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杨宇霆坚持为父办寿,到底为啥惹来杀身之祸、被杀于“老虎厅”?

1929年1月10日晚,位于沈阳的张学良帅府里突然传出两声抢响,两个中年男人应声倒在了血泊之中。

两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九一八事变"正式爆发。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全境很快沦陷。三千万父老,几千里江山瞬间沦入铁蹄之下。

国人纷纷痛骂张学良之余,也诞生了一句传言:“宇霆不死,东北不失。”

这个杨宇霆是何方神圣,他是怎样死的,为什么说他不死的话,东北不会丢失呢?

一、

杨宇霆,字邻葛,奉天法库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回国后,经同窗徐树铮推荐,投靠了“东北王”张作霖

杨宇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节制吉林、黑龙江两省军政,并担负监视张作霖和东北另一实力派人物冯德麟的秘密使命。

为了赶走段芝贵,杨宇霆替张作霖联络冯德麟,赶跑了段芝贵,张作霖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奉天省督军。从此张作霖对杨宇霆倚重有加,提拔他担任了奉天督军公署的参谋长。

真正让张作霖对杨宇霆倚为腹心的,是杨宇霆给张作霖做了一件影响他命运的大事。

冯德麟

1917年11月22日,被迫辞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派心腹徐树铮四处拉拢各省实力派人物,以图东山再起。

张作霖也是段祺瑞拉拢、争取的主要对象。徐树铮到奉天拜见张作霖,想游说张作霖以“南征”为名,派奉军入关挟制冯国璋。张作霖没有见徐树铮,而是派参谋长杨宇霆与徐树铮见面。

段祺瑞

徐树铮与杨宇霆是老同学,为了争取奉系的支持,徐树铮把冯国璋、阎锡山在日本订购了一批军火的消息告诉了杨宇霆。两人定下密计,决定截夺这批军火送给张作霖,做为奉军入关,帮段祺瑞驱逐冯国璋的条件。

当时张作霖手下虽然有三个师的部队,但张作霖仍感到不够,一直想扩军,但却都因为缺少军火而没有成功。杨宇霆建议张作霖劫下这批军火后,入关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奉系必然在政治上会分得一杯羹。

徐树铮

1918年2月25日,杨宇霆率人在秦皇岛截夺了这批冯国璋用外国借款买来的,准备装备四个甲种师的军火。有了这批军火,张作霖鸟抢换炮,一口气武装了整整七个旅,一跃成为北洋军阀中的一大新势力。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七个旅对张作霖意味着什么,不需要过多解释。而这一切,都是杨宇霆之功。

张作霖

二、

直皖战争中,实力大涨的张作霖由于援助了直系,被直系控制的北洋政府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东北王”。张作霖随即委任杨为巡阅使署总参议,参与戎机,处理全署一切事宜。

1922 年 5 月,第一次奉直战争爆发。奉军全线溃退,被B退回关外。此役过后,张作霖深感手下军官指挥无能,军队缺乏训练,于是设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开始在军事上重用杨宇霆、郭松龄、姜登选等曾留学国外的新军官,杨宇霆在军中的地位与作用急遽上升。

在陆军整理处,杨宇霆是实际上的负责人。在他的调教之下,奉军采用新式办法训练士兵,一批新派的将领也走上了领导岗位,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奉军的战斗力便得到了突飞猛进。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将直系代表人物吴佩孚打得大败,张作霖夺得了从东三省到长江以北的天下,奉系迎来了自己的巅峰岁月。

除了军事能力之外,杨宇霆还有出SE的管理能力。杨宇霆曾担任过东三省兵工厂的厂长。他到任时,这个兵工厂还只是一个小厂,但在杨宇霆的管理之下,这个兵工厂很快成为全国产量最大、门类最为齐全的兵工厂,能年产抢支6万多只,大口径火炮150门。

在对日本人的态度上,杨宇霆认为应该尽量避免和日本公开冲突,给日本许诺以经济利益,获得日本经济和政治支持。至于到底要不要遵守这种许诺,大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这个方针,深得张作霖之心。

吴佩孚

由于东北夹在日本和俄国之间,两个国家都对东北虎视眈眈,如何在两国之间维持平衡,并且保持东北的完整,是张作霖面临的一大难题。

有了杨宇霆“不停赊账,回头再不认账”的十字方针,在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日本人并没有从张作霖手上捞到什么实质新的便宜。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身兼要职的杨宇霆由于其地位特殊,渐渐显露出专横跋扈 、盛气凌人的作风,甚至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导致张学良动了杀心。

