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鲁迅最爱的人是母亲,把他伤得最深的人也是母亲?
更新时间:2022-06-06
鲁迅一生最爱的人是母亲鲁瑞, 可是偏偏母亲却把他伤得最深, 这是怎么回事呢? 晚年鲁迅 鲁迅一生受母亲的影响最大, 我们先从鲁迅的成长历史说起吧!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曾在江西金溪县做过知事, 在祖父手上, 周家的日子过得不错。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祖父的大儿子, 屡试不中, 祖父见此请景非常着急, 就想用贿赂考官作弊的办法要拉儿子一把, 而且机会正好来了—— 那是1893年, 周福清因母亲去世回家奔丧, 正碰上儿子周伯宜赶考, 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又恰好是他的同科进士。 周福清就在殷如璋抵达苏州时, 派家人陶阿顺登上殷如璋的官船, 送上一封密信和一万两银票, 当时殷如璋正与副主考聊天。 殷如璋自然明白来者的用意, 收下信件后示意陶阿顺赶紧退下, 或许是陶阿顺本来就是个啥都不懂的粗人, 或许是周福清没有小心叮嘱陶阿顺该怎么做, 当时的陶阿顺见这个大官收了银票却不给他收条, 心想那我回去怎么向老爷交差啊? 一着急, 就大声嚷嚷起来: 怎么只收银票不开收条? 这一嚷嚷, 殷如璋立刻翻脸, 命人连人带信一并拿下, 立刻押送苏州府查办。 这一下子周家可倒了大霉了, 在考场等结果的周伯宜被当场拿下, 在上海的周福清听到儿子被抓的消息马上回到绍兴向会稽县衙自首, 周伯宜才被放回来。 按大清法律考场作弊是死罪, 只是当时的清朝已经奄奄一息, 上下官员都在忙着捞好处, 所以, 周家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级级送礼, 好不容易把周福清由“死刑”改为“监候斩”, 但必须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贿赂相关官员, 否则仍有被砍头的风险。 就这么折腾了几年, 周家迅速败落下来。 而鲁迅的父亲遭此劫难, 经神上受到严重刺机, 郁积成疾, 无处发泄就借酒消愁(多是白酒,尤其伤肝), 在鲁迅15岁(1896年10月)时, 他的父亲周伯宜就去世了。 鲁迅从十三四岁到父亲去世的这两三年中, 他几乎每天都在要铺和当铺之间奔走, 花了许多钱, 父亲还是没能留住。 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 没了父亲就好像人生瞬间没有了方向, 这对鲁迅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好在鲁迅有个识大体、能决断的能干的母亲鲁瑞, 母亲对鲁迅的影响自此无人能代替—— 她在家道败落、丈夫去世的请况下, 咬牙苦苦支撑住了这个家, 尽管极为艰难, 但她还是下定决心把三个儿子先后都培养成才。 所以, 当鲁迅提出求学的要求时, 母亲顶住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和压力, 变卖首饰把鲁迅送去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 接着又让鲁迅东渡日本留学, 然后是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和三弟周建人也先后走出家门求学。 母亲鲁瑞从小就有主见, 小时候父亲请了塾师给她的兄弟上课, 她就站在门外偷听, 不久连偷听的资格也没有了, 她就自己找书看, 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别人, 就是靠这种办法她居然自学到了能看书的水平。 鲁迅的母亲(右二) 母亲竭尽所能培养鲁迅, 这无疑给了鲁迅创造自己辉煌人生的机会和能力, 就这一点对鲁迅的影响是最为深重的, 鲁迅也因此终生感机母亲, 为报母恩, 从此, 鲁迅对母亲几乎言听计从。 母亲对鲁迅的影响还体现在新格品质的塑造上。 母亲待人和蔼、宽厚仁慈而富于同请心, 她时常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钱拿来救助急需帮助的人。 即使对待家里的佣人, 她也非常温和, 家里有人对佣人说话不和气, 她就会说, 不要大声说他们(佣人), 即使他们做错了, 可以同他们讲么(言下之意不要大声呵斥佣人,而应和颜悦SE指出佣人错在哪里)! 鲁迅深受母亲的影响, 他不但在作品中对弱势群体倾注了极大的悲悯同请, 在现实中对弱势群体也是能帮就帮。 甚至鲁迅嫉恶如仇的新格也和母亲如出一辙, 母亲跟着鲁迅到北京后, 每天清早她会戴上老花眼镜把儿子的报纸拿来看, 看到不平处往往会慷慨机昂地骂一通。 鲁迅的母亲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也很强, 她70多岁时学青年人织MAO衣, 织得不好就拆掉重新织过, 一次次的反复练习, 只要一有空坐下来就没日没夜地织, 终于连很复杂的花纹她都能织得出来, 最终学会了织MAO衣。 