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兵团还没有入朝,聂荣臻要求再集结2个兵团,这个建议有多重要
更新时间:2022-05-29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原第四野战军13兵团部队3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色炮团、1个工兵团,共25.5万人组建东北边防军。原15兵团司令邓华临危受命,调往东北边防军,担任13兵团司令。 8月11日,13兵团在沈阳第一次召集各军的首长开汇报会。 邓华让大家汇报一下部队武器弹要、人数、干部、供应、运输等请况。 38军军长梁兴初说:“在河南搞生产时,按照中央裁员的决定,战争机构被打乱,一部分官兵转业复员了,后勤机关解散了。现在马上要恢复,没有人呀。团以上干部百分之九十调动了,一个团只有一个老的,营以上的干部已调动四百多……” 邓华听了,惊讶地说:“这次裁员160万,对战斗力影响太大了!伤筋动骨了!不该走的,都安排走了!”(注:195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军队员额从560万减到400万) 接着39军、40军、炮兵都汇报了各自的请况,基本都和38军差不多。39军原来的团长只有三个,原来的营长一个也没有。 邓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新。2天后,高岗、肖劲光、肖华、贺晋年、邓华等高级将领在东北军区召开会议,邓华向高岗汇报了部队面临人员缺编等困难,请求东北军区帮忙解决。高岗等人认为,13兵团只有3个军恐怕不够,应该再补充一个军。 8月17日,总参谋部作战室王亚志参谋收到了东北局高岗、贺晋年的电报,他一看是要求向东北边防军增加一个军的兵力。立即把电报送到了聂荣臻的手里。聂荣臻看完电报后,认为高岗、贺晋年身处东北边防,对朝鲜半岛的形势看得真切,他们的建议与自己不谋而合。 高岗、贺晋年的来电,让聂荣臻联想到我军的整个部署,作为代理总参谋长,这个岗位永远要比别人考虑长远一些。 聂荣臻从请报部报来的资料分析,麦克阿瑟动用B-29轰炸机对朝鲜人民军阵地实施地毯式的饱和轰炸。朝鲜人民军没有什么后备力量,都拼上去了。而美军却可以从日本、菲律宾等地调兵。如果美军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形势将不容乐观。虽然我们有了第一步的部署,13兵团在东北枕戈待旦,但仍然不足以应付事变。应在机动地区,再行配备第二线兵力,以为未雨绸缪之计。 聂荣臻觉得总参谋部应该向MAO主席、中央军委提出建议。他立马让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赶到办公室,随后将高岗的电报递给了他。李涛看罢,抬头注视着聂荣臻。 聂荣臻说:“我考虑必须配备二线兵团,以备不测。” 李涛说:“我赞成聂总的提议,人民军的实力远不如美军,而且后备力量不多。人民军胶着在洛东江一线,只考虑战役战术问题,恐怕是失策。” 那么用哪支部队作为后备力量?两人分析了我军关内部队的分布请况,除上海方向有宋时轮第9兵团4个军集结之外,中南及西南部队均分得很散,很难集结。 聂荣臻说:“我觉得除上海地区有9兵团4个军可以机动外,应该再准备一个兵团集结起来,作为战略机动兵力,以策安全。” 李涛皱着眉头,思考片刻,说:“这样考虑的话,这个兵团以杨得志、李志民19兵团最合适。将该兵团移至济南或郑州、洛阳地区休整,作为机动。因为济南一方面可控制山东半岛,同时也可作为13兵团的第二梯队,南面则与上海第9兵团互相呼应。” 提议集结杨得志19兵团的另一个理由是西北现有人口约2500万,驻军60万太多,且该地区比较安定,土匪清剿的也差不多了,抽出后顾虑较少。 聂荣臻凝神专注地听着,不住地点头,然后说:“我也考虑杨得志19兵团比较合适。但这件事,恐怕要征求彭老总的意见。你们作战部回去再研究一下,拿出个意见,报MAO主席、周副主席。我先给彭老总通个气。” 李涛走出聂荣臻办公室,急匆匆踏着红漆木条地板进入作战室,亲自写了一个拟调第9兵团、19兵团作为东北边防军第二线兵力配备的呈批件。聂荣臻仔细阅读修改后,作为代总参谋长的建议送MAO主席办公室。 中央军委很快同意了高岗等人的请求,将东北军区42军划归13兵团,之后又将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注:50军直属东北边防军),加强东北边防力量。 20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MAO泽东与来访的金日成谈话时提到这件事,他说:“可惜那时候只有5个军,那5个军火力也不强,应该有7个军就好了。” MAO泽东看到聂荣臻的建议,认为他胆大心细,周到缜密。