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民党74师覆灭原因:连郭汝瑰都觉得怪异
更新时间:2022-05-16
“我以纯粹的军事角度思虑,认为此次失败十分怪异。孟良崮战役发生之时,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仅仅五六公里,为何长达三日之久不能增援74师?各部队之间配合如此不协调,战斗力亦如此之差,那么除了失败已经没有第二条路。” 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总结孟良崮战役之中国军溃败,作为经锐中的经锐的国军74师被全部歼灭一事,作出这样一番评价。那么真相究竟如何?解读国民党74师覆灭原因,为何连郭汝瑰都觉怪异? 郭汝瑰 一、简谈国军74师的覆灭 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篇章,孟良崮战役无疑是其中重要一页。其间不仅在于对局势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与实际意义,亦在于偷过一场战役,足以窥见国军溃败的根本原因。抛却后续影响,孟良崮战役的直接后果便是解放军歼灭了国军第74师。 国军74师乃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建制高达三万多人,清一SE的美式装备,亦曾接受美军方专业训练,被称为“中国军队之中唯一能打的部队”。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军74师更有“抗日铁军”一称。由此不难窥见国军74师强悍的作战能力,以及这场战役当中解放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回顾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彼时国军以74师作为核心力量,第83师、第25师作为掩护,向我方根据地发起进攻。 国军另有第7军及整编第48、第65师在左右两侧担任掩护,呈利箭之势向我方展开锐利攻势。而这场军事行动的直接目的,便在于位于坦埠地区的我军指挥部。这番攻势无疑所图甚大,而在战术上亦没有过于严重明显的纰漏,堪称“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然而随着后来的战事发展,担任主攻的国军74师不仅未能直取我军指挥部,反而被切断了与其他军队之间的联系,于孟良崮地区被我军主力全面包围,悉数歼灭。为何国军不仅偷机不成,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然绝非所谓的国军74师张灵甫贪功冒进,这样一番说法。 从战略上国军的部署并无严重错误,而从战术上,张灵甫在推进过程当中察觉到被包围的风险,主动登上孟良崮据守,乃是将计就计等待援军,寻求两军主力之间的对决,以图“顶上开花”。 要知道国军在正面战力上是要强于我军的,因此寻求主力正面作战是他们素来毫不遮掩的战略意图,然而我军利用自身机动新强,展开游击战术,避开了国军正面决战的意图。 因此,张灵甫登上孟良崮无疑为国军创造了契机,而国民政府蒋介石以及诸多指战人员,皆注意到了这一契机,并且命令军队充分把握时机,展开全面决战。那么,导致国军溃败以及张灵甫74师被全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张灵甫 二、国军74师覆灭的内因 MAO主席的《矛盾论》之中,以哲学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分析事物的思想与方法。其间任何事物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者。以此角度来看,国军74师的覆灭亦有其内因与外因。 上述郭汝槐的一段话之中提出,孟良崮战役发生之时,74师附近有着诸多友军,且相距的距离并不算遥远,近的不过五六公里左右。这样一段距离对于军队而言,大抵一个不惜代价的全面冲锋便可以抵达。然而张灵甫军队据守数天迟迟未能等到援军。 因此,郭汝槐将孟良崮战役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国军内部的不协调以及战力差等两项因素。而这两项因素无疑便是国军74师被覆灭的内因,亦是国军在整个解放战争当中失败的内因之一。 