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为何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君王?
更新时间:2022-06-05
对于高宗,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置于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认识到高宗的政绩。 (唐高宗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故意把他忽视了? 唐太宗在位期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为了太子之位,各树朋党,相互倾轧,而不是《贞观长歌》中所演义的承乾和吴王李恪之间的权力斗争。 (唐高宗书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终,废掉长子承乾、贬黜四子魏王李泰,在外戚、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固衣立晋王”的请势下,太宗立了连自己都认为“懦,恐不能守社稷”的九子李治为皇太子。接着,他又为这个未来的朝廷作了经心的安排,形成以“元舅”长孙无忌为主要支柱的最高决策核心。 (大书法家褚遂良。图片来源于网络)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五月,太宗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以为只要这两个人“尽诚辅佐”,便可以“永保宗社”。同年六月,皇太子李治即帝位,是为高宗。 (武则天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太宗、长孙无忌费尽心机的种种安排,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历史没有按照他们的主观愿望发展,相反,演变出他们所始料不及的结果,因为,他们认为懦弱的高宗其实并不懦弱。 (褚遂良摹《兰亭集序》(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宗即位后,改元永徽,共六年,即公元650—655年。在永徽年间,由于高宗登基未久,所以长孙无忌便“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高宗)无不嘉纳。”太宗贞观年间的政策,大体沿袭下来。 (李治与武则天。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宗能够体恤百姓疾苦,虚心纳谏,勤于政事。在太宗《帝范》的训导下,在元老重臣们的辅佐下,高宗大抵因循着太宗后期的遗训:“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 因此,司马光评价道:“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 (李治墓——乾陵。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军事方面,高宗时期的军事成就不可小视。唐朝在这一时期灭亡了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与高句丽,也顺带压制了一下日本的气焰,换来了中日千年和平。 对于高句丽,太宗李世民曾亲征却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先后派大将苏定方、李绩(即李世绩)、刘仁轨以及薛仁贵经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电视剧《贞观之治》的大唐名将李勣。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徽六年,高宗派遣大名鼎鼎的程咬金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程咬金因为“师次怛笃城,胡人数千出降,知节屠其城去,贺鲁因远遁。”“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坐讨贺鲁逗留,追贼不及,减死免官。” 至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崑陵、濛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击败西突厥后,高宗又与西南崛起的吐蕃为争夺西域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至武则天时期才基本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有唐一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新唐书》对高宗的评价:“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武则天·蒙汉良篆刻。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见,高宗被历史忽视,是后世史官的曲意刻画。只是由于高宗自幼体弱多病,所以才使得政权逐渐落入武则天手中。高宗生前并不是不知道武则天的野心,可能是因为他的确很爱她,不忍心伤害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