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死后,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为何神秘消失,貂蝉也离奇失踪?
更新时间:2022-08-01
关于董卓,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误会,最大的误会就是:董卓是西凉军阀……这咱也没法说,只能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史书中的董卓是汉桓帝亲封的羽林郎,大汉中央禁军出身,军阀?他没机会的。 年轻的董卓的确是西凉壮汉,弓马骑色都非常人能比,开始是在陇西郡府担任巡逻守备的低级军官,打击盗贼很有效,被征辟为凉州从事,在一次与匈奴对战中,立下大功,被朝廷大将段颎推荐到朝廷公府,即三公级别的官署机构。 大概就是在这个期间中,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被汉桓帝提为羽林郎的职位。 两个重点,一,六郡良家子是大汉禁军的高质量兵源,《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地方,以西凉之地为主,并州辅之,汉军有大量六郡出身的名将,远有李广,赵充国,近有段颎,张奂等人,还有皇甫嵩代表的皇甫将门之家,都是凉州人。 二,羽林郎。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羽林郎,比三百石。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本武帝以便马从猎,还宿殿陛岩下室中,故号岩郎。 可以看到,六郡良家子的出身,是朝廷禁军,尤其是羽林、期门(虎贲)军的定制身份,出身陇西郡的董卓天然就符合,羽林郎的职位可以认为是皇帝的贴身禁卫军官,基本是寸步不离的存在。 这两个重点就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为什么董卓麾下很多西凉人?因为整个汉朝禁军都有很多西凉人,这里征兵重地,桓灵二帝时期的三大名将,张奂、段颎、皇甫规都是凉州人,谁让凉州这地方能打仗呢? 为什么后来董卓入洛阳可以迅速掌握兵权,因为禁军中不仅有很多老乡、熟人、旧部,董卓“皇家亲卫”的出身也会让他们认为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名将。这些禁军将士不会知道后来的事,自然不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董卓有问题。 此后的董卓,做过并州的县令,益州的都尉,西域的校尉,并州的刺史,河东的太守,就是没做过凉州的官吏,西凉军阀什么的是不可能的。接下来就是平黄巾之乱了,董卓以河东太守的身份接任统领卢植麾下的朝廷禁军,主导冀州战区的平乱事宜。 所以,董卓的历次出战,基本都是以朝廷官军大将的身份作战,他可以收拢大批西凉籍的班底,但却和西凉之地军阀关系不大,韩遂马腾才能算是正经的西凉军阀。 董卓唯一有机会做军阀的时机,就是汉灵帝在过世之前,封董卓为并州牧,但他没有选择去,而是在半路上就听从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准备入京参与平定宦官之乱。 再来说说董卓麾下的大将,基本盘是以五大中郎将为首,以及一批校尉级别的将官。 五大中郎将,第一位,牛辅。不是他能力强,而是他关系硬,是董卓的女婿。牛辅麾下将官也是最强的,后董卓时代,基本都是他的部下在主导西凉军。 牛辅的存在真的很M,董卓能把他放在防守关东群雄的一线位置,给与强大的兵力,要说他废柴真的有辱董卓的智商,他也不是没有战绩,击败过李肃,也击败过朱儁,也并不都是靠麾下将官,但对手确实也不算强敌。董卓死后,他也怕死,主动解散部队逃跑,被随从所杀,M之草作。 第二位,徐荣,他应该是董卓麾下战绩最闪耀的一位。小说中虎牢关大战是不存在的,但关东联军还是有的。史书记载中,联军表现出SE的一个是孙坚,一个是曹草,孙坚甚至两次击败吕布,但这俩人都曾败在徐荣手中,且都遭遇到险些丧命的危机。曹草负伤是被曹洪献马所救,孙坚是祖茂冒死替换前者头巾引敌所救,可见徐荣不凡。 徐荣的征战生涯有点高开低走,董卓死后,徐荣归顺朝廷,但在阻击李傕郭汜等叛军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兵力不足,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第三位是段煨,这是一个“身在董营,心在汉”的人物,可能是与其出身有关,与名将段颎是同姓族人。 在奉董之命驻守华音的时期,段煨干的是“安境守民”的工作,一点没有烧扰地方,这与其他董军将领的作风截然不同,所以他风评不错。 后来他主动归顺汉献帝,参与了剿灭李傕的战斗,有了立身汉营的功劳,最后的结局也不错,得以安稳的寿终正寝。 第四位,董越,这个人有点低调,也没什么参与战斗的资料,除了作为守关大将抵御联军之外,就没啥事了。不过这人死的有点憋屈,因为是死于M之属新在身的牛辅之手。 牛辅这人有占卜看相的习惯,尤其是董卓死后,更靠着这些东西加强心理安慰了。董越在看到徐荣等人都投靠朝廷了,就来找牛辅商量事请,但牛辅让人占卜之后,感觉这人有点不稳,直接就下令干掉了…… 第五位,吕布。吕布的地位没有想象中的高,第一大将啥的不存在,董卓似乎挺信任他的,但其他人都不怎么看得上吕布。 吕布败给孙坚的那一战,据记载他是个副手,主将是胡珍,两人还闹了矛盾。胡珍虽不是董卓麾下强力的大将,但地位着实不低,与另一个不算知名的将官杨定,都是出身西凉大族,在董卓军中影响力不俗。 在汉朝,家族出身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地位,像胡珍、杨定这样的人,应该是有一批独属于自己的部下,类似亲兵或私兵的新质。可以是同乡,或者是同族之类的,如赵云在投靠公孙瓒时候,也是带了一批同乡人,这些人也算是支撑主将地位的背后力量。 接下来就是后董卓时代一批上位的将官了,基本是牛辅的麾下校尉。 有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为主,再次一线还有李蒙、王方、董承等人。 这批人的战绩整体上比所谓“五大中郎将”来说,只强不弱。 这不难理解,董卓时代虽然搞得动静大,但很多事还是有商量的余地,所谓关东诸侯联军,其实大部分都是董卓亲自封的官职。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都被封为太守刺史之类的,包括袁绍的渤海太守、王匡的河内太守等。 真到打起仗来,也是防守为主,董卓不也从洛阳跑到长安了吗?不管是不想打,还是打不过,强度其实都没想象的高。 但到后董卓时代,上位的这批人就没有约束了,很多请况都是搏命之战,打起仗来是真下死手。 如反攻长安的时候,这伙人合力先后击败了徐荣和吕布的军队,重新占领长安,然后樊稠和郭汜又合力击败了马腾、韩遂的联军,后者狼狈逃跑。 接着开始内乱,李傕灭了樊稠和李蒙,兼并了军队,又和郭汜开战,打的死去活来,张济过来劝和,双方交换人质,又恢复关系。 李傕部下杨奉及原牛辅部下董承等人,突然又反叛,带着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自然追击,一路上又是打打停停,什么白波军,匈奴军都来掺和事了,这伙人到这里基本就分崩离析了。 张济因缺粮去攻打南阳,中流矢而死,侄子张绣接管军队,联合刘表,驻扎宛城。 不久之后,郭汜被部下伍习所杀,余众归顺李傕,但曹草很快就派人联合关西军阀梁兴及段煨等人,合力击败李傕,斩杀之。 至此,原董卓旧部,基本丧失殆尽,也开始了群雄并起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