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朱允炆为何宁冒风险武力削藩,也不肯效法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成为了大明王朝新的掌舵人。

朱允炆上台伊始,就大刀阔斧地推行削藩政策。周、齐、湘、代、岷诸王在严酷的削藩令下,相继被废为庶人,或是流放烟瘴之地,或是阖宫老幼烈火焚身而死。

诸位藩王的悲惨下场,让明朝其他藩王们人人自危。而朱允炆此时不但没有安抚众王,反而将削藩的屠刀挥向了众藩之首的燕王。

燕王不愿坐以待毙,率领麾下数万兵马发动“靖难之役”,一举夺了朱允炆的江山。

说来朱允炆失了江山固然令人同请,但其实早在数百年前的汉代,汉武帝就曾完美示范过用“推恩令”温和削藩,等到朱允炆削藩时,明代厚黑学达人高巍也曾给朱允炆设计了“明代版推恩令”,但却未被朱允炆采纳。

那么,朱允炆为何宁可冒着失去江山的风险武力削藩,也不肯效法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呢?

01明朝版“推恩令”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大肆分封诸王。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诸侯们,要粮有粮,要兵有兵,要钱有钱,逐渐膨胀成西汉王朝内部的一个个独立王国。

随着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壮大,各地诸侯们对汉廷的威胁越来越大。汉武帝为摆TUO诸侯国对中央王朝的威胁,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将原本诸侯国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如此一来,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各地诸侯国“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再难威胁中央王朝,汉武帝就这么兵不血刃的解决了诸侯们带来的隐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历史的脚步来到大明王朝。朱允炆年少登基,深恐一众叔王威胁中央王朝,为此他甫一上台,就把削藩当作了建文朝的头等大事。

作为明王朝的正统帝王,朱允炆一上场就拿着了一副好牌,无论怎么打,总能找到削弱藩王的办法。

不过,朝中大臣们对朱允炆怎么出牌却意见不一。比如鹰派人物齐泰、黄子澄就建议朱允炆采用铁血手段武力削藩,而厚黑学达人高巍则提议:“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

按照高巍的设想,藩王起兵,靠的是兵马钱粮,若是把藩王的子孙与藩王分封在一个地方,即便实行“推恩令”,藩王的家族也很容易募集到足够多的战备物资,迅速拉起一支兵马。

因此,高巍在汉代“推恩令”的基础上,创造新地提出了“藩王本籍回避制”。所谓“藩王本籍回避制”,就是藩王的后代一律远远分封到外地,并且在就藩的时候允许带走藩王一部分的护卫与钱粮。

这招“升级版推恩令”,既削弱了藩王的实力,又给藩王们的封地里硬塞进去许多远房亲戚。一旦藩王想要起兵造反,这些远房亲戚很快就能发现端倪,完全可以靠着第一手的线报找朝廷换个“告密奖”。

令人遗憾的是,“升级版推恩令”虽然十分惊园,可朱允炆经过考虑,还是听从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暴力削藩,这是为什么呢?

02失败的削藩

若是从上帝视角来看,高巍提议的“推恩令”显然更容易削藩成功。然而,“升级版推恩令”虽好,却需要一两代人方能看到效果,朱允炆不愿意也没必要等那么久。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时,汉代诸侯实力强劲,每个诸侯国都能轻易成为西汉的“国中之国”,因此汉武帝不敢硬行削藩,只能通过“推恩令”逐步瓦解诸侯们的实力。

但明朝的藩王却与西汉的诸侯存在很大的差异,朱允炆当政时期,明朝的藩王们“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换句话说,明代藩王无权干涉地方事务,封地也随时可能变化,手中的权力与汉代诸侯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回首往事,当初西汉诸位实力雄厚的诸侯发动“七国之乱”尚且失败了,如今明朝这些藩王连“裂土封王”的资格都没有,手中仅有少量护军,又哪里会让朱允炆放在眼里。

中央王朝足以碾压藩王的军事实力,让朱允炆错误地认为藩王们犹如砧板上的鱼,无论他怎么削藩,这些藩王既没有造反的资本,也没有造反的勇气。

既然可以速战速决,随意拿捏藩王们,朱允炆当然想让“削藩”成为他树立威信的契机,而不是拖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解决。

于是,看起来最快起效的“武力削藩”,就成了建文朝的“国策”。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炆定下削藩政策后,群臣对削藩的顺序也曾展开一番讨论。比如大才子卓敬就认为:“燕王智虑绝轮,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经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

这就是说,燕王雄才大略,封地北平又人杰地灵,兵强马壮,不可不防。若是削藩,第一步就该把燕王改封到南昌。

与此同时,深得朱允炆信任的黄子澄,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先弱后强”削藩政策,而朱允炆怀揣着M之自信,想也不想就采用了黄子澄的提议,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或许在朱允炆看来,朝廷拥有绝对实力,想削哪个藩王就削哪个藩王,削藩的顺序根本不叫事。

但朱允炆却忘了,一旦B得藩王造反,终归要靠武将们在战场上搏杀,可朱允炆要么重用以齐泰、黄子澄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要么信任以李景隆为代表的官二代,反倒是燕王领兵多年,深受武将集团推崇。

正因如此,朱允炆没有章法又暴力的削藩政策,B反了燕王,而燕王又靠着武将们的支持,赢得了看似不可能获胜的“靖难之役”,用雷霆一击宣告了朱允炆“削藩令”的破产,彻底改写了明王朝的历史走向。

参考资料:《明史》、《史记》、《汉书》、《明通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 上一篇:从放牛娃成皇帝:乱世中的幸运儿——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