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其实可以避免被原子弹轰炸,只因翻译错误,被美国错解其意
更新时间:2022-07-19
2021年8月6日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76周年纪念日,当时正值东京奥运会举办,日本方面希望届时全场能一起参与默哀,然而这一建议却被国际奥委会果断拒绝。 其实,对于当年被美国用原子弹轰炸这件事,日本人至今都是心存怨恨的,只不过现在需要抱美国大腿,敢怒不敢言罢了。 实际上,当年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前,曾提前对日本发出警告,但日本却两次错过机会,所以也有人说日本被原子弹轰炸是自作自受的结果。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波茨坦公告》,简单来说就是督促日本投降,很明确地表示:日本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若非如此,日本将迎来迅速而完全的毁灭。 虽然这里面没说具体将对日本采取什么措施,但肯定是个大招。 消息很快传到了日本皇宫里裕仁天皇的耳朵里,裕仁天皇也不傻,他虽然很想一统东亚,但现在的形势显然已经不利于日本。 东京这时候已经被轰炸了好几个月,三次“李梅火攻”把这个城市几乎烧回了石器时代,到处都是一片废墟,100多万人无家可归,至少14万人被活活烧死。 虽然美国没有明说“迅速而完全的毁灭”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肯定是比“李梅火攻”更惨烈的攻击。 此时日本已经承受不了更多打击了,所以裕仁很是识时务的做出了判断,裕仁天皇召见外相东乡茂德,表示现在内阁应该立刻讨论停战事宜。 明治维新后,天皇讲话被称为“鹤音”、“玉音”,语法与普通日语不同,只有天皇、少数皇族及专属天皇的翻译官能够学习。 一般来说,天皇不会随意发表意见,如今天皇都表态要求停战了,于是当时的日本首相立刻召集内阁开会,讨论停战问题。 如果当时内阁能听天皇的话,及时投降,日本是可以躲过被原子弹轰炸的命运的,而且说不定还能借停战顺势提几个小要求,以此来换点好处,当时全世界都希望二战赶紧结束,如果日本真的这么做了,想必会被同意。 其实,当时内阁大部分人还是很赞同停战的,毕竟当时日本确实请况不乐观,撑不了多久了,这样看来还不如借坡下驴更体面一些。 然而,一部分人却抱着其他的想法,很多高层觉得苏联可能是最后的希望,说不定会出手调停。 在1941年,苏联和日本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协定》,一开始日本陆军对这一条约很不满,认为这会阻拦大日本帝国前进的步伐。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日军逐渐失去优势,这个条约反而为日本争取了喘息的机会,不至于被苏联落井下石,也正是这样,才会有很多人觉得最后时刻苏联会出面调停,不至于让日本的脸面太难看。 其实,这一想法现在看来简直是毫无道理、缺少逻辑,日苏互不侵犯是一回事,但是苏联怎么可能为了日本得罪中、美、英三国呢?但处在战争末期的日本已经不能用常理来看,到处都是疯狂的气息,所以日本人就这么一厢请愿地相信了。 甚至有人还认为:“斯大林那么胖,跟西乡隆盛一样,一看就是个好人,关键时刻一定会帮日本的。” 在内阁会议上,有人提出等待苏联调停,很多人立刻就动摇了,最终决定暂时先不停战,观望看看苏联是否会出面再说。 这个决定宣布后,军方就有意见了,陆军大臣阿南惟几觉得这太模棱两可了,这让军队怎么打仗,究竟是打还是不打? 尤其是此时日本军方刚鼓动百姓们踊跃参军,如果不打怎么收场?而且如果内阁命令一下发,国民请绪必然会动摇,而且日本也会失去和美国、苏联谈判的筹码。 军方高层都赞成阿南惟几的意见,几轮拉锯后,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声明可以发,但是态度和用词一定要强硬,表示日本虽然愿意停战,但手头还是有筹码的,不能让其他国家小瞧。 7月28日,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十分重要,全世界都在等日本的表态,于是有记者提问铃木对《波茨坦公告》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其实是提前安排好的,铃木只要顺势回答就等于表态了,然而铃木的回答却是:“我认为该共同声明是开罗会议的翻版,帝国不认为其有重大价值,唯有默杀,我们将坚持向完成战争迈进。” 作为外国人,看到铃木的这番发言,是不是感觉态度十分不客气,尤其是“默杀”那个词,总觉得日本还要孤注一掷战斗似的。 在日语中,“默杀”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完全无视的意思,二是不予置评的意思。 铃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夹在天皇和美国之间实在为难,使用“默杀”这个意思暧昧的词语,铃木希望日本军方能把它理解为“无视”,同时他又指望美国人能明白自己的意思,表示日本不想继续打下去,但也不甘心立刻投降,希望美国能宽限几天。 日语其实都有这个通病,那就是语焉不详,一个词有好几个意思,如果是本国人也许还能理解,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太困难了。 铃木的发言是面向世界的,要通过日本官方通讯社共同社的翻译,然而共同社在翻译“默杀”这个词汇时,并没有领会到首相的良苦用心,直接翻译成了英文“ignore”,也就是“忽视”的意思。 其实,这也不能怪罪到翻译人员身上,在二战期间,媒体基本上是被军国主义胁迫最严重的行业了,因为右翼分子如果想要“洗脑”老百姓,必然要控制言论。 在1931年之后,日本许多报社就被强行关停,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政府和军方更是向媒体一再施压,只能报喜不报忧,任何不利于日本形象的话都不能说。 在这样肃杀的舆论环境下,各大媒体哪敢随意发表文章?共同社虽然有官方背景,但也不愿意惹麻烦,所以那时候共同社在编写、翻译文章时,都会采用军国主义分子偏爱的强硬风格。 正因如此,当看到首相发言里的“默杀”一词时,共同社的翻译人员就直接翻译成了“忽视”的意思,虽然有点乌龙,但严格来说,翻译人员一点错也没有。 另一边,美国接到的翻译过的消息意思完全变味了,日本态度十分强硬,甚至还要把战争进行到底,于是美国决定发起最后的致命一击。 1945年8月,美军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直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十几万日本百姓的新命因为铃木首相的一句“默杀”,就这样白白死去了。 原子弹对日本造成的影响是深重而持续的,城市被毁、伤亡者无数,日本经济倒退几十年,直接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侵略者,沦为人人喊打的角SE,被迫打开国门,让美国大兵大摇大摆踏上国土,可以说是十分丧失尊严。 日本痛恨美国,但真正为日本引来灭顶之灾的正是他们自己,从一开始侵略朝鲜和中国,日本便走上了疯狂的军国主义道路。 战争前期的日军的确厉害,但随着各国奋起反抗,战局发生了变化,而此时日本的战略资源早已在多年的作战中耗尽。 被胜利蒙蔽的日军哪里肯收手?为了掠夺更多资源,日军南下侵略东南亚国家,之后更是自认为“世界最强”而去偷袭美国,最终导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卷进了这场战争。 到了1945年,日本已是强弩之末,美国发出警告后,裕仁天皇倒是很是识时务,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内阁大臣们太过盲目自信、故步自封,他们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的行为能为国家争取几天缓冲的时间,没想到却付出了更加惨烈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