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永乐敕谕》与《郑和行香碑》

在泉州伊斯兰教史迹中,有两块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24年)留存下来的碑刻。一块是嵌在清净寺内的《永乐敕谕》,另一块是立于灵山圣墓的《郑和行香碑》。这两块碑刻与元末明初的泉州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永乐敕谕》是以大明永乐皇帝的名义,昭示所有“官员军民人等”,对伊斯兰教徒“毋得慢侮欺凌”,并且敕示:“敢有慢侮欺凌者,罪之!”为什么在宋元时代与泉州人民长期友好相处的伊斯兰教徒,在入明以后,需要由皇帝以“敕谕”的形式加以保护呢?这是因为,元朝末年,泉州发生了“亦思法杭兵乱”和“反SE目风潮”,许多伊斯兰教徒受到斥逐,伊斯兰教寺亦惨遭破坏。入明以后,泉州的排外风潮和对SE目人的积恨,尚未完全平息。留在泉州的伊斯兰教徒,处境很坏,岌岌可危。为了消除这种不利于明朝的影响,显示中国的强大与文明,才有这个敕谕的出现。所以,这块碑刻虽然只有百字左右,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影响深远的一大盛事。郑和受明成祖的派遣,七下西洋,其原因之一,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为了寻找被他赶走的惠帝,以消除心腹之患,所以派郑和到西洋去查访。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主要的,则是明朝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招徕更多的外国朝贡者。

因为,明朝初年,朝廷一改宋元以来的自由贸易制度,实行了新的朝贡贸易制度。他们以接受外国朝贡为莫大荣耀,一些来贡者往往得到朝廷的盛请款待和赏赐,甚至花费比贡物更多的钱财也在所不惜。泉州港当时算是开放的,但政府仅许与琉球贸易,其他来客就大多是贡使了。

郑和下西洋有没有来过泉州,史书没有明载。但从灵山圣墓的行香碑看,却是他来过泉州的有力证据。为什么郑和在下西洋之前,要到灵山圣墓行香,“望圣灵庇佑”呢?这是因为,郑和是回族人,是个十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所以这块碑刻的可信新是很强的。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话说泉州》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 上一篇:中国抗战14年灭45万鬼子,苏联6天灭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