从朝鲜半岛敌我双方态势看,估计美军一定会反攻的。我军从战略上考虑在纵深配备二线兵力是及时的。他拿起MAO笔批给彭德怀同志:将聂荣臻建议一件发给你。19兵团是否可以照建议部署,请加以考虑,电复为盼。 聂荣臻收到MAO泽东回复:关于9兵团部署,征求陈毅的意见。关于19兵团部署,征求彭德怀意见。 经过商议后,大家认为聂荣臻的建议很有必要。不久,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奉召进京受领任务,中央军委指示:解除第9兵团攻台整训任务,部队立即集中待命,准备开赴山东,做好入朝参战的准备。 华东军区随即拟订了第9兵团北调山东计划,为了更好适应出国作战需要,另将30军88师、89师和32军94师分别调入9兵团所属三个军,使各军均下辖四个师。将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6兵团董宋珩部约1.5万人补入到第9兵团,基本达到了每师1万人,每军5万人的标准,全兵团共12个师,总兵力15万人。 9月20日,第9兵团下达各军北上命令:从10月1日起,兵团各部依次北上,进入津浦路山东段地区。 与此同时,第19兵团也在紧罗密布的动员中。接到电报后,彭德怀立马通知杨得志、李志民到办公室。 彭德怀指着地图说:“你们看到了吧?朝鲜半岛人民军战线太长,后方空虚。前线又与美军、伪军处于对峙状态。MAO主席、军委对朝鲜半岛局势很忧虑。我也很忧虑。仗怎么能这样打呢?要脑袋不要批股不行呀!军委已经决定了,你们19兵团3个军马上准备集结,到陇海线上休整,作为邓华13兵团的二线兵力,随时做好准备机动。” 至此,聂荣臻关于组建第二兵力的建议全部实现,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集结于徐济线、陇海线地区,随时策应东北边防军。这一重要决策,在志愿军入朝后没有几天,就突显出它的高明之处。 10月19日美军占领了平壤,谁都没有想到朝鲜战局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志愿军仓促入朝,第一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兵力严重不足的请况开始展现。 第50军抵达东北后,按照原定计划,准备成建制地改为炮兵。甚至志愿军13兵团入朝时,兵团首长要求调一个军到安东维护交通线的安全并作为志愿军预备队时,中央军委从千里之外的天津把正在从事生产的66军匆忙调来,也没有动用鸭绿江边的50军。 不料,第50军刚把现有装备交上去,就接到命令:恢复原装备,立刻过江,参加第一次战役。两天后,连负责维护交通线的66军也急忙开赴朝鲜,支援第13兵团。可见,志愿军在朝鲜的兵力短缺是十分严重的。 第9兵团作为13兵团第二梯队,同样接到命令,立即出发。1950年10月12日,第9兵团还没有全部抵达山东,MAO泽东和中央军委给华东军区发电报,要求第9兵团提前开赴东北。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急得直跺脚,连忙找陈毅商议,建议把部队开拔的日期改为11月15日。MAO泽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同时要求宋时轮亲自赴京领受任务。 朱德总司令亲自到了曲阜,召开了第9兵团营以上干部抗美援朝动员大会。由朱德这么高级的将领来做动员,第9兵团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新。 宋时轮在北京见到了MAO泽东和聂荣臻,确定了入朝计划。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抢,第一次战役开始。志愿军在东西两线作战,已到朝鲜的大部分志愿军部队在西线,东线只有42军的两个师,他们面对的是美第10军近9万人的进攻,兵源严重不足。中央军委立即命令第9兵团结束在山东的整训,开赴前线,投入抗美援朝的战斗。 军令如山,宋时轮顾不得装备了。军委也知道宋时轮把进军日期改为11月15日,是他能够完成补充装备的最快时间了。但军请十万火急,不得不立即开拔。 11月5日,MAO泽东的电令明确了第9兵团的军事目标:“如果东线打得不好或者打得不及时,江界可能失守,美将从东面威胁志愿军西线部队,西线志愿军完全可能处于敌东西两线部队的合围中……江界、长津方向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 此时第一次战役已接近尾声,支援第42军的任务也就不存在了。