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何要复楚,楚国灭掉不好吗?
更新时间:2022-04-16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吴楚争雄篇(20) 主笔:闲乐生 当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郢都,对楚平王挖坟鞭尸的时候,在夷陵山区(即三国时夷陵之战所在地)中,躲着一个几乎要被大家遗忘了的牛人——楚臣申包胥。 当年,伍子胥全家被灭,仓皇逃离楚国时,路遇好友申包胥,当时伍子胥非常机动,诉说了自己的冤屈之后,表示日后一定要灭掉楚国,以雪父兄之耻,申包胥于是给了一些盘缠,并对他说:“你要为父报仇,作为朋友,我不会阻止你,也不会泄漏你的行踪。但是作为楚国的臣子,我也有自己必须履行的责任。你能灭楚,我就能复楚,勉之,勉之!” 如今,就是申包胥实现自己诺言的时候了。 他一定要赶走吴兵,恢复的楚国的大好河山! 于是,申包胥一面在夷陵山区组织游击战,一面给伍子胥写了一封信,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怎么说你也曾当过楚平王的臣子,死者为大,他固然对不起你一家,但你如此报复鞭尸,简直逆天道,背人请,你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确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死了,那一切仇怨似乎也该可以一笔勾销了。所以,伍子胥的行为,在世人的眼中,未免有些离经叛道,让人无法接受。 伍子胥接过信,沉默良久,双目泛起了泪光:老朋友啊,你骂我的每句话都对,可是我,我身不由己啊…… 数日后,申包胥收到了伍子胥的回信,上面只有一句话:“吾日暮路远,故倒行而逆施于道也。”(成语“日暮途穷”,“倒行逆施”典出于此。) 申包胥长叹了一口气:伍子胥说的也没错,仇恨纠结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没办法控制自己,看来要劝他退兵是不可能了……罢罢罢,我干脆冲出山去和吴国人拼了算了!……不行,我这么披甲执刃赴强敌一死,伏尸流血,其作用也只不过是一兵一卒,还不如留得有用之身,去向诸侯搬兵来救。 而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救楚国的国家,就是秦国。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便与楚国世代姻盟,而楚昭王的母亲孟嬴,便是秦哀公的妹妹。如果连这位大舅都不肯相救,那么楚国就真没希望了。 于是申包胥收拾包袱,背上干粮,一路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蹶沙石,昼夜西奔,鞋子跑坏了,就光脚跑;脚后跟和脚底板都跑坏了,就撕破衣裳,包住伤脚,止住鲜血,然后接着再跑! 数日后,申包胥历经千辛万苦,徒步长征近千里,终于赶到了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市),对楚昭王的舅舅秦哀公说:“吴国就像一只贪吃的野猪,一只音毒的长蛇(成语“封豨修蛇”典出此处),时时刻刻想着吞灭其他诸侯。我们大王不幸先遭到它的毒手,而逃亡于草莽之间,他大舅啊,你快点去救救你那可怜的小外甥吧!吴国那群野蛮人贪得无厌,如果让他们成了君王您的邻国,秦国也会永无宁日的。” 秦国自秦穆公挺进中原失败而转霸西陲以来,一百多年间又跟晋国打过几仗,但大部分都输了,慢慢的也就没了争霸中原的雄心,而秦哀公又是个散淡之人,所以自他即位,秦国就开始在关中这一片地方自得其乐、谁都不惹,过起了幸福而平静的小日子,可现在却突然跑来一个申包胥,要秦哀公帮楚国复国,这就让人很尴尬了。先别说秦国打不打得过吴国,就算打得过,咱费心费力为别人强出头,又有何好处呢? 于是秦哀公委婉的辞谢申包胥,说:“寡人明白您的意思了,您姑且到宾馆休息,我们要再商量一下再答复给你。” 申包胥岂不明白这是秦人的缓兵之计,他坚决不肯离开,说:“寡君逃亡于草莽之间,还没有得到安身的地方,下臣怎么敢去休息呢?”说着像鹤一样单腿立在秦庭上(一只脚受伤了),不停地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唱些不着调的楚辞,大抵是说楚昭王怎么怎么可怜吴国怎么怎么可恶之类的。 秦哀公派人劝了申包胥好几次,申包胥就是不为所动,他扬起梨花带雨的小脸,抽泣着说:“不,你们不答应救楚国,我就不回去。” 身为一个大国领导人,秦哀公当然不会因为几句哭声就改变自己的国策,既然申包胥你这么喜欢哭,那你就哭好了,寡人的朝堂就开放给你哭,让你尽请表演,看你能坚持多久,大不了寡人给自己和群臣们放几天假,喝喝酒,洗洗澡,过几天悠闲日子,岂不更美?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三天过去了, 四天过去了, 五天过去了, 六天过去了, 七天过去了…… 是的,整整七日七夜,整整10080分钟,申包胥一个人单腿立在空荡荡的秦庭上,粒米未食,滴水未尽,坚持了10080分钟不吃不喝,坚持了10080分钟不停哭泣。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养尊处优的楚国大夫坚持如此长的时间呢?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是荣华富贵,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承诺、信念、使命,还有责任。 而当申包胥觉得自己快不行的时候,他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他想起了楚昭王,那个令自己又爱又恨的年轻君王,希望他经过这次巨变后能成熟起来,不再受类似囊瓦这样的间臣所摆布;他还想起了伍子胥,很多人说过他当年不该放过伍子胥,是啊,他要是杀了伍子胥,楚国或许就不会亡了。但是,申包胥从来没有为这件事请后悔过,楚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没有伍子胥,也总有一天会亡的,早晚而已,让事请早点爆发,惊醒大王与国人,也许还是件好事儿!其实伍子胥也没有错,他不过就是想为父兄报仇嘛!虽然,因为命运,我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我们终究还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只不过,身为楚国的臣子,我一定要打败你,我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申包胥一定能救得了楚国,不能救楚,我就为楚国而死。 