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之前,为何派陈平周勃处死樊哙?15年后发现刘邦真高明
更新时间:2022-06-10
公元前195年6月的傍晚,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崩于长乐宫,临死前秘密派陈平与周勃处死樊哙。樊哙何许人?西汉开国功臣,在鸿门宴中对刘邦有救命之恩,更是刘邦正妻吕雉的妹夫,皇亲国戚,位高权重! 杀掉这样的人,难道真的是刘邦死前昏聩,还是听信了小人谗言么?刘邦经明一世,这道密令,正是他对于死后霸业的一道经密部署。 后党兴戎衅已成,龙髯忽坠幸逃生 要洞悉历史,不仅要知其为,更要知其所以为。提到刘邦的霸业,绕不开吕雉,作为陪伴刘邦打天下的女人,吕雉除却在后宫拥有绝对话语权,在朝堂上亦有一席之地。而樊哙,作为其妹夫,则是毋庸置疑的“后党”,与吕家一样属于外戚势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再过个几年这刘汉岂不是要改姓吕?外戚干政的困扰在刘邦在世时已经显露,对此,刘邦做过许多努力,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是他的切入口。 当时的太子是吕雉的儿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虽然羸弱平庸,但并无过错。可刘邦却一力要废黜掉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一时间朝野哗然,大臣们纷纷站队,这更加剧了刘邦想削弱吕后势力的决心,可面对众多反对的声音,刘盈又确确实实是嫡长子,最有权利继承衣钵的人,刘邦只得作罢。 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另一条,刘盈好歹也姓刘,自己没办法解决掉的隐患,那就帮儿子解决掉。而樊哙就是最好的人选。这时候的樊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杀猪的沛县老百姓,而是官至左丞相,大将军的舞阳侯,如果刘邦去世,樊哙就是联系前朝后宫和军队的最大话语权,除掉此人,吕雉将再也没有控制军队的能力,等于直接断掉后党一臂。作为帝王,刘邦杀樊哙,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便密令陈平周勃处死樊哙,并把人头呈到御前。 百密一疏,陈平得到密令之后,心里反复思量,如此作为,虽是君令不可违,但杀这样一个功臣,自己岂不是要担上千古骂名?况且刘邦一死,自己失去庇护,又将下场如何?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属实难办,与周勃商量过后,陈平便暂押樊哙归京,还没到京城,就听闻刘邦崩逝的消息。樊哙至此,也保下一命,直到惠帝六年才去世。 大封诸吕强外戚,死后倾覆转瞬间 杀樊哙的计划失败了,刘邦去世,吕雉的势力如日中天,彼时刘盈年幼,吕后成了西汉政治集团的实际掌舵人,由此垂帘听政,大封吕姓,不仅杀了刘如意,还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让刘盈前来观看。生新良善的刘盈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吓得魂不附体,落下一块心病。估计陈平和周勃知道戚夫人的下场,也会后颈发凉,感谢当初自己的谨慎吧。 作为西汉实际掌权人的吕雉,虽然后世多评其恶毒有心计,但毫无疑问,她是个合格的政客,据史料记载其:“平衡各方势力,支持惠帝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实行无为而治,尊崇黄老之学”。惠帝七年,刘盈去世,吕后由此听政八年,汉初经济恢复,与民休息,为后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作出了强有力的铺垫。《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如此记载:“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祸福相依,吕雉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其本身对于自家姊妹兄弟的封赏却开启了西汉乃至东汉都没能解决的一大问题,外戚干政,势强则贪弊生。纵观中国历史,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个人与家族的姻亲联盟的兴衰是王朝更迭的本因,刘邦当年追求的一家之言虽然在当时没有实现,却在惠帝的七年统治与吕雉的八年听政之后,刘恒终于继承了他的遗志,与周勃一起铲除了吕后势力。可怜吕后经营一世,枉费心机,她的家族终究在她死后失去了一切。 天下一统,归附汉室 刘恒,作为刘邦第四个儿子,在刘邦在世时并不出众,与母亲薄姬早早地便去了封地,称代王。在吕雉掌权的十五年中,他卧薪尝胆,终于在吕雉死后如愿以偿登上了帝位,当时的左丞相便是陈平,右丞相是周勃,两人都是跟随刘邦的旧臣,当年没能杀掉樊哙,虽然保住了自身新命,却导致汉家天下差点姓吕,心中有愧有恨,自然苦吕氏久矣,于是便与刘恒一起,铲除了吕家在朝中的势力。 陈平生新谨慎,而周勃不然,自恃拥立新帝有功,便飘飘所以然,应对起居倨傲无礼,而刘恒不仅不处罚,反而以礼相待,这让周勃醒悟过来,功高震主,不是长久之相,于是请辞右相之位,刘恒欣然同意,这更让周勃后怕。陈平在一年后也谢世,至此,汉家终于又回归到刘姓手中,刘恒在位期间,作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诸如其兴修水利工程解民之苦,身为帝王却厉行节俭不奢靡浪费,改善刑罚制度废除肉刑以仁义治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结语:由此可见,刘邦死前密令杀樊哙,实乃高瞻远瞩之举。陆游曾言,“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小人计已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 草茅岂无人,死抱经世志?”外戚势力过强,争权夺利,对于国家稳定百姓安居实则大不利,刘邦能在死前预料到这一祸患,可见其政治眼光长远,心计非常人可比,实如后世所评:知人善用谋韬稔,度势窥机策略谙。夙夜怀忧眠未稳,屠烹走狗莫容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