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六尺巷故事中,真是宰相张英礼让吗?当地传说不是这个样子
更新时间:2022-07-26
在我国古典的传说故事中,不乏有歌颂“礼让”经神的例子,除孔融让梨之外,最著名的当属“桐城六尺巷”了。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其实所谓的“六尺巷”,只不过是一个被美化的故事而已,当地的说法却完全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桐城县存在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名为六尺巷。六尺巷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巷,却在几百年来一直令不少人向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巷子本身别具内涵,它几乎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礼让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桐城两位官家的相互礼让,才生出一条小巷道,并为当地百姓造福。 六尺巷的由来非常有趣,其故事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波折和意想不到。相传桐城有两家高官之家,一家姓张,一家姓吴,二人同朝为官。可是有一天,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接到家里来信,信中说,隔壁邻居吴家准备盖新房,却要占用自家的土地,因为两家都是名门望族,所以相互之间各不相让。为了出一口恶气,家人写下书信,准备请张英出面前来“搞定”对方。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张英的回复却十分干脆,他在书信上只是写下短短二十八字,却令家人感到面红耳赤。张英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千里迢迢捎来书信,不是温暖的问候和家族的发展,而是为了一堵墙,实在是太无聊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礼让他三尺地呢?万里长城如今依然存在,却见不到当年筑造它的秦始皇了。家人看罢十分羞愧,当即命令自家的院墙向后缩短三尺。见此请景,吴家也顿觉不好意思,当即也学着对方的做法,将自家的院墙也自行缩短了三尺。由此,桐城六尺巷正式出现,被当地人传为美谈。 可传说终究是传说,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下合适的推理。首先假定来说,此处存在一个三尺的小巷,它是当时人们来往的道路。张家和吴家同为邻居,吴家想在自家的基础上扩充三尺,就会与吴家的墙壁衔接。此时张家再向后退出三尺,吴家也退后三尺,巷子的宽度就变成了九尺。而原来要是有六尺小巷,他们各退三尺,就是十二尺巷。这就更不对了。 由此可见,这段传说并不符合事实,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是胡编乱造的故事。 除此之外,封建社会中讲究“官大一级压死人”,吴家虽然是名门望族,却也不敢因为三尺的地盘和宰相作对,更何况官僚之间是存在友谊关系的,二者之间不可能因为一点小事伤了和气,若是因此大动干戈,估计会被官场同僚笑掉大牙。 谈到这里,六尺巷的真实原因又会是什么呢?据当地人传说称,六尺巷的出现,实则是一次百姓和官僚之间的冲突行为,与所谓的“礼让”文化毫无关联。当地百姓古老相传称,当时此地原本就有一处六尺巷子,是行人们行路的通道。可是张家和吴家都是官僚,各自扩建庭院时,就相互商量,将六尺巷各自瓜分,并很快进入动工期。官僚的行为,无疑是触犯了百姓们的根本利益,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百姓们将两家告到了京城。张家人和吴家人这才感到事请闹得太大,不利于自家的名声,于是各退回了原位,如此才算是形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六尺巷。 一个传扬百年的传说,背后竟如此不堪,可见封建社会权贵们愚人的手段之高,实在令人咋舌。不过凡事都存在两面新,如今的六尺巷已然成为人们心中的礼让典范,将错就错也无不可,毕竟我们可以看到黑暗,但是却可以将黑暗改造称光明,也许,这就是人们最朴实的愿望吧。 参考资料:《往事》 任敏华著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