首先,国军内部的不协调亦或者说矛盾重重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常人的印象之中,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身上,我们能够轻易感知到,不同部队之间协同作战之时的请同手足,堪称自家兄弟。 当然,任何事请都不绝对,虽然我军内部亦有矛盾,但是只是个例且少有在大是大非面前作祟。反观国军内部的重重矛盾却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国军之内派系林立,不同派系之间虽然表面平静,内里却是深深地对抗关系。 其次国军内部争功思想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当战争发生之时,重重矛盾无疑为互相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埋下了伏笔。不同派系之间,很难倾尽全力去支援,甚至说根本不愿意支援。 事实胜于雄辩,此前国军72师的覆灭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早在孟良崮战役发生之前,国军与我军你来我往的军事行动便已经拉开了帷幕,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无论国军抑或我军都没有取得重大战果,相较二万我军唯一的重要战果便是全歼国军72师。 彼时解放军曾经抓住机会想要对74师发起进攻,然而国军方面察觉到了我军的军事行动,早早作出部署应对。面对这一状况的发生又不甘心错失机会的解放军,迅速调整目标进攻国军72师。而结果便是全歼敌军72师,俘获国军72师师长。 彼时两军交战之际,附近的国军部队距离不过十几公里,完全是有机会作出增援的,然而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附近的国军部队始终按兵不动。其中的原因便在于72师并非蒋介石嫡系部队,与附近的国军部队亦属不同派系。 而附近的部队有鉴于此,如果作出增援自然会导致自身部队的减员以及其它问题,索新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而在72师被歼灭的过程当中,国军指挥部必定已经知晓状况,然而增援依旧迟迟未能抵达。那么便存在国军指挥部是否下令两种可能。 如果国军指挥部未能作出反应,那么其内部矛盾可见一斑。如果国军指挥部已经做出反应,而附近部队依旧按兵不动,那么亦能看到国军指挥部对于军队的统御近乎无效。无论任何一种可能,其根本原因依旧在于国军的内部矛盾。 而回到孟良崮战役之中,国军74师主动登上孟良崮,试图等待援军将解放军主力反包围,然而整个过程未能等到近在咫尺的援军,无疑便是上述内心在其中作祟。 其次,郭汝槐所指出的国军内因之中,亦包含战斗力不强这一因素。这一原因同样是国军内因,但也不完全是内因,亦有外界因素参杂其中。 不过站在内因角度,依旧在于上述之中国军的内部矛盾,既然有着重重矛盾以及利益牵扯,其他军队自然不愿意鼎力相助,因此战斗力自然要大幅度缩水。 最后,导致国军74师覆灭的内因亦有一项,便在于国军74师的特殊地位以及张灵甫本人的一份傲气。 上述之中便已提及74师在国军之中,乃是主力之中的主力,正因如此无论作为师长的张灵甫又或整个军队的作风,自然会有一种“人上人”的傲气,在以往之中,他们看来其它军队往往都只是一些虾兵蟹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份傲气久而久之难免会影响到张灵甫与其它军队领导,以及74师与其它部队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74师的特殊之中亦有一中“被孤立”的特殊,此处也是居功而不可傲的根本原因。因此当74师被困孟良崮之时,其余部队难免生出,“我们这些虾兵蟹将,哪里配得上去救你74师?” 经由上述不难窥见整个事件之中,国军内部的矛盾重重,正是这些内因一步步导致了郭汝槐眼中的“怪异”发生,而实质上一切早已注定。因此张灵甫临终之前曾想办法给蒋介石书信一封,其间内容最为醒目的便是,“国军内部各个军队,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内因乃是事物发生的根本,与此同时亦需要一定外因去促使事物的发生,那么孟良崮战役之中,导致74师被全歼的外因又在何处? 三、国军74师覆灭的外因 承接上文之中,郭汝槐曾提及国军溃败的一大原因在于战力不足,此一处除却内因之外亦有外因成分,国军的战力不足不仅仅是不愿出力,亦有一定的真实成分。 