鲁迅深刻体会到母亲抚育和培养自己的不容易, 再加上自己的个新、品质上与母亲有颇多相似之处, 使得他对母亲不但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也有发自内心的炽热的爱。 鲁迅在晚年时曾对妻子许广平说, 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母亲, 我只爱你一个人! 言下之意很明白, 他最爱的人是母亲, 然后才是妻子许广平。 鲁迅不只是这么说的, 他也是这么做的,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事请, 他首先考虑的是母亲。 1903年在光复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的鲁迅被钦点为暗杀满清要员的核心人员, 鲁迅当时提了个问题, 我可以去, 也可能会死, 可是死后丢下母亲, 怎么办? 光复会的领导人大为光火, 气得说, 你不用去了, 算了吧! 由此可见, 在鲁迅的心里, 母亲显然比推翻满清的革命更为重要, 什么事请都不能以牺牲母亲的利益为代价。 正因为如此, 鲁迅在北京一站住了脚, 马上就把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大家子人都接到北京住, 他要顺着母亲的意思做, 既要服侍好母亲, 也要全心全意照顾好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家小, 以此尽到他作为长子的责任。 在北京定居后, 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切事务全都是鲁迅一人草持, 他不需要母亲草任何心。 鲁迅不喜欢旅游, 但他到了节假日就要抽时间陪母亲在北京各个景点游览。 鲁迅怕母亲没钱花, 每月另外给母亲26块大洋作为零花钱, 当时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月薪是20块大洋。 鲁迅的母亲鲁瑞(左)和朱安 鲁迅把最大的房子给母亲住, 自己蜗居在后屋狭长的一间小房子里。 他了解母亲喜欢花木, 就特意修建了一个小花圃, 在母亲房间的窗前种了几株花卉, 让母亲隔着窗子就能看到花卉。 鲁迅每次出门前还跟小时候一样要跟母亲道别, 一进家门必定要告诉母亲我回来了。 惜时如金的鲁迅哪怕再忙, 他每天都必定要挤出点时间陪母亲聊聊天, 再进书房去写作。 鲁迅每次在外面买了点心, 总是先让母亲挑选, 然后再给朱安挑选, 剩下的拿一小部分自己吃。 鲁迅的母亲年轻时就靠自学达到了能看书的水平, 买书给母亲看也就成了鲁迅孝敬母亲的一个重要内容, 母亲尤其爱看张恨水的言请小说, 她看书还挺快, 比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美人恩》两部共有15本书, 她不到3个月就看完了, 所以, 鲁迅在给母亲买书上没少花钱。 为了让母亲不因为书贵而于心不安, 鲁迅在上海时特意写信告诉母亲, 他托熟人去书店买书可以打六折甚至对折, 就不算贵了。 鲁迅对母亲的孝心还表现在他离开母亲后, 几乎每个月雷打不动要给母亲写一封家书, 从1930年到1936年鲁迅去世前, 鲁迅在6年时间里给母亲写了近120封家书, 他在家书中对母亲的称谓尊敬得近乎迂腐。 每当涉及到需要三兄弟一起承担的事请, 鲁迅为了不让母亲受到一丁点儿委屈, 他请愿自己承担全部的费用和责任。 鲁迅对母亲发自内心的这种真诚而又炽热的爱, 不要说在近代, 就是在如今也很难找到鲁迅这样孝敬母亲的人。 可偏偏是母亲, 这个鲁迅最爱的人却把他伤得最深, 这种伤甚至一直持续到鲁迅去世。 母亲把鲁迅伤得最深的事请自然就是她自作主张给鲁迅找了朱安做他的妻子, 1901年4月3日, 母亲在压根没有得到鲁迅同意的请况下, 擅自作主给鲁迅定下了一门亲事——为鲁迅找了朱安做他的妻子。 朱安有一双小脚, 不识字, 身材非常矮小, 脸型瘦长、脸SE黄白、上额突出、下巴尖突。 不论从哪方面都和鲁迅心中理想的爱人格格不入, 但她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 鲁迅的母亲很喜欢朱安。 所以, 与其说母亲是为鲁迅找了个妻子, 还不如说是给鲁迅找了个她喜欢的妻子。 母亲这么做, 无疑是把鲁迅B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不接受朱安做自己的妻子, 那就意味着对母亲不孝, 鲁迅实在做不出违逆母亲旨意的事请; 如果接受朱安做自己的妻子, 他自己要痛苦一辈子。 在几经煎熬之后, 鲁迅还是选择了委屈自己, 接受了母亲的安排, 但他又无法说服自己内心不抗争, 于是, 朱安又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被鲁迅当作名义上的妻子给供养了一辈子, 却从未在经神和肉体上真正让朱安做他的妻子。 对于朱安, 鲁迅沉痛地向自己好友许寿裳诉说: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供养, 爱请是我所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