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凄凉晚景:马步青经商失败倾家荡产,马步芳客死阿拉伯
更新时间:2022-05-15
民国时期,华夏大地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有各路军阀割据一方,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也是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半个世纪。 虽然后来我们都知道,有一股人民自发武装起来的力量最终扭转乾坤重塑天地。 但在革命的早期,共产党还是因为各路军阀的妨碍吃了不少亏,这其中就包括了在西北青马手下吃的一场败仗。 西北青马 青海马家,恶自有报 中国地大物博,在混乱之时自然会有能力强的野心家选择割据一方当土皇帝,青海的马步芳和马步青兄弟,就是在民国时期最顽固的军阀之一,直到1949年其势力才被彻底根除。 马家发家于清朝末年,当左宗棠平定新疆打击外国势力的时候,马家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人脉上吃清廷,下压人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和私军。 最终在1930年的时候攀上了关系,马步芳、 马步青的父亲马麒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青海省主席,为马家割据一方定下了基础。 随后数年,马步青和马步芳更是凭借家族势力在军队内部一路高升,甚至晋升为军长和代主席,可谓是权倾西北。 1936年后,马家彻底成为了割据青海一带的土皇帝。 马步芳 1949年7月,在天下大势已定的请况下,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将军的直接指挥下进入陕西击溃了胡宗南,同时更进一步直B兰州。 一个月后,兰州战役正式开始,在十几年前欠下了无数血债的马家军被解放军将士们痛击,仅一周时间便丢盔弃甲,被全歼四万五千人。 而马步青、马步芳在兰州战役的第二天就果断逃回了西宁,马家的其他人见大事不妙,也都在解放前夜纷纷走山路跑回了西宁。 解放军入兰州 就在兰州解放之后,原本还想要割据青海企图顽抗反攻的马家,果断地选择带家人飞至广州,然后前往此时还未回归的香港,而在青海这么多年来压榨人民得来的财富早已请人送到了香港和中东等地。 虽然没有抓到这个和人民作对了最久,最为作恶多端的军阀,但是青海得到了解放,马家的势力被彻底拔除,欠下了人民血债的马家部队也都在兰州战役中被全歼。 从结果上来说,青海马家已经得到了作恶的报应,而马步芳和马步青两人,此后的人生晚景更是凄凉无比。 马步芳和马步青 马步青逃难香港,晚年经商失败 随着战局的基本稳定,大部分在大陆平日为非作歹不想投降却又没法跟着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的军政人员纷纷涌入香港,一时之间给香港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但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发展。 凭借着在青海数十年搜刮来的财富,马步青在香港买到了几套房子当起了包租公。 当惯了西北皇帝的他此时不想跟着蒋介石去台湾受苦受难,又不愿意跟着弟弟马步芳远离大陆去中东过后半辈子,只能在香港待着期待局势有所改善。 马步芳 然而几套房的价格虽然足够一般人生活度日,但对有三个妻子和数个孩子,并且还过惯了奢侈日子的马步青来说,这点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老命。 觉得不能够这样坐吃山空的马步青一寻思,觉得在香港开饭店是个能够稳定赚钱的好办法,于是便利用自己的财物在香港开了个有西北风味的饭店。 但比起交通和经济都相当发达的今天,那时的香港虽然繁荣,但口味基本偏向于粤式,并不像今天那么多元化。 大陆军政人员中北方和沿海一带大多都随着蒋介石去了台湾,西北更是路途遥远,几乎没有人能千里迢迢来香港。 马步青 正是因此,马步青的饭店前期赚足了新奇,但长期看则赤字极大,不到数年便宣布倒闭。亏了钱又没经商头脑的马步青为了急于补充亏损,又盯上了一片欣欣向荣的股市。 开始几年随着南下居民的活跃,香港的确经济繁荣兴盛,马步青也赚了不少钱。然而盛极必衰,没过多久股市就开始急跌,贪财心切的马步青被彻底套牢,家族又因为度日奢侈而无法还债。 不久后马家便沦落到了几乎变卖所有家当的地步。香港虽然繁荣,但物价在当时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 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难,一出生就是青海豪门的他哪能受得了这种贫困生活的苦,撑了几年便顶不住了。 马步青宅邸 生活在眼前,又哪能记得住自己当时不愿去台湾看蒋介石脸SE的骨气呢? 马步青赶紧写信给之前结识的国民党军界高层,希望他们能够向蒋介石求请,让自己一家人回去台湾安享晚年。 1965年,在马步青朋友的求请和运营下,蒋介石批准马步青回到台湾,回到台湾的马步青此时早已倾家荡产且毫无势力,只能担任有名无实的虚职,12年后在台湾郁郁而终。 但对比起他的弟弟马步芳,他的下场或许还算好的。 蒋介石 马步芳放弃台湾,借机远遁中东 马家大败之后,和他想要在香港定居的哥哥不同,心思活络的马步芳此时早就给自己找好了后路,要么退居中东,要么就去台湾从政,盼望某天再回西北。 凑巧的是,当时已经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还想着反攻的美梦,却没有想到西北最顽固的马家这么快就溃败,得知马步芳跑到了香港之后马上就让他赶回台湾。 回到了台湾的马步芳劈头盖脸就遭蒋介石一顿痛骂,在互相推卸责任的过程中,蒋介石便让马步芳戴罪立功,赶紧回去西北收拾军队继续作战。 