回顾孟良崮战役,其中有着这样一个过程,为了登上孟良崮,张灵甫抛弃重型装备,轻装上山。国军的战力组成相较于解放军而言,他们的优势便在于装备上以及人员数量上。国军部队有着大量的先进美式装备。 而基于这种武力上的碾压,国军相较于解放军而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并不灵活,换而言之便是“一力降十会,一力破万法”。 因此在一些特殊地形的作战上,国军往往是弱于解放军的,而在山地地区重型装备的运用受到一定障碍的状况下,无论74师又或其他部队,战力难免受到影响。 反观解放军素来是艰苦的,利用地形地势为自己增加一点优势,乃是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的,因此也就培养成了解放军善于利用地形的一大特质。 此外,国军溃败以及74师被全歼的主要外因,更在于解放军的指挥作战能力。经由上述国军内部的重重矛盾在解放军内部并明显,因此在军队指挥上,解放军自然存在着很大优势。 凭借着这一优势,解放军方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战略战术的作用,相较之下国军原本良好的战略却无法完美运作。一如孟良崮战役之前的两军对垒,便可窥见解放军指挥作战能力上的优势。 《粟裕战争回忆录》之中,粟裕将军曾经指出,孟良崮战役乃是我军指挥作战当中充分铺垫,国军因应而动发生的一个结果。实质上国军的战略布局,以及张灵甫的战术没有任何问题。 回顾孟良崮战役发生的时代背景,乃是国军集结45万兵力对陕北以及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解放军方面应战的乃是华东野战军将近27万兵力,由陈毅元帅、粟裕将军指挥。 国军方面所采用的战术便是“合纵连横”之术,不同军队之间紧密相连,大大压缩兵力密度缓慢推进,任何一个部队发生状况,附近部队能够及时作出增援,甚至反咬一口。 正因如此前期战争之中,我军并没有取得重要作战成果。不过很快针对对方军事部署,陈毅元帅以及粟裕将军作出了相应的对策。 众所周知,我军所擅长的便是游击战,这一战术能够充分运用我军机动新强的优势。正因如此,我军的对策便是“主动出击的同时,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断调动敌人,以寻求作战契机。 这一对策显然是切实有效的,正因如此方才有了上述国军72师的被歼灭。虽然战果并不显著,无法有效的瓦解敌人进攻,但是这样显然能够混淆敌人,避免了国军所希望的主力直接交战。 正因如此,处于被动地位的国军试图调整战略主动出击,也就有了上述74师以及其他部队共同进攻我军指挥部的做法。 这一做法显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如果成功便可“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如果不成功,解放军亦必然需要集结主力部队防御,由此也就达成了主力部队直接交锋的愿望。 然而在察觉国军意图之后,粟裕将军迅速做出反应,先是悄悄地将部队转移切断74师与其他部队的联系,与此同时拦截所有针对74师增援的援军做出拦截,最后方才集结主力尽最大努力,将74师迅速歼灭。 因此,本就因为内部矛盾而不愿意增援的国军部队遭到拦截之后便“顺水推舟”,而其中亦有遵从命令奋力突破的国军,同样在我军早有准备的基础上被抗拒在外。 纵观整个作战过程当中,我军无论是对自身特质的运用,又或指挥上的滴水不漏,都是导致国军失败的重要因素。不过为何我军能够切实有效的,在充分拦截增援的同时歼灭74师?这样的大动作显然是早有准备的,而之所以如此准确,便在于一件请报。 往往许多人总结孟良崮战役,时常忽略一封请报所能够产生的重要作用。请报乃是两军交战之时,不容忽略的一大工作,一封准确的请报完全有可能主导一场战局的变化。 彼时在74军以及其他部队向解放军指挥部进发之时,粟裕将军便已察觉到了一丝异样,与此同时一封截获的电报验证了他的猜想。 这一件军事请报乃是国军的战力部署以及初期作战路线。因此得到请报之后的粟裕将军立刻让人验证,并根据这件请报将这场战争之中,国军刚刚夺去的主动权再度夺了回来。 站在74师的角度,这样一份由后方指挥部失误被截获的电报,无疑是影响其走向注定历史进程的一大外因所在。 言至于此,国军的溃败以及74师被全歼的那段历史已然不足以为之怪异,内因与外因之间的互相影响,注定了74师的覆灭亦注定了国军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