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围困天京,咸丰皇帝出一道上谕,曾国藩为何将其吃到肚子里
更新时间:2022-08-01
众所周知,曾国藩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外他的处世哲学也让我们现代人深有启发。在曾国藩对抗太平军的时候,咸丰皇帝给他下了一道圣旨,可是曾国藩却把圣旨吃了,但不过也因此立下了千古之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朝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已经危及到清朝的统治根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就已经攻下江宁(今江苏南京),并改名为天京,还定都于此,史称“太平天国”。毫无疑问,太平天国已经让咸丰皇帝寝食难安,因此在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咸丰皇帝就下旨让曾国藩率湘军镇压太平军。不过,当时太平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对曾国藩来说也丝毫不敢放松,否则稍一不留神就要吃一场败仗。 然而,就在湘军和太平天国在前线对抗的时候,北京城又发生了变故。众所周知,晚清时期的清朝被西方列强“欺负”,尤其在鸦片战争战争之后他们变得更加猖狂,不仅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比如《天津条约》,还想着在各个方面获得利益,如果不顺着他们,那坚船利炮就直接开到了家门口。咸丰皇帝在位期间,英法联军就入侵京城,还火杀圆明园,犯下了滔天大罪……就在英法联军进京前,咸丰皇帝还给曾国藩下了圣旨。 据曾国藩在文稿中记载,专家们也确定了当时圣旨中的内容:“英法洋兵,业占天津,不日进攻京畿,甚为可危。着曾国藩速带兵限期入京。毋稍延缓,钦此。”圣旨的内容不难理解,意思就是英法联军要攻入京城,让曾国藩迅速带兵回京护驾。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因为他当时正在对抗太平天国,如果他此时调兵回京,就等于把地盘拱手让给了太平天国;如果他要是不回去,英法联军进京烧杀抢掠,百姓也生灵涂炭。 接到圣旨之后,曾国藩一晚未眠,一个人在书房踱步到天明,他想找一个两全之策,但不管怎么盘算都不能兼得“鱼和熊掌”。于是,就在天快亮的时候曾国藩突然灵光一现,他将桌子上圣旨一把抓过来撕得稀巴烂,然后一片一片放入嘴里嚼碎,又喝了一杯水将其吞入腹中。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圣旨是圣神的,一般人都毕恭毕敬的珍藏,而曾国藩却给撕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还吃掉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历史学家们经过研究,推测曾国藩是在消灭“证据”,意思就表明他自己从未收到过任何圣旨,因此也就表明了他的立场,即留下了对抗太平天国,而不返回京城护驾。对此,曾国藩也有自己的考虑,并且也完全合请合理。 首先,曾国藩出兵在外,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它可以不听咸丰皇帝下的命令。不过,曾国藩也不敢明确的违抗皇命,而是用销毁圣旨的方式表态,他可以坚持说自己没有收到圣旨,即便咸丰皇帝心里清楚也不敢处置曾国藩,毕竟他当时位高权重。其次,曾国藩考虑的很深入,即便是京城被英法联军攻占了,他们在得到好处之后还会离开,即便是咸丰皇帝遭遇了不幸驾崩,还有太子可以继位,都不会让大清朝灭亡;如果放弃对抗太平军保护了皇帝,那要不了多久杀入北京城的就是太平军了,到时候大清朝的命脉就要彻底断了。 结果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并没有回京,而咸丰皇帝也想到了其他办法,即他在英法联军进京前夕,就以北上剿匪为由带着王公大臣和皇后妃子去到了热河的避暑山庄。或许是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让咸丰皇帝苦闷、M惘和疾劳,最终早早死去。在曾国藩那一边,他最终破了天京退击了天平天国军,再一次稳固了清朝统治根基,但他却不知道这一根基早已腐朽…… 参考资料: 《曾国藩传》作者:梅寒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