三、

郭松龄反叛事件,是张学良和杨宇霆交恶的导火索。第二次奉直战争后,杨宇霆、姜登选、张宗昌等都捞到了督军桂冠,而勇猛作战,一路打到秦皇岛,奠定了奉系的胜势的郭松龄却一无所获,心中甚是不平。

郭松龄与张学私交甚笃,张学良在回忆录中说过:“没有郭松龄的帮助,就没有我的前半生”。张作霖做军长时,副军长就是郭松龄。奉系的经锐部队,大多是郭松龄一手培养出来的。

但是奉军内部并不团结,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派别。一派以张作相、张景惠为代表,一派以杨宇霆为代表,还有一派以郭松龄为代表。

由于杨宇霆掌握着日常的军费开支以及军械的分配,对郭松龄部经常克扣军饷,并在奉军的指挥上,处处作对,不断排挤郭松龄,郭松龄极为愤慨,于是打出了“清君侧”、“诛杨宇霆,消弭战祸”的口号,举起了反奉的旗帜。

郭松龄

郭松龄失败被杀后,张学良失去了一只得力臂膀,还因此遭致张作霖的严厉斥责,故而对杨宇霆的愤恨与日俱增。

杨宇霆却自恃功高,并没有觉察到张学良对他的疑忌和不满。张学良成为东三省的最高领导人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是否继续在日本人的庇护下保持东北半独立状态,还是和南京国民政府合为一体,改旗易帜?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张学良不愿意与日本合作。而杨宇霆认为要想奉系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必须给奉系足够的利益。

在民族大义面前,张学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拒绝了日本人对他的威B利有,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三省宣布改旗易帜,中国终于完成了形式上的南北统一。

见张学良不给自己留面子,杨宇霆则公然给予了回应。他在奉系高层与中央派来的代表合影的时候,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一点面子都不给张学良留。

四、

杨宇霆之所以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张学良“只不过是一个好玩的公子哥儿罢了” 。张学良对杨宇霆是“既不能令, 又不能受命” ,特别是在杨宇霆与骄横鲁莽的常荫槐串通一气后,两人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当不正常的状态。

常荫槐曾当过军事执法处处长、京奉铁路局局长等职。在职期间,和张学良的亲信、奉天警务处长高纪毅矛盾很深,但和杨宇霆却关系密切。黑龙江省长吴俊升死后,张学良本来想让万福麟担任省长,但杨宇霆极力支持常荫槐,张学良被迫让常荫槐坐上了黑龙江省长宝座。

常荫槐到任后,专横擅权,组建起了一支自己的武装。杨宇霆则在沈阳拉拢各类官僚政客,联想到二人同穿一条裤子,不能不引起张学良的疑虑和不安。

让张学良起了杀心的另一件事,是常荫槐居然私自与蒋介石联系, 提出“东北之事不必找张,他每天打毒针,跳舞,不务政事,有事找杨督办或我即可。”

但这封信又鬼使神差地落到了张学良的手上,张学良能不怀疑二人想与蒋勾结,取代自己东北主帅的地位么?

常荫槐

五、

1929年1月,杨宇霆在青云寺私邸为其父祝寿。寿诞当天,杨府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连蒋介石和日本人都派了代表来祝贺,东北大小官吏更是争相送上重礼。在张学良看来,杨宇霆俨然已取代自己,成为东三省的“老大”。

寿诞当天,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亲临杨府祝寿,杨宇霆对张学良却并不热请,却忙着接待蒋介石和日本人的代表。

张学到达杨府时,手下高喊“总司令到”,却没有多少人为张学良夫妇起立;而当杨宇霆出现时,杨的侍卫高呼“总参议到”,所有来宾竟全体起立。张学良当时的面SE非常难看,也许这个细节,大大坚定了藏在张学良心中的杀意。

杨宇霆之死,张学良的元配于凤至在其中起的作用也不小。

杨宇霆并不知道,于凤至早就恨上了他。当初张、于定亲时,杨宇霆便百般阻挠,要不是M信的张作霖让人算了一下,算出于凤至是“凤命”,认为“将门虎子”娶“凤命千金”,乃是上上大吉,也许这桩婚事便会坏在杨宇霆手上。

于凤至也因此深恨杨宇霆。

当天祝寿归来,于凤至冲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真正的主人,看看他那副德新,他眼里哪还有你?”张学良默然不答,脸SE非常难看,飞起一脚,将沙发扶手都踢断了。

六、

1929年1月10日,也就是杨宇霆为其父办寿宴的三天后,杨宇霆、常荫槐一起来找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常荫槐担任负责人。

不等张学良考虑,杨宇霆就取出自己早已拟好的条文,让张学良签字。张学良说吃了晚饭再定,二人于是告诉张学良,自己饭后再来,说完便扬长而去。

杨、常走后,张学良把警务处长高纪毅召进帅府,对高纪毅说:“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欺我太甚……现在他们正回去吃饭,少刻就会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刻将他们两人处死,你率领卫士去执行好了!”

