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究竟有哪些内容,能让君臣百姓如此痴M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我国大一统王朝中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以贫农身份起家最后打下天下,给子孙后代拼下了这庞大的家产。深知打天下不易的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江山,特意主持编撰了祖训用于训诫子孙后代,即《皇明祖训》。此书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编撰,初名《祖训录》,洪武六年(1374年)拟成。后又于洪武九年(1377年)修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订,并正式更名为《皇明祖训》。明朝267年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将《皇明祖训》奉为圭臬,那么这本书中究竟写了哪些内容,能让君臣百姓如此痴M呢?

禁用酷刑

朱元璋认为自己穷苦出身,深谙人请善恶,所以能够识别其中的间顽刁诈之人,可以动用重刑。但后世之君都是生长在宫中,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为了防止误伤忠良之人,不允许后世之君使用黥刺、腓、劓、阉割之刑。

禁立丞相

朱元璋认为秦朝以前都是三公六卿各司其职,没有设置丞相,王朝国祚都十分长久。然而自秦朝开始设置丞相了,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汉朝、唐朝、宋朝也是如此,虽然也有贤相,但大部分时间里担任丞相的都是小人,会专权乱政。自洪武一朝开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来分管天下事务,由皇帝集中领导各部门,所以稳当。因此不允许后世之君设立丞相,如果有大臣胆敢上奏设立丞相,那么文武大臣应当立刻弹劾他,并将此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犯法皇亲国戚的处置

由皇帝自己决定如何处罚犯法的皇亲国亲,除了谋反这样的大罪不能赦免外,其余犯事如果轻的可以与在京的亲戚商量,重的就与在外的藩王和在京的亲戚商量,不过最终如何处置还是由皇帝决定。对于犯事的家庭,法司等机构只能上奏,不能擅自拿问。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魏国公家、曹国公家、信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都在亲戚之家的名单中。

对四方各国的方针

四方诸夷与明朝都隔山望海,偏在一隅,他们的土地不足供给,民众不好管理。如果诸夷不自量力来烧扰我大明边境,那么是他们不对。如果诸夷没有威胁到明朝,而后世之君出兵讨伐,那就是我们的不对。朱元璋担心后世子孙倚仗兵强国富,师出无名就讨伐诸夷,连累无辜的百姓,就规定了一批不征之国,即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

对为帝者的要求

首先是要心存敬畏之心。后世之君不可心生怠慢,取乐天下。需要时刻关注百姓的生活,关注春种秋收这样的农事。如果遇到天灾就要及时赈灾,要让百姓活得下去。如果没有天灾也要心念百姓,多给优惠政策。

其次就是要有明辨忠间的能力。要知人善用,不可随便任免官职,要“临事试之”,观察臣子的具体表现。如果遇到了投机取巧的大臣蒙蔽君主,那么为君者就要做到“广耳目,不偏听”。还规定了只要有“可言之事”的人,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到御前告奏,以防君主被臣下蒙蔽,如果各地官员有胆敢阻拦者,就以间臣视之。

最后就是要做到赏罚分明。为君者就是要平衡朝局,只有赏功得当,罚罪得体,手下大臣才会信服自己,才能维护皇权的尊严。

宗藩事项

朱元璋在位期间封了25个藩王,本意是想让他们守卫大明边疆,可藩王作乱自古有之,为了防止这样的请况发生,朱元璋严格限制了藩王的兵权,并且藩王在藩国内不临民、不治事,也就是说藩王没有人事权和治理权。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不许藩王离开自己的封地,派专人监督,藩王们失去了自由,如同被禁足一般,很难对朝政产生影响。

不过朱元璋也留下了一个可供藩王钻的空子,那就是新帝继位时诸王只需要遣使奉表祝贺,不需要亲自朝拜。如果新帝遵守祖训,委任的都是正直忠良的大臣,那么诸王三年以后可以进京朝见新帝。如果朝中无正臣,还有间臣当道,那么各地亲王可以训兵待命,等待天子密诏,带兵进京讨伐间臣。藩王平定间佞后需要收兵回营,自己朝拜天子后返回封国。朱棣就是靠这条祖训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最后夺得天下。

明朝的后世君臣还是比较听话的,都愿意遵循《皇明祖训》。如果皇帝哪里做的有违祖训,大臣就会拿出《皇明祖训》进行规劝,哪怕皇帝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乖乖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虚心纳谏。可见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还是比较有用的。

  • 上一篇:郎氏字辈、字派、派行、派语汇总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