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去世后出现传言说其私通金人,所藏文物丢失后流言逐步消散
更新时间:2022-07-26
李清照这个名字想必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她是我国著名的女文学家,和丈夫赵明诚在一起收集文物,作出著名的《金石录》。可是大家知道吗?赵明诚死后竟然出现谣言说其与金国人私通款曲。这件事就被李清照记载在《金石录后序》里,也被称作“玉壶颁金”。 《金石录后序》是一篇自传新的散文,主要介绍了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以及《金石录》的主要内容与成书过程。 除此之外,本书当中也很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夫妻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而且“真实”也是这本著作的最大特点,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李清照”本人。 既然这篇散文是李清照自己写的,“玉壶颁金”这个事件的真实新自然也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金石录后序》当中具体是怎么记载的呢?李清照写道:“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衣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 也就是说,在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曾有一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拿着玉壶去找赵明诚鉴定,但只是让赵明诚看了一下就走了,其实那壶并非是用玉石打造的,而是由品质十分普通的珉石打造的。然而,等到赵明诚死后,不知道是谁开始在四处传播说当初赵明诚曾建鉴定过的那把玉壶竟然被献给了当时已经侵占了南宋大片领土的“金国”。 李清照正因如此,便同时有人说赵明诚在生前曾经暗通金人,而这些说法自然便让李清照十分害怕,虽说李清照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才女,但是,面对“通敌大罪”难免她不会害怕。 面对那些“流言蜚语,李清照既不敢出面辩驳,但也不甘心就这么接受,为了能够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能够向朝廷和世人表达赵明诚和自己其实是被冤枉的,于是李清照便下定决心要把家中积攒的大量“古物”全都献给朝廷。 此外,早在李清照听到那些“流言”的时候,其实她心里就想明白了,一定有人在打他们家里所珍藏的“古物珍宝”的注意,所以,才编造了这么一个“流言”。 原本赵明诚还在世的时候,由于他本身还有官职,所以,没有人敢去打那些珍宝的主意,而就在赵明诚死后不久,“玉壶颁金”的流言便忽然出现了。 不得不说,在赵明诚病重时前去鉴定玉壶的那位张飞卿有很大的嫌疑,究竟是他真的将那把壶献给了金人,还是说恰恰是他借此制造了流言,目的便是为了抢夺李清照家中的那些珍宝,毕竟,李清照一个女人家势单力薄,想要很好地守住那些珍宝是极其不容易的。 李清照紧追南宋皇帝献珍宝,珍宝尽失之后名誉得保 既然“珍宝”已经难以守住,而且,此时的祸患正是由赵明诚有着“鉴宝之能”所引发的,所以,李清照才决定要把家中的全部“珍宝”都捐献给朝廷。 李清照然而,不曾想,当时金兵一路向南攻打,南宋皇帝也一路向南逃到了越地,而等到李清照带着大量的“珍宝”赶到越地的时候,皇帝又跑到了其他的地方。 正由于“珍宝”的数量巨大,据记载有“十五车”之多,李清照不可能一直押送着并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地区到处乱跑,所以,最后干脆就只能丢下不管了。 十五车的“古物”可以说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生所积攒的全部财富所在,而面对“暗通金人”的罪名以及要在乱世当中求生存,所以,李清照才当机立断地舍弃了这些“珍宝”。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珍宝”最终并没有落在南宋朝廷的手中,而是被当地的叛军给抢走了,全部都进到了一位“李将军”的府里。而就在李清照失去了全部的“珍宝”之后,“玉壶颁金”一事也渐渐地不了了之了,基本上没有人再提起,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名誉这才得以保全。 而奇怪就奇怪在这里了,为什么在李清照失去了全部的“珍宝”之后,“玉壶颁金”的流言便随之而消失了呢?不得不猜测,当初这个“流言”就是有人居心叵测地想抢夺那多达十五车的“珍宝”而经心策划的。好在李清照的“格局”够大,聪慧过人,想到了那些“流言”背后的动机,这才能够及时地舍弃那些招致祸事的“珍宝”,成功地将目标转移到了他人的身上,那么,“暗通金人”的流言自然便会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