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更新时间:2022-05-12
南宋自立国以来,曾对面临亡国危机。 然而,南宋一次次危而不亡,一直支撑了152年。 度过第一次危局:1127-1130 南宋立国之初,风雨飘摇。 当时,金军兵锋打到江西、两湖、两浙,而南宋的政治、军事都出于无绪状态,民心离散,士气低落,国势不振,大有夭亡之势。 第三次攻宋时,金军横扫两淮,渡过长江,占建康,取临安,长驱直入,B宋高宗到海上避难。 这种请况下,赵构不惜请求金人“见爱而赦己”,后又逃到海上,脸都不要了。 然而,1130年,请况出现了转机。 搜山检海,嚣张无比的金军居然在黄天荡被韩世忠所困,完颜宗弼“几不免”。 从此,金军“诉以过江艰危”,不敢再轻易渡江攻宋了。 如此,南宋才好歹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此后,南宋结束漂泊流亡,定都临安,政权渐渐稳定。 由此,南宋开始完善政权组织和防御体系,形成了以淮河、汉水、长江为核心的防线,不仅稳定了下来,甚至进行了一些反攻。 渡过第一次危局的原因 1、实力不俗、根基稳固。 南宋的整体实力不亚于金,在人力、物力资源上还优于金。 江南为鱼米之乡、财利之渊,四川“天府之国”,自然条件优越。 靖康之耻前后,大批北人南迁,使南宋人丁兴旺,兵源充足。 而且,尽管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但赵宋立国以来对士大夫、百姓都不错,赵宋皇室仍能得到士大夫、百姓的支持,南宋朝廷仍能以正统王朝的名义号召南北方人士。 2、地利。 金人自海上骑兵以来,靠骑兵横扫北方。 然而,川陕山地、南方水网,都不利于金人骑兵的驰骋。 所以,宋人有机会将金人阻击于江淮以北,川陕以东,足以立国。 3、金人的失误。 金人自起兵以来,连灭辽、北宋,气势如虹。 金人的军事实力确实令人震惊。 然而,当时的金人,一味依靠军事手段,不善治理。他们依然采取掠夺式经济,使占领区经济恢复缓慢,人口不能成为兵源,开疆拓土的成绩,没有转化为国力的优势。 更严重的是,金人的掠夺,机起了占领区人民的坚决抵抗。 各地的义军纷纷在后方抗金,牵制了金人的力量,为南宋的稳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战术上,金人在攻占两淮后,不以此为基地,利用河、海、港、湖草练水师,仍一味依靠骑兵远程突击,如此,即便能渡过长江,也不能久留,反而因进退不自由而险遭重挫! 4、不屈的救亡者。 南宋危而不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广大爱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即使在朝廷未能有效统一调度的请况下,韩世忠、岳飞等人,依然发挥主观能动新,抓住时机打击金人。 而在北方和中原的义军,也纷纷出击,在极其艰难的状况下打击金人。 人心若此,南宋没有必亡之理! 有惊无险的相持:1130-1234 此后,宋金相持百年。 其间,彼此多次征伐,宋人败多负少,但基本上有惊无险。 1、1130年-1140年,金军的优势丧失。 黄天荡大战后,金人不再贸然渡江,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川陕方向。 尽管金人在富平之战中取得大胜,但很快就遭到了吴玠兄弟的阻击,在和尚原、绕凤关、仙人关接连大败,受到重大挫折。 随即,岳飞等人组织了连续北伐,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覆灭,金军也屡屡为岳飞等人所败。 尽管岳飞北伐因为南宋内部问题半途而废,但总体形势上,金人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宋金之间已经基本平衡。 最终,宋金议和,金人接受了宋人的“认怂”。(南宋初建时,高宗屈辱求饶,金人还不愿意搭理) 2、1160-1163年,海陵王攻宋。 此后,金国的海陵王认真组织了攻宋战争,兵分三路,意在灭宋。 然而,三路攻宋,全部失利,海陵王死于金人内讧,攻宋战争结束。 这是金人最后一次一举灭宋的尝试。 此后,尽管金人也组织过一些攻宋作战,但基本是以改善形势为目的,不再作一举灭宋的打算了。 3、1163年后,难以动摇的平衡。 此后,宋人组织了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皆以失利告终。 同样,金人在击退宋人北伐后发起的一系列反击,也难竞全功,多是以“惩罚新”条件结束作战。 宋金双方,已经绝对平衡,虽然宋人接受的和平条件一次比一次屈辱,但南宋基本上没有亡国之虞了。 相持百年的原因 南宋与金人相持百年,有惊无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的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人在兵源、财富上均居于优势地位。 实力上的平衡,使宋人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与金人周旋。 同时,金人在军队建设上的失策,也使其始终无法真正威胁南宋根本。 金人从海陵王时期开始,就组建了水军,算是解决了水军从无到有的问题。 然而,金人水军的力量与南宋始终有着巨大的差距。 因此,金水军多无法发挥作用,金虽有雄兵,也就无能为了。 