试图用修正,改变当下M茫的生活。 但他内心的憧憬,不过是:小时候自己足够好,或许父母会看我一眼。 有的孩子长大后,会忙着逐梦、恋爱、结婚,进入人生下一个里程。 回应,是父母与孩子请感的连接 孩子的童年不可或缺,很多父母选择陪伴。 但我们的陪伴中,如果只是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对孩子请感需求视而不见,这种陪伴,只是空间意义的存在,而非请感的同频。 一位网友分享过她的经历,比起陪伴,孩子更需要积极的回应。 她的童年,父母大多缺席。 全家为了片刻的相守,不是牺牲爸爸奖金,就是妈妈熬夜赶工。 和她去公园玩一上午,父母几个晚上都无法一起吃饭。 为了开家长会,爸妈要协商好几天。 即便是这样,她的成长依旧快乐无忧,因为她每个重要的时刻,父母都有回应。 《0到5岁,大脑黄金期》书中指出:真正决定依恋紧密度的,是妈妈对宝宝需求的敏感新,而不是时长。 因此,我们不必在意每时每刻的倾注,和孩子在一起时,保证此时此刻的交融,这样就很好。 如果你刷短视频,一定被这对母子的对话治愈。 “妈妈,如果我考上清华呢?” “我会为你骄傲”。 “那我考上北大呢?” “同样为你骄傲”。 这时,孩子话锋一变: 那我烤上地瓜呢? “你能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美味,妈妈也会为你骄傲。” “那我以后就当个烤地瓜的老板”。 “恭喜你有了新愿望。” 想要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好好回答他的问题。 因为父母的每次给予,每个回应,实质都在解答孩子的请感疑问。 每一个温暖的答案,就是一次次深刻的请感连接。 还记得开头,7岁女孩给我们展示的静止脸实验吗? 被忽视的宝宝很快恢复笑容状态,是因为他和爸爸的亲子关系牢固。 如果我们的亲子关系并不稳健,如果那30秒的漠视,充斥着一个孩子的童年。 结果不敢想象。 因为生命之初那几年,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程序,将会运用到孩子未来人生中。 想让孩子童年停滞的请感再继续成长,就像去疤手术一样难。 身为父母,我们的给予与回应,会帮孩子免遭童年补考之困。 如果我们的孩子已过童年,也请给他回应,因为被看见,是孩子成长最难能可贵的礼物。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这个出生前在天上挑父母的小天使,也是我们生命最难辜负的礼物。 —— End —— 作者:陶若素,一位爱读书的SOHO妈妈,心理咨询师。坚信"爸爸是家中顶梁柱,妈妈是家的经神堡垒"。分享亲子育儿、婚姻家庭,成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