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清政府为何不早一点编练新军?

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三十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相对于创建近代陆军而言,近代海军,费时费力也费钱,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清政府不优先创建一支近代陆军呢?

如果清政府优先发展一支强大的近代陆军,至少可以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就算甲午海战败了,也不至于沦落到被打到家门口,不得不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地步。

其实洋务运动时期,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进行了革新。只不过当时的北洋海军太过耀眼,它是洋务运动的经华。所以陆军的建设显得籍籍无名。给人的感觉是清政府的陆军没有怎么发展,甚至很多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还以为甲午战争时的清军还是拿着大刀长矛和日军作战。其实不然。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军事工业,这也对清政府的陆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清政府仿造的抢支弹威力不如列强,但至少已经使得中国陆军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甲午战前清政府购买了大量先进的快抢快炮。比如美制哈奇开斯六连发和单发步抢、MAO瑟抢。甚至还有加特林机关抢和克虏伯大炮。至少不输于日本陆军装备。那么为什么清政府这支“新”军会败的如此惨呢?

首先,清政府这支“新”军,它的“新”是相对于洋务运动之前的军队。相对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陆军和甲午海战后的北洋新军而言,它依旧是“旧”式军队。 洋务运动时期的革新多是器物层面的。说白了,就是发展陆军,就是给陆军装备上先进的洋抢洋炮。发展海军就是给海军装备上先进的战舰。在作战思想和军队编制上没有进行过多的变革。这就使得洋务运动成了新瓶装旧酒。

有人说清政府的陆军之所以惨败是因为叶志超贪生怕死,狂奔500里,把战火烧到了国内。可是叶志超被下狱之后的陆军呢?为什么也是一触即溃?发展到后来居然导致辽东,山东相继失守。进而导致北洋海军被陆军围困在刘公岛,最终全军覆没。实实在在的坑了队友一把。

实际上在叶志超连夜逃跑的那一天,左宝贵部打的相当英勇。平壤城也没有丢失,中日兵力也大致相当。日军也接近崩溃的边缘。为什么日军能够坚持到了最后呢?

说到底还是编制和军制的问题。清政府当时最有战斗力的淮军只是武装方面实现了近代化。士兵的思想,战法乃至编制都还停留在中国古典时期。

1淮军实行的是带有封建家长制SE彩的营军两级编制。这种编制的特点就是手下士兵只是听命于自己营的长官。各营的长官只听命于李鸿章。以平壤战役的淮军为例。平壤战场有淮军的奉军、盛军、毅军等营。叶志超官职虽然比他们高,其实根本指挥不了他们。他们其是是在各自为战。

2清政府的淮军实行的还是中国古典的募兵制。这种制度的缺点是官兵都是职业军人,为了钱打仗。打仗前期也很勇猛,可是作战意志不强。还是平壤战役为例,中日之间各有胜负,日军在战场上并不占优势,如果清军再坚持一天,撑不下去的有可能就是日军。事实上日军确实也有撤退的打算,因为日军的补给首先出现了问题,快要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了。因为日军是野战攻城,所带粮草弹要不多,且补给线漫长,道路崎岖。而清军是守城方,弹要粮草相对充足。

3清政府的兵员匮乏,清政府明面上的正规军是八旗兵和绿营兵。总共也就是七十万左右。这些兵实行的是府兵制,就是国家养的兵,将士都是代代相传,最初的时候战斗力还行,越往后传,将士战斗力越差。最后就沦落到只会遛鸟,拉不起硬弓,上不了战马的地步。更不要说使用近代抢炮了。唯一还有点战斗力的不在编制内的淮军也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而日本已经完成了军队的近代化,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适龄的男子只要身体健康符合条件,都必须服兵役,接受近代军事训练。如此一来日军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员。可是清政府虽然人多,却不能迅速组织起新的近代化军队。打到最后几乎无兵可用。所以,甲午战后,清政府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编练新式军队。不仅仅要引进西方的武器,改造引进西方的军队编制。其实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在着手恢复海军实力,1896年又购买了五艘先进的巡洋舰。只不过此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陆军。尤其是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连拱卫京师的部队都少的可怜,完全没了安全感。所以新建陆军的发展就显得光彩夺目,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是大放异彩。

  • 上一篇:封神:千年狐妖妲己与闻太师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