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记》对朱棣形象的塑造:仿唐太宗,粉饰太平
更新时间:2022-06-16
朱元璋是一个儒家传统的信奉者,建立明朝之后,他一开始就按照儒教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皇位继承秩序,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可不幸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身亡。 朱元璋并没有重立太子,而是把继承权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其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五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建文帝为了加强皇权,一上台就着手削藩,机怒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并取得了成功,夺得皇位。为了给自己继位披上合法的外衣,朱棣仿唐太宗官修《奉天靖难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靖难之役的始末 靖难之役之所以会爆发,说白了就是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的生死存亡问题。 朱元璋立国之后,为了保证朱氏子孙能够长久地、稳坐江山,在立完太子后,其他儿子都封藩王,而且每个藩王都是独霸一方,其中藩王势力最强就是九大塞王,他们不仅镇守一方还有抵御漠北蒙古,因而更加兵强马壮。 朱元璋在世还好,这些藩王还比较老实,若是朱标继位也差不到哪去?朱标在这些藩王的心中位置也是比较高的,但是朱允炆继位就有问题了。一个是他相对这些叔叔辈分较低,一个是个人威望不足,上台之后,他就怕压不住这些藩王。所以决定先下手为强。 即位之后,立马开始和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标等人策划削藩事宜,因朱元璋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已经去世,已四子燕王朱棣最长,所以削藩就是围绕“剪燕手足”展开的,先后废黜燕王同母弟周王、齐王、代王和岷王之后,建文帝把目的对准了燕王,当时命北平的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张信擒杀燕王时,张信是朱棣旧部从中泄密,使计划失败了,朱棣再也按捺不住了,于1399年7月,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虽然朱允炆有着合法的继承权且代表着中央,但是二人的个人实力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朱棣是少年将军跟随父亲打江山,后又为藩王镇守一方,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且为人是工于权谋、老于行阵、坚忍持久、虽屡屡挫败,但仍作困兽之斗,最终是孤注一掷而获胜。 而朱允炆是新格较为懦弱,身边大多是书生文人,缺乏政治经验,而且在作战中往往用人不当,军机是一误再误,最后无可挽回。 朱棣的孤注一掷是在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通过朝中间细得知京城防守空虚,于是他决定“临江一决,不复反顾”。 在建文四年大败朝廷军队于灵璧,后又占领扬州,之后直达南京,在内应打开城门欢迎朱棣,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失踪,朱棣在一场场屠杀中登上了皇位。 官修《奉天靖难记》和朱棣形象的塑造 1.《奉天靖难记》编修的背景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皇位是自己抢来的并不是他爸爸抢来的,因此在一些传统儒家士人眼中,他这种行为是不忠不孝的。所以即使他取得了靖难之役胜利后,即将登基之时,让方孝儒给他起草即位诏书的时候,被方孝儒拒绝了。 他是通过自己的权谋进行篡窃的,权谋不足以为自己正名,必然继之以残毒的Y威。方孝儒在拒绝朱棣后,朱棣把方孝儒“九族”之外又诛连朋友、门生,合为一族并“十族”一起杀害,共死者873人。 除了方孝儒,还有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旧臣和不服自己的人,朱棣就提起屠刀进行屠戮。但是他杀不尽天下读书人,屠杀也不能堵住天下之口。所以他要从思想上入手,在思想上确立自己的合法新。 所以在永乐时期进行了一些标榜文治、尊崇儒学的措施,如编著《永乐大典》。在即位问题上朱棣找到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例子,那就是唐玄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这下朱棣大为高兴,真的是前有古人可参照了,既然唐太宗一代明君是在弑兄杀弟的基础上登上皇位的,都可以成为一代明君,我朱棣怎么不可以呢? 所以朱棣借此给自己脸上贴金,大肆地宣传玄武门之变是“拨乱反正”、“戡祸乱”、“倡义靖难”。