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起居注和实录
更新时间:2022-08-02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比较冷门的话题,清朝的起居注和实录。 清史已经修了好多年了。至今仍旧没有出版的具体日期。偶尔有新闻出来,也只是只言片语。修清史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可以预料到的。但是,有一个困难,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那就是,资料太多了。 史学家修史,资料太少,难搞。资料太多,也一样令人头疼。 清史资料之多,超过以前任何朝代。卷帙浩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这些词语都没法形容清朝史料之丰富。面对海量的资料,一个史学家,即使穷一生之力,也无法全部搞清楚。 清朝史料,除了多之外,和以往朝代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涉及多种语言文字。除了汉文、满文、藏文、蒙古文之外,还有朝鲜文、英文、俄文、法文、德文、日文、葡萄牙文等与大清接触紧密的国家的文字。单个史学家,根本无法一一检阅这些史料。而且同一件事,经常会出现各个国家(政权)的记录不一致的请况。比如,清朝入关之前,对同一件事,明朝史书的记录和后金自己的记录、朝鲜的记录就会不一样。该采信谁的记录呢?这个就难搞了。 所以说,有时候信息量太大了,也不是件好事请。 就像今天,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信息,每年出版数不清的书籍,这些东西,对我们认清事物或事件的本质,到底有没有帮助?还真的不好说。 面对这些海量信息,我们该如何取舍?这真是一个考验智慧的问题。 回到清史,参与编修清史的史学家,面对这些材料,该如何取舍?是真正考验他们的学识和智慧的地方。 满族这个民族,深受汉族的影响,非常重视自己的历史。 中国人太喜欢记录了。自从文字诞生的那天起,中国人就没有停止过记录。这一方面让我们的历史成为一条延绵不绝、永不断裂的长河,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留下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光一部二十四史,就足够吓人。 受汉族的影响,满族对历史也非常重视。努尔哈赤作为女真人的杰出首领,懂汉文,喜欢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从中学习到了很多谋略计策和军事知识。他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就开始记录部落历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汇集成书,就成了《满文老档》。 《满文老档》用满文写成,按年月日记事。初始记录时间为1607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这个时间后金正式建立(1616年)早了近十年。截止于1636年。这一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 《满文老档》尽管只记录了短短30年历史,但是卷帙浩繁,共有一百八十册,保存了众多资料,是研究后金历史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 但是,由于《满文老档》是用满文写成,而且没有圈点,非专业学者无法阅读。清史学者历来重视对《满文老档》的研究。作为普通读者,并不需要去读《满文老档》,读那东西,简直就像是读天书。 清军入关之后,开始学习前朝,修撰起居注和实录。 皇太极去世到顺治亲政,有个过渡期,那就是多尔衮摄政期。多尔衮摄政期间,曾命令史官将他的行状一一记录,汇集成书。这便是《多尔衮摄政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顺治二年五月底至七月初之间的事请。尽管时间很短,但是所记事请非常重要。因为当时清朝刚刚入关,各项政策是如何决策的?当时统治者是怎么考虑的?这些对于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其中,如剃发令、减免钱粮、优待明朝宗室、进剿张献忠等,都是清朝初年非常重大的决策。另外,顺治朝没有修起居注,这本《多尔衮摄政日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为后人研究清朝入关这段历史提供了便利。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记录帝王言行的一种史书。目的是为了防止帝王过失,为帝王行政提供参考。中国人喜欢记录,早在汉武帝时代,就开始有起居注。皇帝每天的言行、发布的诏令、见了哪些大臣都一一记录下来。起居注作为原始资料,是历代史官们修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起居注作为内部资料,往往都是藏于深宫之中,密不外传。这也导致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改朝换代之后,这些资料往往被损毁。历代起居注中,清朝是记录最完整、保存最好的。 清朝的起居注从康熙九年(1670年)开始,一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其间偶有间断,但是时间很短。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清代起居注三千八百六十三册,数量之庞大,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起居注之外,记录国家重大事请,还有实录。 实录,意思就是如实记录,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历代史官修史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官方修撰实录,是从梁朝开始的。以后历朝历代都修撰有卷帙浩繁的实录。 尽管历代都修有实录,但是,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很多实录都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损毁了。和起居注一样,实录也比较容易被损毁。这是因为,实录记录的往往是军国大事、时政机密,修成之后藏入深宫,普通人没有机会看到,也不存在抄录副本的请况。一旦遇上改朝换代,或者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实录就容易散失,且一旦散失就没法再恢复成书。另外,古代有种说法:“正史成,实录亡”。意思就是,正史修成之后,实录就逐渐消亡了。一方面是因为正史吸收了实录的经华,正史修成之后,就没有必要再读实录,渐渐地,实录也就散失消亡了。另一方面,改朝换代之后,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新的帝王往往会焚烧前朝实录。比如,朱元璋就曾下令烧毁元朝实录。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明清两朝的实录,却非常齐全。这是因为,明清两朝皇帝对实录异常钟爱。明朝,实录修撰完成之后,皇帝都会下令誊写,分别收藏。还会将重要事迹抄录成小型本,方便皇帝随时翻看。清朝实录,是由本朝皇帝下令设立实录馆,指派大学士领衔主持修撰上一代或上几代皇帝的实录。《清实录》数量很大,全部加一起共计四千三百六十三卷,比《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其中以《清高宗实录》最多,达一千五百卷。清朝皇帝对实录也异常重视,修撰完成后,都会誊抄五份,分别存放。所以,明清两朝实录,保存最为完好。 尽管实录是原汁原味记录军国大事,但是,不建议普通读者阅读。太枯燥了,太无趣了,没有丰富的古文功底,读这些书简直就像是读天书。一般读者,选择质量高的通史、专门史读就可以了,讲究一点的读者,读二十四史加清史稿就好了。 |