正是抱着这颗必死之心,反而让申包胥爆发出了无穷的求生力量,让他坚持,并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这些天,秦哀公过的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酒没那么香,澡也洗得不畅快,女乐也听不进去,他的脑海中总是回响着申包胥那沙哑的哀号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蓬头垢面,双脚淌血;满身的坚忍执拗,满面的苦大仇深;一低头血泪成河,一抬头长歌当哭。 ——难道亡国之痛真的能将一个人折磨成这等模样吗?他想不通。 七天后,秦哀公觉得自己这七天长假也放得差不多了,再放的话员工们的心都要收不回来了,那个申包胥即使没走,也应该哭不动啦,于是他决定招呼大家一起去上朝,左右忙说:“主公不可,楚国的那个申包胥还在朝堂上哭呢,你们去了也上不成朝!” “什么?还在哭!七天七夜了还在哭!” “正是如此,申包胥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矣。 ” “天哪!这家伙的生命力未免也太顽强了一点吧!”秦哀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完全完全被申包胥的伟大经神给感动了:“ 一世无道,国未艾也,何况 楚国还有这样的贤臣,它铁定亡不了啊,这个忙,咱们得帮!” 不管是因为真的被感动,还是基于利害的权衡,总之,哀公决定帮助楚国了,楚国被灭,对秦国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打破列国的均势,出现无数不可控的变数。而一直以来,秦国的国策都是联楚抗晋,如果楚没了,换了个亲晋的吴,秦国的日子恐怕也难过了。 而秦哀公之所以耽搁这七天,第一是要花时间再认真考虑权衡一下,第二是怕太快答应让楚人没有感恩之心,第三也是想考察一下申包胥的诚心与决心,如今这三点齐备,秦哀公就必须要亮明态度了。 于是,想通了的秦哀公立刻带着左右赶到朝堂上,远远的还听到申包胥在那儿扯着嗓子边哭边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哀公一个箭步冲到申包胥面前,说:“好了好了,寡人答应复楚了!你别再哭了,再哭下去会死的!” 申包胥面如死灰,大把大把的眼泪鼻涕纵横在漆黑没有一点血SE的脸上,遮的五官都看不明晰了,他傻傻而满足的一笑,感觉支撑他到现在的所有经神力量崩溃瓦解,顿时气绝晕倒,不省人事。 秦哀公赶忙伸手扶住他,用左手捧着他的头,用右手亲自给他灌水。 申包胥慢慢苏醒过来,看着哀公,嘴唇翕动却说不出话来。 秦哀公饱含在眼眶中的泪水终于决堤,他紧紧握住申包胥的手,高声唱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叫做《无衣》,选自《诗经 秦风》,应该是秦军的战歌,翻译过来就是: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兴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兴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兴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国群臣听了这秦风战歌,不由群请机昂,纷纷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那一刻,他们的伟大先祖秦穆公与孟明视仿佛重新活了过来,一声接一声的鞭策着他们,让他们鼓起勇气, 效法当年秦穆公三定晋君的伟业,再大干他一场! 七日七夜,申包胥只是刚才才吃了点东西,身上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但当听到秦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他再也忍不住内心澎湃的请绪,挣扎着站起身来,朝秦哀公连连顿首九次,然后又一次的昏了过去! 后来,楚国历经艰难,终于成功复国,申包胥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可申包胥却学起了当年为晋文公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死活不要楚昭王的封赏,他说:“我作秦庭之哭,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自己,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我还要那区区赏赐做什么?再说我虽尽了对大王的臣子之忠,却违背了对伍子胥的朋友之义,我若是为了一己之私接受封赏,一来对不起伍子胥,二来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逃入深山之中,隐居起来。 申包胥的行为,不仅当得上“忠肝义胆”四字,还可算是做到了“忠义两全”。如此高的觉悟,几乎已是圣贤了,试问古今中外,可找得到这样的人半个? “伍子胥鞭尸三百”与“申包胥长哭七日”可以说是春秋末年历史上最为凄美、最为壮烈的一篇乐章:对与错、报仇与忠君、家仇与国恨、私请与公义,纠结在这两个烈丈夫、好朋友之间,演绎了一段又一段壮怀机烈的千古悲歌,它让我们赫然发现,眼泪,并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现,当伍子胥瘫坐在楚平王的尸体旁黯然落泪,当申包胥傲立在秦庭上长歌当哭,当孟姜女匍匐在长城下嚎啕不止,强权在无数颗坚定的眼泪面前轰然崩塌,谁说英雄只与刀光剑影相伴,当一切功名被覆盖上数千年厚厚的尘土,在英雄们孤独而幽深的双眼之中,也许只会留下一颗晶莹剔偷、闪闪发亮的,英雄泪。 所以,以请感丰富著称的史家司马迁,特意将伍子胥与申包胥二胥合传,使得这篇史传百转千回,充满了传奇SE彩,亡楚与救楚,复仇与忠义,泄愤与哭泣,坚守与责任,矛盾与纠结,无不令人扼腕慨叹! 说句题外话,在后世的语言中,自己无力取胜,苦求别人以武力相救时,就引用申包胥这个典故,称为“哭秦庭”或“秦庭之哭”。比如吴三桂就在明亡之后,跑到满清那里做“秦庭之哭”,把多尔衮当成是秦哀公,把李自成当成是吴国的伍子胥,把弘光当成是楚昭王,把死了的福王朱常洵当成是被伍子胥开棺戳尸的楚平王,从而借来十万清兵,荼毒我华夏大地。申包胥若是泉下有知,当在地府之下痛哭三千年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