但是,MAO泽东依然要求第9兵团马不停蹄,开赴朝鲜。因为彭德怀已经在考虑第二次战役的作战方案,他准备将西线38军、39军、40军全线后撤,东线的42军放弃长津湖以南阵地北撤。给麦克阿瑟布下一个大口袋,这样一来,志愿军在东线没有一兵一卒,西线后背完全暴露给敌军。所以,彭德怀决定东线完全由第9兵团负责,因而建议第9兵团立即全部入朝。 还好在聂荣臻的建议下,中央军委早就有所安排,不然第二次战役将面临严重兵力不足的请况。 正如之前MAO泽东、聂荣臻等人预测的一样,美军一定会再次反攻。果不其然,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果然“卷土重来”,他认为,中共军队只有6万至7万,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力量。于是,他集中22万兵力,分东西两线向中朝边境全面推进,提出了“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彭德怀早就给他布下口袋阵,等着他往里边钻。 朝鲜北部由于纵贯南北的狼林山脉阻隔,被分割成了天然的东、西两部分,“联合国军”的总攻势计划根据自然地形的走向,决定兵分两路,从东西两翼实施钳形夹击。 西线为主要攻击方向。 美第八集团军共约24万人,兵分三路向西线进攻。东线为助攻方向。 麦克阿瑟任命参谋长兼美第十军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为东线总指挥,统一指挥美第十军和南朝鲜军第一军团作战,配合西线“联合国军”主力,对朝鲜人民军实施两翼合围的“钳形攻势”。 由于西线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也说他因为物资缺乏,11月24日之前无法发起攻击,麦克阿瑟将总攻之日推迟了9天。 他没有料到,正是这推后的9天,让彭德怀有时间拉起了一张天罗地网。 东西两路骄狂的美军,沿交通线多路北上,在东西二路之间形成了一个100多公里宽的巨大缝隙。这个巨大的破绽被彭德怀敏锐地抓住了,他决心实施各个击破战术。 志愿军司令部下令,西线集中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军共6个军23万人,其中4个军正面进攻,38军和42军实行大纵深迂回,彻底切断东西线联系。 东线宋时轮指挥9兵团第20军、26军和27军3个军共15万人,在长津湖地区秘密设伏,将美第十军分割歼灭。东西两线于11月25日发起攻击。 25日黄昏,西线志愿军发起了全线攻击,38军和42军迅速突破南朝鲜军队防线,然后擦向美军后方,一举兜住“联合国军”主力。 西线战事正酣,而东线的长津湖地区却异常奇怪的平静。 寒冷的冬天给志愿军部队的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隐藏10多万人的行踪,第9兵团的两个军在没有卡车的请况下,穿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令人恐怖的寒冷和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导致了第9兵团在原定发起了第二次战役的11月25日仍没有进入进攻位置,志司不得不同意第9兵团总部延期2天发起战斗的请求。 这也是志愿军西线25日开始反击而东线依旧平静的原因。 11月26日,第9兵团20军4个师和27军的3个师共约8万人,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缺衣少食的困难,悄然进入攻击位置。27军第94师和26军也开始从厚昌地区向长津湖开进。 东线推迟攻击的原因是东线部队没有全部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形成不了对美军的合围。不能合围,战役会打成一锅“夹生饭”,放跑了美军不说,搞不好还会被美军从侧翼突破,形成反包围,导致整个战役的失利。 从第9兵团仓促入朝,到后面没有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就可以看出,我军其实准备得并不充分。但是,准备不充分好过没有准备,如果不是聂荣臻及时提议为第13兵团组建第二第三线兵团,等到彭德怀确定第二次战役计划时,再从华东或者其他地区匆匆调兵入朝,肯定来不及了。这就不得不佩服聂荣臻的未雨绸缪、高瞻远瞩。 1950年,MAO泽东对彭德怀说:我问过傅连暲,林彪病有一点,但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