在这些舆论的帮助下,朱棣版本的“靖难之役”出炉,并以《奉天靖难记》的方式进行发表。 2.《奉天靖难记》是对李世民版的“玄武门之变”的借鉴 第一,篡改史书与曲笔。唐太宗在圣明,他诛杀兄弟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他可以用皇帝威严堵住当时人的公开议论,但是史官还是会秉笔直书,写在史书上,这就是帝王的担忧之处。 所以唐太宗决定釜底抽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仅让同时代的人不敢议论,就是他去世之后也不能让后世人得知真相,在身后戳脊梁骨。 因此,唐太宗篡改了帝王《实录》,据专家研究唐太宗篡改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抬高李世民,贬低李建成;抬高李世民,贬低李渊;虚构李渊许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事。 朱棣有样学样,在永乐一朝,《天潢玉牒》和《明太祖实录》进行了两次重修,篡改这两本主要是想改变朱棣是溥妃所生的事实,也就是庶出,他本自己改成了是马皇后的第四子,那么按照儒家礼法,朱棣前三个哥哥死后,他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 后朱棣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基于《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九名曰“奉天靖难事迹”的基础上编撰了《奉天靖难记》,主要目的就是就是美化自己,丑化朱标、朱允玟。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新,朱棣也虚构了朱元璋曾衣立其为太子。 第二,雷同的三次立太子的请节。李世民为了标榜其即位的合法新,在自己《太宗实录》中篡改出了三次李渊封他为太子的请节。 第一次是太原起兵,李渊许诺事成,立李世民为太子;第二次是李渊在当唐王之后,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第三次是李渊派李世民讨伐杨文干时,许诺叛乱平息之后立其为太子。这些在《资治通鉴》都有记载,《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一部分参考文献就是来自《太宗实录》。 无独有偶,《奉天靖难记》也有明太祖衣立朱棣为太子的三个请节,第一次是明太祖看到朱标“又檀募勇士三千余,东宫执兵卫。” 明太祖听说了之后,对马皇后说道“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第二次是在朱标死后,太祖对近侍说“朕衣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第三次是明太祖即将驾崩之际,太祖在病榻连续三问“第四子来未?”后才驾崩的 这两个朝代,两个帝王为自己的合法继位的粉饰的三个请节不得不说很像,只是唐太宗在前,他的故事是原创度比较高的,明成祖在后,他的故事难免有借鉴抄袭之嫌。 第三,踩低别人捧高自己。唐太宗在多个史书在丑化自己的对手李建成和李元吉,把他们描述成十恶不赦的罪人,然后借着踩到他们来美化自己。 如在《高祖实录》对建成是这样描述的“建成幼不拘细行,荒SE嘈酒,好败猎,常与博徒游”,在《旧唐书》是这样描述的“建成、元吉又外结小人,内连嬖幸,高祖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皆与之Y乱。” 几乎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贬低的一无是处。然后在《高祖实录》借李渊的口来捧高自己“太宗每总戎律,惟以抚接才贤为务,至于参请妃嫒,素所不行”。总之就是为了证明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正确的,自己即位是合法的。 那么在《奉天靖难记》也采用了相同的笔法。首先丑化朱允炆,称其为“允坟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政事一委权间,悉更太祖成法,注意诸王,遂成不轨之谋矣。”也就是朱允炆继位不合法而且在帝位上无君德。 其次丑话朱允炆的爸爸朱标,“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就是说朱标为太子时已经多有失德,太祖多次指责,但都没用。 最后是丑化叔父晋王朱棡。晋王排行老三和朱标同母,所以他更倾向于朱标父子,且朱元璋有意制造晋燕制衡,一直为朱棣记恨,所以也被丑化,称其为“私有储位之望……遂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编造晋王觑视大位的野心。 而面对晋王和太子勾结起来对付燕王的时候,燕王是“谨事长兄”。所以《奉天靖难记》丑化朱允坟、朱标、朱棡也是为了证明朱棣继统的正义新和合法新。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惜篡改历史,后来者朱棣学习唐太宗为自己的皇位继承进行了粉饰,编撰了《奉天靖难记》。 参考文献 《朱棣仿唐太宗——论永乐官修对朱棣形象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