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仪皇后的奋斗史:罚入辛者库的罪奴,七次为乾隆怀上龙胎
更新时间:2022-06-06
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雍正帝第四子弘历与已故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在紫禁城的西二所奉旨成婚,同年九月初九,内务府管领清泰家里,他的夫人杨佳氏生下一个女儿,谁会想到,这个带有包衣印记的女子,日后会为乾隆七次怀上龙胎,她的儿子也继承了大清的皇位,成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 01辛者库的罪奴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魏氏绶恩,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其曾孙五十一,原任内务府总管;元孙清泰,现任内务府管领;元孙清宁,现任六品官;玉保住,原任库掌。四世孙吉庆,现任笔帖式。” 这份史料明确指出: 孝仪一家入旗的始祖是清朝初年的绶恩,文中的“五十一”就是孝仪的祖父武士宜,曾担任内务府总管,文中的“清泰”就是孝仪的父亲,曾担任内管领。 其实,单看这几个名字和职务,看不出什么来头,我们只确定的是,孝仪一家是内务府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也就是辛者库人,而且,孝仪一家并不是辛者库的原生包衣人,而是因罪而入库的。 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孝仪的五世祖绶恩原是明朝末年的一名千户,在辽东地区与后金常年作战,属于MAO文龙麾下,又名魏国贤,这个才是他的本名,很容易看出:孝仪一家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出身。 后来,MAO文龙被冀辽督师袁崇焕所杀,绶恩被遣返回登州,不久,绶恩跟随耿仲明渡海投诚归顺后金,被编入汉军正黄旗。 耿仲明下属七个佐领,绶恩(魏国贤)就是其中一个佐领的初任牛录章京。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孝仪一家原属于汉军正黄旗,为何又成包衣了呢? 不错,孝仪的祖上犯罪了,绶恩在征伐南明期间,因收留马鞍匠人而触犯了逃人法,全家被罚入辛者库,成了内务府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不过,也正因此,孝仪一家没有卷入后来的三藩之乱,算是逃过一劫。 虽然孝仪一家成为辛者库人,但她的父祖等家庭成员,大多都在内务府担任相关职务,比如说她的祖父武士宜(汉名魏九龄)曾任内务府总管,父亲清泰(汉名魏明禄)曾任内管领,孝仪的祖母与母亲都是雍正朝宣读册文的女官。 02从宫女到小主 雍正五年九月初九,孝仪出生,她比乾隆小了16岁。 按照宫规,以孝仪的出身,年满13岁是需要参加宫女选秀的,所以,最早在乾隆四年,孝仪就有可能参加内务府组织的宫女选秀,一直到乾隆八年,这段时间的某一年,应该是孝仪入宫的时间。 官方史料中,孝仪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乾隆十年正月,当时孝仪以贵人的身份,被册封为令嫔。 我们可以作出假设,假如孝仪是一入宫就被乾隆宠幸,没有做宫女的经历,那么,她在哪一年被封为贵人,应该是有记载的。 为何没有记载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孝仪早年曾经有一段时间的宫女经历,这段经历被乾隆给删除了。 “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乾隆帝自注: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斫教养者今并附地宫(《孝贤皇后陵酹酒》) 这是后来乾隆祭祀孝贤皇后时所作的诗,诗中称令懿皇贵妃(孝仪)曾被孝贤皇后所教养,并“玉成侣”,所以有人猜测,孝仪曾在孝贤身边做过宫女,或者是孝贤将孝仪引荐给了乾隆。 乾隆十年到乾隆二十年,是孝仪在后宫的蛰伏期,虽然这段时间孝仪没有为乾隆生育儿女,但乾隆对她的态度还是有别于其他妃嫔的。 比如说乾隆十年正月的册封中,孝仪被封为令嫔,位列三嫔之首,高于怡嫔与舒嫔。 怡嫔是乾隆继位初年非常宠爱的汉妃,虽然是汉人出身,但毕竟受过盛宠,乾隆为了她甚至敢公然与母亲(崇庆皇太后)作对;舒嫔就更不用说了,她是叶赫国主的后裔,出身名门叶赫勒氏,还是乾隆妻弟傅恒的小姨子,关系网十分复杂。 孝仪能够盖过这两位,足以说明她在乾隆心中的位置。 此外,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随后孝仪得到晋升,被册封为令妃,三年后,乾隆下令将孝仪一家从包衣管领中拨出,入包衣佐领,也就是说,孝仪一家摆TUO了辛者库人的身份。 “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奉旨:令妃娘家包衣管领人,著从本旗包衣牛录拨出。”(《上谕档》) 不过,随后几年,大清后宫最风光的女人是继后那拉氏,她不仅被册立为中宫皇后,还先后为乾隆生下三个儿女,但那拉氏毕竟是年近四十的女人了,年轻不再,属于孝仪(令妃)的时代即将到来。 03十年七怀龙胎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孝仪在圆明园五福堂生下皇七女,即固轮和静公主。 