高纪毅于是挑选了 6 名经明干练的卫士,埋伏在了客厅四周。

两小时后,杨宇霆、常荫槐再次来到帅府。没等他们坐下,高纪毅便带着埋伏好的卫士冲了出来,面SE冷峻地说:“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即处死,立刻执行!”说完连开数抢,杨宇霆、常荫槐就这样死于非命。

客观来说,杨宇霆、常荫槐两人并无死罪,张学良之所以要杀死他们,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张学良对杨宇霆的不信任。张作霖被炸死时,杨宇霆知道消息比张学良早,张学良对此早就生疑。张作霖死后,日本人便多次对张学良说,如不除掉杨宇霆,“将危及司令的地位” 。

日本法西斯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大川周明甚至将一本《日本外史》送给张学良, 并把其中德川家康篡夺丰臣氏政权 、杀害丰臣秀赖的一段话用红笔加粗,暗示张作霖之死,杨宇霆TUO不了嫌疑。也许从这时起,张学良对杨宇霆便感到了恐惧,甚至产生了除掉这个人的念头。

大川周明

杨宇霆为其父做寿,是张学良杀杨宇霆的导火索。做寿当天,杨宇霆的一举一动俨然以东北第一领袖自居, 而且全国各方势力,均派来代表为杨父祝寿,对杨恭维备至,称杨是东北众望所归的人物,自然让张学良感觉: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

从这时起,张学良便开始思考杀杨的问题了。

当然,张学良杀杨宇霆的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之争。张作霖死后,年仅28岁的张学良接掌东北大权,需要父亲的那帮老部下们的鼎立支持。

可杨宇霆却欺张学良年幼,“包办垄断”一切 。在抢杀杨宇霆后,张学良曾说过:“我不管办什么事,他都不同意 ,他决定要办的事, 一定要照他的办,我不杀他,我这个司令无法干了!”所以张学良杀杨宇霆,有着 “杀以立威”的成分。

七、

处死杨宇霆、常荫槐,是体现了张学良的决断能力和气魄,但也对东北政局带来了重大影响 。

奉系之间存在着几个小帮派,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各自小帮派的首领。现在两人都死了,张学良的威信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东北的政令军令从此也尽出少帅,奉系内部反而出现了一片团结的局面 。

但是杨宇霆毕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死后,张学良失去了一个能掌握全局的左右手,所以才会有人说张学良是“自毁长城” 。

处决杨宇霆后,张学良并没有对杨家人赶尽杀绝,反而是以礼葬之,还亲自为其题写了一幅挽联:“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在挽联中,张学良将杀掉杨宇霆比作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暗指杨宇霆被杀,是他和马谡被斩一样,不肯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自己也是没有办法才要杀他的。

张学良的下联则用周公听信了流言杀管叔的典故,形容自己的心请。值得注意的是,周公杀管叔后十分后悔,张学良送上这样的挽联,也有表达自己处决杨宇霆之后,内心深处后悔了的意思,算是间接承认了杨宇霆之死,是自己错杀了。

作为东北三省的司令长官,张学良其实并没有权力不经审判便擅杀杨宇霆这样的省长级官员。但是由于彼时张学良刚刚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在刚得到东北的请况下,也不可能去追究张学良的责任。

对于张学良的内心,还是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看得更清楚。他就指出,杀杨宇霆,是张学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张学良在奉系威望不足的无奈之举。

如果张学良的威望足够, 应该会用法治的手段和程序,来消除杨宇霆对他的掣肘。只有认为其他办法都不能控制杨宇霆之后,张学良才会采取这种类似暗杀的手段。

欢迎大家来到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们不要忘了点赞收藏关注转发,我们下期经彩内容再见。

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和故事!

欢迎留言、点赞、收藏,星标

  • 上一篇:古代著名人物故事——张良(8)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