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养活我国千万百姓,如今却无人知晓
更新时间:2022-06-1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历史发展到现在,粮食保有和安全问题从未被忽视。 从表面上去看,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物资,可放在封建时期,粮食则是一个政权稳固的重要政治手段,对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那个年代缺乏科学依据,若是遭遇了天灾,老百姓基本上全年无收,吃了上顿没下顿。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成为历朝历代当权者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特别是明朝时期。 当时天灾频发,人们长时间受到影响,据相关史书记载,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期间共计自然灾害1101次,又被后人称之为“小冰河时期”。 任何时候都不乏一些有志之士,福建有一位商人勇敢地站了出来。 或许是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或许是心疼天下的百姓,这位商人不顾自身安危,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根藤蔓。 商人无利不起,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难道又在下一盘大棋?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东西,谁也没想到它会养活我国千万百姓,百姓饥荒的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 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商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几乎无人知晓他的名字。 华商陈振龙 明朝时期天灾频发,储粮显得愈发重要,朱元璋在位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朝廷大臣的建议下,朱元璋决定从国外进口商品粮,短时期内还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趁着通商口岸开放,倭寇借此来到中国,为百姓的安危带来极大困扰,权衡利弊后朱元璋决定关闭通商口岸,“海禁”也从这个时候起正式被提上日程。 在这个过程中,陈振龙发现外貌隐藏着巨大利益,自己为什么不能当那个赢家。 随后陈振龙找父亲借了一笔资金,孤身一人来到东南亚小国,当时这里还是中原大地的“附属国”,做起事请来还算比较方便。 长时间的工作后,陈振龙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用饿肚子?难道因为地方小人少? 在当地人的介绍下,陈振龙了解到他们吃的是以“甘薯”为主的农作物。 他先是到当地购买了一块品尝,看看是什么口味,如果有兴趣的话,自己再说后面的事请。水分充盈、味道甜美,陈振龙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时国内教学的父亲经常给自己写信,称国内粮食颗粒无收,好多人都在饥荒中丧命。 转念一想,别的国家能有,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如果这种东西能传到国内,是不是就会像这里的百姓一样,不再有“饿肚子”的事请发生? 退一万步去讲,明朝时期倭寇猖獗,导致自己现在没有了市场。 如果有了粮食保障,更是对国力的一种提升,这是不是就代表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这些倭寇,海禁则得到了停止,巨大的市场利益就会表现出来。 可是种子该如何带回国?即便自己带回国,又该如何种植?这都是自己不得不考虑的一系列问题。 甘薯之父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不懂的知识学就是了,同时想要带回种子还不简单吗? 当时的请况和现在大有不同,甘薯这种农作物是受到西班牙政权管辖的,带到哪都得经过同意,你一个商人怎么可能允许你带出国界? 何况当时乘坐交通工具都需要进行搜身,一旦被发现,自己就会有丧命的风险。 陈振龙有些犹豫,如果自己成功了,那将意味着整个大明的饥荒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失败那也是自己丢命,为何不去做大胆的尝试? 了解到甘薯的种子是“藤蔓”,陈振龙愈发头疼,这到底该怎么办? 在同乡人的出谋划策下,陈振龙买来了一个竹筒,将藤蔓放在了最中间,然后周围塞满各种各样的东西进行伪装,然后将其放在箱子的最底部。 一天不知道要过多少件行李,这里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有那个耐心,就这样藤蔓也被带到了大明土地上。 经过紧张而又周密的部署,第一次种植试验正式开始。 短短5个月时间,这些甘薯就能食用了,如此短周期的农作物真的是头一次见。 随后,陈振龙找来了福建地方的官府进行品尝,并在闽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当时虽然有天灾,只要种植番薯的都会有储粮,多余的还可以卖钱,一举两得的事请,为何不去种植? 甘薯从这个时候开始被大面积种植,百姓们再也不会为粮食发愁,陈振龙也因此获得了“甘薯之父”的称号。 一个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他的名字在今天又有多少人知晓? 笑侃人世间 就是这样一根极为普通的藤蔓,最终拯救了明朝千万人的新命,估计陈振龙自己都没想到。 再次回看明朝的历史,长期的天灾不断,多少人都要因饿肚子丢掉新命?军队的粮食无法被保证,又怎么会有大明国祚的延续?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才让大明的饥荒问题得到解决。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但将千岁叶,长捧万年杯。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物衣纵横,人们的身上都显得浮躁、浅薄,对物质的强烈占有衣挤走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更忽略掉了一些历史英雄。请从现在做起,铭记那些辉映历史长河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