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这恰恰显示出清廷的落后
更新时间:2022-04-16
中国历史上有一重大的事件,那就是明亡清兴。后人在读那段历史时,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更会痛斥于明朝帝王的“昏庸无能”,而感慨于清帝的“勤政”,徒叹天下“沦亡”的无奈。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明亡清兴是一种伤痛,但不可置疑的是,清是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之一,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彼时它给了人以“亡天下”之感,但最终,它还是融入了中国的历史。 不能否认的是,满清的入主中原与以往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华夷之辨”,所以说,他们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就有天然的缺陷的,因此,清廷就必需要从其它方面来证明自己据有天下的正当新和必然新。 这其中,美化自己和抹黑对手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这方面,把自己树立为“明君”而把对手都说成是“昏君”,对于清廷来说无疑这是一场成功的“公关活动”,它给后人带来的直接印象就是如此,让人不得不感慨,明朝不亡天理不容。 在他们的草弄下,明朝的君主,要么残暴,如朱元璋、朱棣;要么昏庸,如明世宗;要么荒诞,如明武宗;要么贪玩,如明熹宗;要么怠政,如明神宗;要么无能,如崇祯帝。反正,没有一个好的。而清朝皇帝,则个个英明神武,勤政爱民,而看起来也好像是这么回事。 实际上,清廷的美化有时过了头,也就露出了破绽。比如,他们最为得意的勤政,实质上是满清王朝高度集权,君主高度独裁的体现。他们继承了明代不设宰相的规定,先是以大学士为皇帝的秘书,组成受皇帝控制的内阁,而后又进一步设置军机处,使朝廷官员完全沦为了皇帝的工具。有清一代,是为我国古代独裁专制的顶峰。 而明代,虽然废除了宰相,但设置的内阁拥有相当的权利,事请的处置先由内阁决议,而后“票拟”让皇帝签字颁布实施。不像清廷的内阁,纯属君主的私人秘书。整个官僚集团,处于一个有序的运行环境,某种程度上,皇帝就是一个象征而已,影响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就好比他们攻击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可结果如何?各级机构运转正常,并在此期间,打赢了“万历三大征”,可以说明朝相对于清朝,他的政治制度更为合理,更接近于现代的政治理念,他们的皇帝也就显得碌碌无为了。 而清朝的皇帝在“勤政”的外衣下,是其事必躬亲的无奈,是他们高度独裁专制的必然。大事小事,没有皇帝的许可,任何事都做不成。举个例子,在明代,五品以下官员的选拔任用,吏部就可以做主。五品以上,由大臣们“廷推”商议,然后上报内阁,再由皇帝任命。而清代别的不说,就说有一个制度,那就是外放官员上任前都要“面圣”,也就是皇帝要亲自接见一下,训几句话。看起来是说,皇帝重视“亲民官”,实则是表明,没有我的许可,你一个县令都做不成,如此种种,可谓是集权独裁之大成。 在明代中后期,皇帝没有大臣的同意,实际上他很难干什么事请的。而一些臣子对于皇帝的斥责甚至于谩骂,都是历代难以看到的,这在清代更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实质上,在明代君主与官僚集团是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而清代官僚仅仅是皇帝的奴仆或者说是工具。要知道在清代,官僚们都以能当上“奴才”而荣,相对于见了皇帝称臣的人,能自称“奴才”无疑更自觉身价百倍,如此可见清代奴新的盛行,更是皇权极度扩张的表现。 明代的政治制度已出现近代内阁制度的形态,相对于回复到独裁专制的清廷政治制度,无疑是先进的。但历史的诡异就在于,先进的不一定必然战胜落后的,明朝的灭亡,恰恰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倒退。而清廷对于明朝的抹黑,有意无意中显示出是对于自身落后的一种掩饰。总而言之,明帝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无道”,而清帝也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清明”,历史的真相终归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