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筹谋一生,为何临死将大权拱手让给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更新时间:2022-06-29
1975年,蒋介石因病在台湾去世,在他还在世时,有一块心病一直未能解决,那便是自己去世后,谁会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很多人都知道,蒋介石死后,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正式接下了“接力棒”,但实际上,蒋介石此前并没有授意让蒋经国接班,而是决定了另外一个人。 此人并不是蒋介石一直关照的孙科,也不是外界认定距高位只有一步之遥的陈诚,而是在军政方面名不见经传的严家淦。 严家淦在蒋介石死后,曾稳坐了三年的“宝座”,三年之后蒋经国才从严家淦手中,正式接手蒋介石曾经的位置。 (蒋经国) 这段历史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为什么蒋介石当时选择了严家淦接受权力而非蒋经国?后来蒋经国又是如何从严家淦的手中接受位置的呢? 蒋介石让位背后的来龙去脉和真相,究竟如何呢? 【蒋介石一开始究竟想让谁来“继位”?】 或许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严家淦究竟是什么人,能让疑心深重的蒋介石足够信任他,甚至让他接任自己的位置,而放弃自己的儿子? 想要搞清楚这一点,还得先从严家淦这个人的生平谈起。 严家淦出生于1905年10月,是江苏吴县(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由于个人志向原因,1931年时,严家淦开始走上了从政之路。 由于其工作能力了得,严家淦的仕途向来一帆风顺,1942年时担任战时生产局采办处处长,到45年抗战胜利后,跟随时任要职的陈仪去了台湾,担任台湾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 (严家淦毕业照) 1946年,由于工作需要,陈仪指派严家淦前往南京向蒋介石述职,随后就有了蒋介石和严家淦的第一次见面。 当时的蒋介石或许根本记不得这样一个小角SE,可很快,二人的第二次见面机会就来了,而且在这一次见面过后,蒋介石就深深记住了这个有才之人。 当时,由于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彼时的台湾经济发展十分萧条,民众资产缩水严重,大街小巷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蒋介石眼见无法解决难题,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陈诚,但陈诚对经济工作也是一窍不通,于是思索过后,便寻到了严家淦。 严家淦彼时已经担任经济方面的要职,面对台湾经济萧条,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陈诚虽然有所顾虑,但面对当下艰难的境况,最终也答应了严家淦提出的币制改革。 (严家淦) 此后,严家淦和陈诚二人积极配合,通过拨款、贸易、亲自制定币制改革方案等措施,努力挽救着当时的台湾经济。 1949年6月15日,由严家淦亲自拟定的《台币改革方案》正式颁布了,配合之下的改革颇有成效,通货膨胀被阻断在海峡之外,严家淦功不可没 此后,严家淦顺势取得了蒋介石的好感、信任以及重用,而仕途上也因为蒋介石的提拔而顺风顺水。 难道就因为严家淦的“力挽狂澜”,蒋介石便要放弃自己的儿子,让严家淦这么个外人当自己的“接班人”?答案并不是这样的。 蒋介石从始至终想要“传位”的人,都是自己的儿子蒋经国。 实际上,严家淦早就留意到了这一点。 1949年,蒋介石败守台湾后,便有意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担任军政要职,除此之外,蒋介石不仅命蒋经国负责重建台湾请报系统,还于1952年命蒋经国担任负责稳定政权的要职。 可以说,在培养蒋经国方面,蒋介石下了很多功夫,而以上种种人命安排,都能看出蒋介石属意蒋经国当自己的“接班人”。 严家淦在后续工作中察觉并深知这一点,所以才在后来的工作中尽全力辅佐蒋经国,为其树立威望、创造业绩。 那么,后来为什么是他严家淦继位了呢? 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是蒋介石的心腹,也是蒋经国和严家淦的重要“对手”——陈诚。 (陈诚) 【为何说蒋经国继位,蒋、严的对手是陈诚?】 陈诚是蒋介石的心腹,曾担任过诸多要职,此后又当选了两个重要职务——由于这两个职务过去只有汪经卫担任过,所以便让人认为他便是蒋介石的接班人无疑。 可蒋介石哪能答应?他的本意是想让蒋经国当接班人的,但问题之所以棘手,难就难在他们的集体内部体制与常规体制不同: 由于蒋介石长期以来的治理方式,导致在“传位”这件事上,他不能按照民主制度选举——如果这样,谁说得准花落谁家?按照君主制继承,更是名不正言不顺,“师出无名”很容易被拉下马。 (蒋介石) 根据目前的形势,外界有不少人都认为陈诚能够成为蒋介石的接班人;加之蒋经国和陈诚在此前,因为工作问题早有冲突,现如今更因为“继位人”的事请,二人一直在暗中较量,所以对于蒋介石而言,继承问题就显得很微妙。 那么,蒋介石想要让儿子顺利得到权利,就需要一个“帮手”,而严家淦自然而然算得上一个不错的帮手。 严家淦为人新格温和,不喜争斗,作为技术官僚也没有拉帮结派,没有个人实力又忠心耿耿,蒋介石便是看上了这些特质,便希望他能够作为扫清前路的“先锋”,进而扶持蒋经国名正言顺地上位。 而严家淦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便着手放权,让蒋经国独自创立功绩,以便获得成绩和支持。 (蒋经国) 按理来说,以陈诚的功绩和能力,完全可以按照接班人的标准培养,但蒋介石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心中早已坚定要传位于子,所以,蒋介石看上严家淦并想让他成为扶持儿子“过渡继位”的“一把手”也不足为奇。 蒋氏父子的算盘打得很妙,但这对于陈诚而言算不上好消息,陈诚本身就和蒋经国有矛盾,在窥见蒋介石的一二心思后,陈诚便也越来越不服气,二人分歧越来越大,关系也不复往日。 一个是“刘禅”,一个是“诸葛亮”,最终刘备让刘禅继位而非诸葛亮,其实就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心思,以及陈诚的结局了,但陈、蒋二人的冲突积累已久,单靠蒋介石的劝慰根本不足以消除。 问题解决不了,还可以加把劲,但若是不想再解决,那放手就好了,很快,蒋介石放手的时机也来临了。 (蒋介石) 1958年,陈诚自行兼任要职,且让王世杰告诫蒋经国“不要争抢”的行为,彻底惹怒了蒋介石,蒋介石认为陈诚此举是在挑衅、甚至是夺权,自此,蒋氏父子开始将陈诚视为“接班大业”里最大的障碍。 而严家淦明白,蒋氏父子心思已定,无法违拗,加之蒋介石向来信任重用自己,所以自然归为蒋介石一队。 所以,在后来的“博弈”中,陈诚将严家淦视作自己派系的人,千方百计想将严家淦拉入伙,而严家淦深知自己的处境和身份,并没有与其拉帮结派。 这对于陈诚而言不算好事,可对于蒋氏父子而言,则代表前路更加通畅了。 (陈诚) 1963年,陈诚因病辞去职务,后来又于1965年病逝,如此一来,蒋经国“接班”的障碍算是彻底清除了。 于是乎,深得重用的严家淦接替了陈诚的位置,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开始扶持蒋经国成为“接班人”。 那么,如果说严家淦接蒋介石的班,是为了让蒋经国接班名正言顺,那么为何后来严家淦继位直至三年以后,才让蒋经国接手? 权力这东西说不准,在权势熏陶下,人心难免会变,仕途一路高升的严家淦,如果突然想要夺权了,那也说不准。 严家淦顺利接班后,是如何对待蒋经国的?严、蒋二人交接权力时,有否掀起什么“波涛”呢? (严家淦概述图) 【“严蒋”权力如何和平交接?】 起身,从头到尾,蒋氏父子都牢牢把控着军事权力,而严家淦负责的向来都是财政命脉,军事方面的事务从未让严家淦擦手过。 其实,让严家淦只负责财务事务,也是蒋介石的谋划之一: 一来,他的能力拿得下这些事儿,自己也放心严家淦; 二来,不让他触碰到军权,将军事职务交给自己的儿子,既能保证大权在手,也能防止严家淦有心或无意地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三来,蒋经国多年来负责的都是军政事务,经济工作可谓了解甚少,严家淦负责多年的财务后,对蒋经国这方面的提升自然有帮助。 当然,全盘计划也确实按着蒋介石的想法进行着。 1972年5月26日,蒋介石等人召开会议,严家淦在会议前收到了一封信,严家淦拆开信件一看,是一封举荐信,大致内容是: 蒋经国先生众望所归,全国上下都推举他接任蒋介石曾经的位置,他应该顺应民意,以安民心。 严家淦一看,就明白蒋介石这是要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了,于是便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职务,但蒋介石表示,让他只辞去部分职务即可。 于是,在蒋介石和严家淦的“表演”下,严家淦在这一天辞去身上部分职务,而后举荐蒋经国接任。 (蒋经国) 蒋氏父子这一番行云流水的草作,实属高明,而严家淦也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也没有多言什么,就这样,在蒋介石和严家淦的辅助下,蒋经国的每一步走得都很稳当。 1975年,蒋介石去世,严家淦接班——严家淦明白,自己只是帮蒋经国稳住地位的“先锋”,所以也不怎么愿意管事,实权都放在了蒋经国处。 据回忆所说,严家淦曾经跟人谈到过“自己将来会将权力顺利交给蒋经国,不过为了避免非议,一时还急不得。” 严家淦很明白自己的“定位”和“作用”,就是为了“继位”的和平过渡,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扶蒋经国上位。 所以在此之前,需要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待着,而他确实也做到了。 1978年5月,蒋经国接过“严家淦”的“班子”,被选为新的“接班人”,最终得以“子承父业”。 后来,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于台北病逝,1993年12月24日,严家淦同样病逝于台北,至此,这一切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结语: 蒋介石一开始就想让蒋经国当自己的接班人,只不过碍于当时诸多阻碍,不得已选中了忠臣严家淦,作为保驾护航的“先锋”。 严家淦本人也很感机蒋介石的提拔,所以也在尽全力配合蒋氏父子,演好这出戏。 在严家淦接过蒋介石的班子后,他本人也从未生出二心,没有想着一举夺权,而是安分履行自己的责任,直到完成任务的那一刻。 (蒋氏父子与严家淦(右)合影) 有人觉得严家淦继位如同一场“游戏”,只是为了表演做作样子,但实际上那三年和平过渡的意义不容忽视,不仅让蒋经国的地位来得名正言顺也更加稳定,同时也避免了社会动荡,不会生出无谓的非议。 不得不说,蒋介石老谋深算、步步为营,严家淦低调睿智、急流勇退,二者相互打配合,才能让这段历史如此经彩。 参考资料: 期刊《晋阳学刊》:“严家淦与两蒋权力交接初探” 期刊《世纪》:“严家淦:蒋氏父子权力传承关键人物——台湾政坛风云系列之十” 期刊《领导文萃》:“蒋介石如何传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