此后,自金章宗时期开始,金国的国力逐渐弱了,后来更是受困于蒙古的崛起,自保尚难,要想“取偿于宋”,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第二次危局:1235-1241年 蒙古崛起后,连灭数十国,宋人过去的苦主西夏、金纷纷被灭。 而从蒙古与宋人最开始的作战来看,宋人似乎支撑不了多久。 1235年,宋人发起“端平入洛”。 结果,毫无悬念,当蒙古人反击时,宋人几乎一战击溃,大败而回。 随即,蒙古发起攻宋作战。 很短的时间内,宋人失去了大多数要地。 西线,蒙古人很快攻入四川,占领了成都。 中线,蒙古人很快攻取了襄阳! 西线、中线最重要的城市迅速陷落,意味着宋人防御体系的崩溃,几乎意味着南宋走向灭亡。 然而,由于蒙古军队投入力量不足,在孟珙等人的率领下,南宋军民发起反击。 襄阳数次易手,最终被南宋收回,而攻入四川的蒙古军队也大多退出了四川。 这次亡国之危,算是暂时渡过。 渡过窝阔台攻宋危机的原因 此战,宋军一开始的组织是极其混乱的。 不自量力的“端平入洛”,近乎是自杀行为,不仅损兵折将,更使防御体系出现了混乱。 对蒙古来说,一出手就攻取了成都、襄阳这样的重镇,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此时,蒙古并没有作好灭宋的准备。 当时,蒙古人同时进行着西征钦察,东征高丽与南征南宋三场战争。 而在攻宋时,又兵分三路。 因此,蒙古军兵力不足,尽管依然连破宋城,但却无力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尤其是到了热天,南方湿热气候使蒙古军难以忍受,被迫回军。 同时,南宋仍有孟珙这样的良将守护,能够及时反击,使南宋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稳住局面,所谓国之柱石,大约就是如此吧! 第三次危局:1253-1259年 蒙哥汗即位后,再次发起了灭宋战争。 灭宋,蒙哥汗是认真的。 他先以“斡腹”之策,大迂回灭掉大理,直接威胁南宋西南,对南宋形成了“C型包围”。 然后,蒙哥汗再次发起直灭宋作战。 很快,蒙哥汗攻取了大半个四川,直向三峡,大有顺流而出之势力。 中路,忽必烈则直攻鄂州;南路,兀良哈自云南打穿南宋,直与忽必烈会合。 可以说,一旦蒙哥汗大军突破三峡,会合忽必烈,南宋的长江防线将彻底崩溃,亡国机会没有悬念。 然而···蒙哥汗“折鞭”钓鱼城。 志在必得的灭宋战争,就此结束。 渡过第三次危局的原因 宋人能暂时渡过此次危机,主要是宋人自己准备得好。 蒙哥汗三路攻宋,但关键在四川一路。 只有自四川顺流而下,才可能真正粉碎南宋的长江防线。 以常理,在攻取了2/3个四川,尤其是控制了成都平原后,其完全控制巴蜀之地,再顺流而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然而,南宋名将们创造新地在今重庆、川东打造了山地防御体系。 蒙哥汗身死钓鱼城是偶然的,然而,不能灭宋确实必然的。 当他无法攻取钓鱼城,突破南宋的山地防御体系时,其灭宋的计划也就破产了。 过不去的坎 南宋渡过了三次亡国之危。 第四次,终于撑不住了。 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不但稳定了北方,还从北方获取了大量的兵源、物资,甚至任用了大量的汉将(尤其是水军将领)。 如此,与过去的蒙古军相比,元军在攻坚能力、水战上都已TUO胎换骨。 因此,围攻襄樊,凭借水军拒援,凭借回回炮攻城,终于攻破坚城,在南宋的防御体系上打开口子。 此后,大举灭宋时,宋军水战、陆战、守城战均无力与元军角力,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但终究无法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了。 总的来说,南宋能够长期立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 尽管南宋朝廷缺少恢复之志,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求苟安,但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勇气从来没有改变过。 无论是抗金还是抗蒙,南宋可歌可泣的勇气从未断绝。 尽管南宋朝廷重文轻武,压制武将,但南宋从来不缺乏爱国良将。 其中,前期的岳飞、韩世忠,中期的毕再遇,后期的孟珙、余玠,这些智勇良将,如柱石一般支撑着大宋王朝。 此外,金、蒙古在灭宋战略上的长期错误,也使南宋能一次次危而不亡。 南宋立国,西则依川陕山险,东则依淮、汉、长江组成的水网防御体系。 然而,金,忽必烈之前的蒙古,似乎都没有认真考虑解决山地战、水战、攻坚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每每以骑兵远程奔袭,虽能制造足够威胁,但不能粉碎南宋的防御体系,自然不可能从根本上灭宋了! 南宋得以多次危而不亡,多是因为上述原因。 然而,形势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南宋朝廷长期偏安一隅,不图北伐,使北方失望,他们不再效忠抛弃自己的大宋朝廷,转而为忽必烈效力。 南宋朝廷长期不纠正其压制、迫害武将的“传统”,导致许多将领投敌,后来忽必烈的水军将领,如刘整等人,都是被“打算法”B走的宋将! 这些将领投敌,既损耗了南宋的国防力量,也使对手弥补了自身的弱点。 当忽必烈将西域的工匠、南宋“送去”的水军将领,北方的兵源整合到一起时,南宋不再有”危而不亡“的运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