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颖超到重庆,回忆起董必武一件往事:为6角钱向中央检讨
更新时间:2022-05-12
前言 图|董必武 1985年10月10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从北京飞抵重庆,缅怀旧居。 对重庆,邓颖超并不陌生,抗战期间她曾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对于她而言,这里就是她的战场,尽管邓颖超年事已高,但对于当年的许多往事仍然记忆深刻,特别是在见到了旧居的风景后,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兴致勃勃地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起过去的事请。 在见到了当年在红岩工作的部分老同志,邓颖超更是格外地机动,就在回忆往事时,邓颖超一下想到了董老。 董必武当年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后,担任中共南方局常委、统战部工作委员会书记,那时重庆因处于战时,物价经常波动,组织上决定董老统管后勤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邓颖超满怀感慨地对大伙说: “那时为了六角钱董老都做检讨,现在有的人浪费国家资产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都不心疼呀!” “延安五老” 延安五老是中共中央抗战时期在延安对董必武、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党内元老的称呼。 他们五人在党内资历非常老,而且除吴玉章1934年被派到国外参加工作外,其余四人都参加过长征,而董必武不仅仅是参加过长征,出生于1886年的他,还参加过武昌起义,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董必武学习了马列主义,并与李汉俊讨论,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中国革命必须走列宁的道路。” 1920年初,董必武与李汉俊在湖北武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于1921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图|红军时期的董必武 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走上长征之路,董必武那时已经年过五旬,却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坚持走完了长征路途。 1934年年底,中央成立了干部休养连,任命董必武为担任队长,除了要行军外,董必武自己也要背负和年轻人一样沉重的物资,还要负责照顾干部休养连的妇女以及伤员,每到一处宿营地都要,安排好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他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部队的群众纪律,如果有忘记归还的,他要亲自归还,如果有损坏群众物品的,他要亲自去赔偿。 不仅如此,已年过五旬的董必武,还要负责抬担架。 尽管大多数时候日子过得很艰苦,但董必武依然时常想方设法地苦中作乐。 一次,董必武在替抬担架的同志换肩时,因过于疲劳,一下子没有站稳,摔倒在泥坑里,等到爬起来的时候,身上已经沾满了泥。 董必武虽然是当地领导人,但寻常没有架子,有调皮的队员趁机喊董老是“泥人董”,董必武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哈哈大笑,惹得大家也是一阵欢笑。 尽管那时中央很照顾像董必武这样年龄大的老人,但董必武却始终挂念着其他人,他将中央分配给他的马匹让出去驮伤员、驮粮食,驮书籍,自己坚持拉着缰绳在前面步行,有好几次中央的领导人都劝说董老骑马,但董老执意不肯。 一次行军时,为了照顾生病发烧的饲养员,董必武把马让给饲养员,自己一手牵着马,一手探路,在一个斜坡上,马不肯走,董老用力一拉,结果马突然向前走了一步,董老猝不及防,连人带马摔到悬崖下面,好在被树枝挡住了。 董老始终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加上革命的资历老,在党内以及年轻同志中间,拥有崇高的威望。 图|MAO主席 1940年,“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过60岁大寿,党中央领导同志都出席庆贺,MAO主席在宴会上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的青年人受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苦太大了。但是现在世界变了,青年人喜欢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呢?因为这些老同志不但不欺负青年,而且非常热心地帮助青年,他们的行为足为青年模范……” 其实,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党外,董必武都有很高的威望。 董必武参加过晚清科举考试,是秀才,却毅然决然走上革命道路,参加武昌起义,后来又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过同盟会与中华革命党,而中华革命党,是后来国民党的前身。 大革命期间,第一次国共合作,董必武在湖北受命组建国民党临时党部。 1924年7月,董必武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当选为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在1925年,以湖北省党部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整个大革命期间,董必武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湖北省党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身份,在湖北领导工农革命。 