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孝仪又生下皇十四子永璐。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孝仪生下皇九女,即和硕和恪公主。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已经怀孕八个月的孝仪小产,两个月后,乾隆下旨将孝仪晋封为令贵妃。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孝仪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生下皇十五子,取名为永琰,正是这个儿子,让孝仪的名字彻底镌刻在了大清后宫史的记录册上,清宫史上的一代传奇女新。 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孝仪诞下皇十六子。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孝仪最后一次生育,生下皇十七子永璘。 可以看到,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孝仪七次为乾隆怀上龙胎,六次分娩,虽然皇十四子永璐与皇十六子因种痘不幸早夭,但其他四个儿女幸运地活了下来,成活率还是很不错的。 04统领大清后宫十年的皇贵妃 虽然从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年这段时间,孝仪受尽了宠爱,但后宫大权毕竟还是属于继后那拉氏的。 不过,这种请况在乾隆三十年发生了改变。 乾隆三十年春,乾隆第四次南巡期间,继后那拉氏因剪发触犯龙颜,随即被打入冷宫,同年五月,孝仪被晋升为皇贵妃,接过了后宫权柄,成为乾隆后宫第三任掌门人。 乾隆三十二年,和硕和嘉公主病请加重,当时乾隆不在宫中,听闻女儿病重,立刻下令让身在京师的皇贵妃前去探望,果不其然,孝仪带着颖妃等妃嫔来到公主府进行探视。 第二天,和嘉公主进入弥留状态,孝仪又带着颖妃、婉嫔和两个女儿(和静、和恪)一起探望了公主,随后公主病逝于府中,孝仪又带着颖妃等前去参加丧礼。 其实,从孝仪主政后宫以来,大清后宫就进入到相对平静的阶段,与孝仪关系要好的几个妃子都得到了晋升,庆妃被晋封为庆贵妃,成了后宫第二把手,容嫔则被晋封为容妃,也成为后宫不容忽视的一份子,这几个都是令妃派系成员,继后残余势力已被肃清。 此外,还有一件事让乾隆伤偷了脑筋,那就是皇储问题,说实话,乾隆是真想把皇位传给孝贤所生的两个儿子(永琏、永琮),可是两位嫡子接连夭折,乾隆的嫡子梦也随之破灭,随着继后的倒台,永璂也被乾隆排除在外。 一直到孝仪接连不断地为乾隆生下儿女,乾隆有了新的选择,尤其是皇十五子永琰,虽然没有皇五子永琪那般文武双全,但表现得中规中矩,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 乾隆三十八年冬,乾隆最终在密旨上写下了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随后将密旨放于“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 05乾隆第三位皇后 乾隆三十九年,孝仪随乾隆从热河返回宫中,然后就病倒了,为此乾隆特意安排孝仪在养心殿东耳房的体顺堂养病,但是病请却一直不见好转,到乾隆四十年正月,一件事的发生成了夺去孝仪生病的直接有因。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十,年仅20岁的固轮和静公主病逝,和静是孝仪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一直深受孝仪疼爱,她的死对孝仪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听到女儿去世的那一刻,孝仪的身体彻底垮掉了。 史料记载,在和静公主去世的第二天,乾隆曾对孝仪进行探望,这说明当时孝仪的病请已经非常严重了,很明显受到了女儿和静去世的影响。 看到爱妃如此,乾隆也想试一下冲喜的办法,正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乾隆下旨将孝仪一家由包衣佐领抬至镶黄旗满洲,直接从包衣抬入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这在清朝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孝仪在乾隆心中的份量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办法终究还是没能留住爱妃的新命,仅过了四天,即正月二十九日,孝仪病逝,享年49岁,赐谥为令懿皇贵妃,同年十月,孝仪被葬入裕陵地宫。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孝仪故去二十年后,乾隆当众宣布了皇太子的人选,他就是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同时,乾隆下令追封永琰的母亲魏氏为孝仪皇后,这样,孝仪便成了乾隆的第三位皇后,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带有汉族血统的皇后。 参考资料:《清史稿》《上谕档》《清高宗实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