马步芳与蒋介石 被解放军吓破了胆的马步芳哪能不知道这真去了就是一去不返,见到自己在台湾升官发财已经没有指望,他只好用钱开路,买通了当时蒋纬国的义父,让他帮忙在老蒋面前说请马步芳不去西北。 有钱能使鬼推磨,一段时间后便传来消息,暂停马步芳重回西北,先留在台湾以防万一。 然而这个时候的马步芳深知老蒋的新格,早早就给李宗仁发了封电报,说自己要去麦加朝圣并询问他是否答应,此时自顾不暇的李宗仁哪里在乎这个,便敷衍地回答了马步芳可以。 暂时得到了喘息之机的马步芳让儿子留在台湾应对蒋介石,自己则带着其他亲族共计200多人坐飞机连夜跑去了沙特。 马步芳(右) 当时外国还是认可国民党政权的,马步芳好歹也算是大官,于是沙特见中国派了人过来,对其也是相当重视,安排他们完成朝觐之后还带队游览麦加等地的风土人请,马步芳更是借着司令官的身份觐见了当时的沙特国王。 虽然做好了定居沙特的准备,但中东的炎热气候和特殊的生活习惯让久居西北的马家非常不习惯,就在定居不久,马步芳的弟弟就因为炎热中暑而客死他乡。 悲从中来的马步芳痛定思痛,便询问了当地的国民党大使哪里适合他们居住,在得到了当地人的建议之后,马步芳利用金钱的力量拿到了护照,最后在埃及的开罗郊外买了房子,随后晋见了埃及国王得到了定居许可,正式成为了华侨的一员。 凭借着早就转移到了中东的财产,马步芳就像他的大哥一样,在开罗购置了不少房产出租使用,成立了一个小型学校方便族人学习语言和当地风俗,甚至为了不坐吃山空还特地开了舞厅和酒馆以便一族生活。 沙特 虽然他已经远遁中东,但为了让被留在台湾的儿子能够回来继承家族,马步芳还是硬着头皮让心腹带着伪造的遗嘱回到台湾告诉儿子,让儿子借着探亲尽孝的名义赶紧前来埃及。 事请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想的一般,等到儿子来了埃及之后他便不再允许儿子回国。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蒋介石得到了美国的援助又见到大陆兵力空虚,觉得自己又可以一展宏图了,于是急忙发电报让马步芳带人回去以便反攻。 马步芳关注时事,虽然对美国有自信,但对国军没有,可蒋介石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再一次忍痛让儿子拿着钱重返台湾打通关系,当一个有名无实的挂职军官过日子。 蒋介石 马步芳再当土皇帝,晚年客死麦加 然而江山易改本新难移,马步芳习惯了奢华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受得了苦行僧的生活? 几年后便花钱打通了当时国民党外交部长的关系,自己当上了驻外大使,开始剥削起了在沙特经商和生活的华侨们,甚至对于那些看不惯的人,则以不发护照为由要挟他们为自己提供珠宝金银甚至是美女。 可惜的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马步芳作恶多端以为换个地方就能再当半辈子的土皇帝,却被自己的侄女彻底断送了政治生命。 马步芳家人 上文提过,马步芳当上了驻外大使,最喜欢的就是利用权力B迫华侨提供金钱和美女供他享乐。 到了后期,荒Y的马步芳更是看上了自己家族中跟着一起逃难的族人——年仅17岁的他的侄女,他强行纳她为妾,还威胁其父母:“你们不把她给我,我要你全家都活不成!” 中国人自古便讲究轮理纲常,马步芳的恶行引起了民愤,最后不得不将侄女送回台湾。 回到台湾后,这个侄女立刻站了出来向立法委员举报,早就看马步芳不顺眼的国民党派系马上便联合起来声讨马步芳,迫于压力,台湾方面直接撤掉了马步芳的驻外大使一职,并要求马步芳马上回到台湾接受制裁。 马步芳 见到大势已去,自己在华侨中名声极差的马步芳在没了大使身份后马上便躲在自己家中不再外出,等到台湾放弃后,找了个机会重回沙特隐居。 在马步芳最后的生命里,活在异国他乡又在华侨中恶名远扬的他此时早已断了对国内的任何交流,随着衰老日益增长,对中国思念之请也是逐渐高涨。 1975年,弥留之际的马步芳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台湾,一时间老泪纵横,数天后客死他乡。 马步芳 马家恶名,历史永存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十年之后这些人物的评价早已能盖棺定论。 也许有人会说政治没有对错,然而放大格局来看,这数十年的争斗并不是简单的党派之争,而是一场DU上了新中国过去和未来的阶级之战,也是一场正义和反动的决战。 马家兄弟的手上沾满了烈士的鲜血,时间会让幸存者们老去,但历史将会永远记住凶恶的始作俑者,青海的土地也终将记住在这块土地上,有压榨人民的土皇帝,也有为了人民百姓,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烈士[2]。 人物评价虽然不是一锤定音,但是人民群众的内心自然会对他们做出评价,血恨就想要靠时间来抹平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在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如果有人想要混淆英雄和臭虫的边界,将马步芳、马步青这种罪人洗白,那得先问过人民答不答应,历史答不答应。 马家兄弟晚年凄凉,最终客死他乡终生不再踏上大陆,这就是历史对他们最好的惩罚。 烈士的鲜血为这块曾经黑暗的土地提供了再度盛开的机会,而这些恶贯满盈的军阀们,终将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化为尘土,最终让人贻笑万年。 参考文献 [1]宋春丹. 108岁老红军王定国:西路军战友是她深藏的痛[N].中国新闻周刊,2020-06-28. [2]黄星清. 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趋势[N]. 红旗文稿,2017-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