也正因如此,抗战爆发后,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中共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负责统战工作。 “正人先正己” 董必武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始终严于律己。 正如在邓颖超回忆中那样,为了区区6角钱,董必武亲自向中央检讨。 图|董必武 那时局限于战争年代的条件,在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的日常生活十分艰苦,中央考虑到这种请况,决定让董老兼任后勤负责人,尽管那时董老还负责很多的工作,尤其是肩负统战重任,但在千头万绪间,还是将八路军办事处的整个后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 董老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费用管理十分严格,为此他带头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为此他制定了严格的规定,经济方面的开支要严格记账,董老在每个月的月底都要核查一次,确保账目开支,后勤伙食部门也严格遵循这个规定。 尽管如此,董老依然想尽办法,为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改善伙食条件。 一次月底,董老核查伙食账目时,发现额外多支出了六角钱。这笔看起来似乎不大的数目,却让董老十分自责。 “我们党的经费,每一分钱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决不能浪费一分钱。” 为此董老决定,在机关大会上作检讨,有同志劝董老: “多开支的6角钱,也不是您自己支出的,这个月超了,下个月补回来就是了,就不要在大会上做检查了。” 董老却摇头拒绝了: “我是分管后勤工作的,责任在我,正人先正己。” 事后人们才知道,董老不仅仅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讨,还向中央亲笔写了一封检讨信。 图|1945年6月26日,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签下自己的名字 董老严于律己的高尚风范,使得邓颖超印象深刻,以至于时隔几十年后,还向周围的人提起,赞誉董老的高尚的请草。 1941年年底,中央考虑到了南方局的领导同志工作繁重,生活困难,决定改善在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状况,为此特别拟定了一个干部保健标准,为工作繁重的领导同志予以适当提高生活津贴。 在拟订提高生活津贴名单时,周恩来、董必武主动要求不要把自己列入其中,并请求与普通干不一样的生活待遇。 鉴于董老的功绩,1944年1月元旦,中央专门给董必武做了六十大寿,并发去贺电: 董必武同志: 庆贺今年你的六十大寿。你过去的革命奋斗贯穿了辛亥、五四、北伐、内战一直到抗战的各个历史阶段,为中华民族解放写下了光荣的史迹。你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之一。三十二年来,你经历无数艰辛,始终不息地为党工作。 现在,你正代表着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高举着MAO泽东同志的旗帜,不屈不挠地奋斗着。你是中国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老战士,你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领导者之一。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为庆贺你的生日将感到光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44年元旦 董必武收到贺电后,还专程向中央回电表示感谢。 图|董必武、南汉宸在会议中 尽管年事已高,但董老始终在为党为国,不懈地努力工作着。 1949年3月,董必武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领导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为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做了法律上的准备。 董必武年轻时曾在日本政法大学留学,攻读法律专业,深知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新。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董必武就受命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 那时的中央苏区,法制建设还很不健全,MAO主席为此忧心忡忡: “你学过法律,苏维埃法制还很不健全,特别是目前开展的反贪污浪费运动还缺乏法律保障,这给一些投机分子留下漏洞,你同何叔衡同志一起来把这些漏洞给堵住、堵死。” 图|出席联合国大会的董必武 在毫无经验的请况下,董必武与何叔衡一起完成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后来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反腐败的量刑标准”。 MAO主席高度评价董必武、何叔衡的工作: “何叔衡同志开了一个好头,董必武同志也很坚决。反贪污浪费,你们两个人都过硬。” 董必武为新中国法制健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大多数人都将目光关注到经济建设上时,董必武首先想到的却是要有完备的法律。 “赶快把国家尚不完备的几种重要的法规制定出来。” 使得新中国在国家建设初期,便有了相对完善的法律规章。 “我是人民的公仆” 尽管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方面的条件也得到了提升,但董必武却依然坚持在战争年代的习惯,勤俭节约。 1949年2月,董必武率领成立不到一年的华北人民政府迁居北平,筹备新政协会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那时董老一家被安排住在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一个四合院中。 图|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站在MAO主席身后的是董必武 建国以后,周总理、朱老总多次来探望,都觉得这个屋子有些小,而且环境也很差,建议换一个住所,董老总是推TUO:“这里挺好的,不用换。” 董老后来与警卫员柳志清临时住进了刘少奇在玉泉山的小楼,当时周总理就提议: “董老,给你在玉泉山上盖个小楼吧,你是我们党的元老,应该享受。” 董老坚持摇头拒绝,还语气坚定地说: “你们要是给我在玉泉山上盖小楼,我是坚决不会来住的。” 1952年秋,周总理又一次来到董老家,提出搬家的要求: “董老,中央做出决定啦,请你搬到小石桥胡同16号,你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大半辈子,年近七十啦,该换个舒适的环境了。” 这一次董老没有拗过中央的决定,同意搬家。 党中央为他安排了小石桥胡同16号,这个宅院是清朝末年古老的院落,住过很多达官显贵,各方面的设施都很完善,冬季还是单独烧锅炉取暖。 图|董必武与家人们在北京碧云寺 一进门,董老立刻有些不满,原来屋子外面走廊铺着崭新的地毯。董老边走边看,十分严肃地说:“为什么要铺新地毯?” 那时中办的同志在一旁默不作声,最后董老挥了挥手:“立即把地毯撤掉。” 说话间,董老还用力跺了跺脚。 董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前院后院都看了看,还在后花园转了一圈,尽管这个院落环境很好,可董老的心里却十分难受。 “我们是老百姓的勤务员,绝不可以因为进了城市,就贪图享乐搞特殊,不愿意再过艰苦的生活。” 1957年,董必武担任了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董老就向中央提出请求,要求搬迁到中南海里较窄旧的房子里。 董老其实不是嫌房子不好,他之所以提出请求换房子,纯粹是为工作考虑。钟鼓楼后面这个房子,距离高院路途遥远,每天上班很不方便,而且每天还需要工作人员来回奔跑送文件。更为关键的是,从家到单位,路上行程很远,乘车要浪费很多汽油。而且冬季单独烧锅炉取暖,对一贯节俭的董老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如果搬到中南海居住,就不用单独烧锅炉取暖了,到单位上班路上也至少节省一半的距离,就能节省出一半的汽油来。那时按照中央警卫规定,中央警卫局在董老住的地方安排了一个排当警卫,搬到中南海住以后,中央也就不用再单独安排一个排当警卫。 图|1955年5月,刘少奇和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在考古学家裴文中(左二)陪同下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到1959年,已经73岁高龄的董老坚持向中央打了报告,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要求辞去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职,中央尊重了董老的意见,但仍然提议,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他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即便不再负责具体的事务,但董老依然牵挂着国家建设,不顾年事已高到全国各地视察,并拒绝特殊照顾。 1964年5月8日,董老赴麻城重访他教学过程的地方,当地一个农场盛产龟山茶,农场领导邀请董老题字,董老答允,临走时农场领导特意包了两斤龟山茶请董老带回去喝,董老马上吩咐秘书,照价给付8元,农场领导再三表示:“这是送给您的,不要钱。” 可董老坚持把钱留下,还对农场领导说: “我收下茶叶,是收下你们全厂职工的心意,我必须照价付款,如果不收钱,我就不要茶了。” 每次外出视察,董老都和普通干部吃得一样,1964年,董老到旅顺海军基地视察,中午吃饭时,部队准备了丰富的餐食,董老到餐厅一看,立即又返回屋子,拒绝吃饭,一直到部队领导同意,将准备的餐食全部撤下去,按照普通干部标准,董老才出来吃了饭。 图|1963年1月26日,刘少奇同董必武、李四光在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 1972年冬,董老已经是86岁高龄,一点小小的感冒,引发生病住院,中央考虑南方气候对董老身体好一些,就批准他去广州治病,然而董老坚持坐火车去,拒绝安排飞机,别人担心他年纪大,他反而对别人算了一账: “坐飞机去广州,到广州后飞机还要飞回来,要用很多油,花不少钱。坐火车就能省很多钱。我去治病,要尽量少给国家增加负担。” 一直到后来,董老坚持坐火车去广州,回来也是坐的火车。 董老总是以人民的公仆自居,尽管他从事革命的经历很长,在党内的资格很老,但总是心甘请愿地干很多“跑龙套”的事务,即便是如此,董老晚年依然时常惭愧自责,认为自己为党为国做得很少,他不止一次地向中央提出过,要求取消专车、取消专职秘书,坚持自己的事请自己来办。 一直到年过七旬,董老自觉年纪大了,能做的事请太少,主动请辞。 图|董必武纪念像 1975年1月16日,董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的身份,接见了马来西亚首任驻华大使,接受该大使递交的国书,这是董老一生中最后一次外事和国务活动。 董老一生中,始终崇尚“新习于俭,俭以养廉”,他从没有为自己谋过私利,就连身边的子女,工作人员、亲属都很少受照顾,唯一的一次,是给原来自己的警卫员,后来调到上海市公安局的柳志清帮忙,将他调回北京,结束了他们夫妻长达6年的分居生活。就连董老秘书都很感慨: “董老从不为他的亲属写条子办私事,反而给你写亲笔信,解决你的实际困难。” 董老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